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明
2020年,不同尋常的氛圍進一步凸顯了生命教育的重要性。處于情緒易感期的青少年在承受人際及生活空間的雙重擠壓時會對生命的意義進行再思考,對生命的現象產生再認識,容易出現復雜而多樣的情緒。眾所周知,情緒是人的心理活動的組織者,影響人對事物的知覺,左右人的行為動機。持續低迷的情緒會令人思維僵化、行動遲滯,失去激情與勇氣。因此,有效的生命教育需要從關注學生的情緒入手。
首先,要開啟“看到”情緒的通道。“看到”本身具有療愈的功能。學校可以通過班級群發放問卷,在對全校情況進行摸底的基礎上傾聽學生內心的聲音,梳理學生對情感支持的需求。這樣的舉動既能釋放出接納與關懷的訊號,又有助于制定有的放矢的行動方案。另外,“看到”還包括教師對學生的觀察和關注,留意學生異乎尋常的情緒狀態,及時發現并將其轉介到心理輔導中心等專業機構。
其次,要提供澄清情緒的機會。對情緒的澄清就是對認知的調節,啟發學生從不同的視角看待生命,體會生命的意義。主題班會、心理輔導、心理健康活動課可以從不同的層面為個體提供澄清情緒的機會。通過營造安全、溫暖、可信賴的氛圍,讓學生將憤怒、無助、悲傷、擔憂等情緒表達出來,引導學生接納和調整自己的情緒,讓情緒流動并呈現健康的狀態。
最后,要通過行動激發積極的情緒。經歷是成長的催化劑。參與社團活動、社區服務和家庭事務能夠為學生提供了解生活、探索周邊世界的機會,讓他們從中學習人際溝通的技巧,提升決策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激發出感激、希望、自豪等積極的情緒,增強自信心與心理韌性。
生命教育的本質是引導個體追求自我、社會與自然之間的和諧與平衡,學習處理各種關系,而人與自我關系的和諧是處理一切關系的前提。因此,在層次豐富的生命教育中要特別關注學生的情緒健康。只有擁有積極的情緒,才能塑造健康的“我”,建立健康的關系,成就健康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