劉奇偉
摘要:農村經濟作為我國國民經濟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其繁榮與否不僅影響到整體經濟的發展,也直接影響到農村地區人民的物質生活水平。而通過加強對農村地區基層公共管理能力的建設,可以從根本上優化對農村地區經濟及公共事物的管理和處理的能力,維護和促進農村地區經濟的穩定發展。基于此,文章通過論述農村基層公共管理能力建設存在的問題,從而提出針對性的改進和優化策略,幫助提高農村地區公共管理的水平,促進農村經濟健康發展。
關鍵詞:農村基層;公共管理能力;經濟發展
引言
農村基層公共管理工作涉及農村經濟發展的方方面面,是奠定和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基礎。并且隨著國家對于新農村建設的重視和發展,對于農村基層公共管理能力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當前農村基層公共管理能力建設仍然存在著一定的問題,諸如缺乏認識,執行力不足以及組織調控不足等,都制約著農村地區管理和組織能力的發展,不能順利考站各級公共事物能力的處理和進展。所以深化認知,加強對農村地區基層公共管理能力的建設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農村基層公共管理能力建設存在的問題
(一)缺乏正確的認知
農村地區干部選撥和任免存在著領導力弱化的情況,很多村干部都是由村民擔任的,在對村級事物進行處理的過程中還需要與村民進行商議,并且存在著裙帶的關系,所以在開展公共管理事物過程中存在著領導力不足的情況。并且部分村干部對自身定位不夠準確,缺乏相應的管理能力,處理公共事物時候存在對業務不熟悉,難以通過自身能力帶動其他人員參與和進行公共事物的管理工作,導致隊伍松散,紀律不嚴明,不能真正的發揮出農村基層公共管理的作用。加上基層管理人員沒有進行系統化的培訓,并沒有很大的機會外出交流和學習,一味按照經驗進行管理,容易犯經驗主義的錯誤。
(二)政策執行力不足
基于新農村建設,國家出臺了一系列的惠農政策帶動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而有些農村基層公共管理部門在解讀和落實這些政策的過程中存在著弱化的問題。一方面是由于基層工作人員自身理解和認知能力的不足,在開會和學習上對于相關文件和講話的精神停留在表層,對“三農”政策理解不透徹,并且在執行過程中過于注重形式,忽略了農民的實際需求,最終效果不佳。另外一些基層管理人員缺乏對上級領導和政策的理解和鑒別能力,對村級的事物并不熟悉,很多都存在著應付檢查的敷衍心理。長此以往不僅會造成農村基層建設的發展滯后,還會切實影響村民對村級公共管理部門的信心,嚴重損壞政府的形象。
(三)組織協調能力不足
當前農村基層公共事物的資源整合的組織協調能力還是存在不足,難以調動起村民們的工作積極性。并且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各種農村經濟和社會組織得到了發展,這也給基層公共事物的管理帶來了更多的挑戰。新時期,人們的需求越來越多,并且不斷的與時俱進,需要基層公共管理部門不斷做出及時的反應和舉措。但是很多工作人員不能準確的定位自己的角色,對組織的利益難以進行有效的協調和把握,導致在工作的開展過程中難以形成強有力的凝聚力,不利于新農村的建設和發展。對于農村基層公共管理而言,就是對農村整體組織和經濟管理的建設,為農村建設提供更多的機會,但是由于基層公共管理能力的削弱,勢必會對新農村建設和清理基層矛盾造成阻礙,制約新農村的發展。
二、農村基層公共管理能力建設的對策
(一)優化基層工作人員的工作觀念
正確的認知是有效工作的前提和基礎,對于基層工作人員而言要充分意識到自身工作的責任性,自身崗位的重要性,始終堅持為人民服務,保障農村人民的利益。可以通過建立長效的工作人員與村民的溝通機制,讓基層人員更能理解和體會村民的難處和需求,基層管理部門及時幫助村民解決問題。各級村干部也要樹立全心全意為民服務的意識和觀念,做好自身本職工作,樹立威信,提升公信力,不僅能讓村民信服,更重要的是能夠促進基層工作的推進力度。并且在工作中也要做好角色定位,努力提升自身的公共事物處理能力,更好的服務于人民,推動農村地區公共管理能力和經濟發展的全面提升。
(二)提高基層工作人員的綜合能力
對于農村基層公共管理能力建設而言,其基礎在于管理的人員綜合素質和服務意識的提升,加強他們對于村級事物的熟悉和管理能力,深入學習和貫徹上級領導對于新農村建設的政策和方針,并且落實到實處,為村民謀得更多的福利。首先可以積極的組織和加強對基層工作人員的培訓,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指導他們學習和領悟公共管理的技巧和方法。可以采用因材施教的方式對基層工作人員進行分類指導,提高基層人員的綜合業務素質,快速的幫助村民解決問題,提高基層公共管理的效率和水平。同時還可以計劃性的制定學習方針,針對性的對基層公共管理人員進行講座和去調研和學習,提高他們的業務能力,建設一支具有高素質和強意識的公共管理團隊,帶領村民積極的進行新農村的建設,為農村經濟進行全面的服務和指導。
(三)創新基層公共管理服務內容
強化農村基層公共管理能力就需要充分的認識到,農村公共管理的服務對象始終是圍繞著廣大農民群眾所展開的,所以需要深入到農民群眾中去,想他們之所想,解他們之所憂,切實保障和提高他們的生活質量。立足人們的切實需求和發展,創新基層公共管理服務的內容,既要做到創新公共管理工作的模式,優化自身管理和指導的效率。又要針對農村留守的婦女和兒童進行關愛和服務,維護農村地區的和諧和穩定,將服務覆蓋到鄉村的每一個角度,將公關公共管理服務兼顧溫暖的撒向千家萬戶。除卻關愛還需要切實改變和優化農村地區的基礎建設,改善農村的環境,建設一些運動器械,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健康觀,也能豐富村民的日常活動。此外還可以建立完善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協調多層次額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為農民集體的家庭儲蓄和健康利益保駕護航。
總結
加強農村基層公共管理能力建設,有利于國家政策方針在農村的貫徹落實,保證廣大農民的根本利益,推動我國農村經濟健康發展。立足農民需求,為農民謀求更多的福利,促進農村地區全面建設和發展。
參考文獻:
[1]王慶華,張海柱.決策科學化與公眾參與:沖突與調和——知識視角的公共決策觀念反思與重構[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7(3):91-98.
[2]翟軍亮,吳春梅,高韌.村民參與公共服務供給中的民主激勵與效率激勵分析:基于對河南省南坪村和陜西省鐘家村的調查[J].中國農村觀察,2012(3):48-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