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一四個“一”化解親子沖突
一、被情緒困擾的母女
晚上十點多,我的手機突然跳出一條消息:“夏老師,您在嗎?真不好意思,這么晚打擾您,我實在沒有辦法,只能向您求助了!”這是高三學生小寧的母親張女士發(fā)來的消息。張女士告訴我:女兒放假在家學習不自覺,一直玩手機,基本上每天都要玩到晚上十一二點。為了讓女兒安心在家上網(wǎng)課,她把女兒的手機沒收了,母女倆因為手機和起床問題起了沖突。接下來的兩三天,小寧沒有打卡上網(wǎng)課,也沒有上傳作業(yè),把自己鎖在書房不出來,一直到夜里十二點半才睡覺。母女倆總是爭吵,小寧把書房的東西摔得一塌糊涂,把吃飯的碗和iPad全扔了出來。母女關系變僵,張女士實在不知道該怎么辦。
二、母女沖突的背后
1.過度關注引發(fā)矛盾。
在這個加長的假期中,因為宅在家中,缺少社交,張女士和女兒出現(xiàn)煩悶、無聊的感覺,易煩躁、易激惹。她們將注意力集中在對方的語言、行為上,容易出現(xiàn)逃避、敵對、無助等反應。王女士看女兒時,容易盯著女兒的個別行為表現(xiàn)并過度關注,于是親子矛盾升級。
2.自我同一性與角色混亂沖突。
青春期的青少年試圖將自己的智力、社會、性別、道德等各方面整合起來達到對自我的整體認識,即獲得自我同一性。擁有自我同一性的青少年能正確認識自己,目標明確,擁有自信心和成就感。母親不斷否定自己,讓小寧感覺對自己的認識與母親對自己的認識不一致,發(fā)生角色混亂,于是她以自己的方式反抗母親,拒絕交流。
3.理智腦發(fā)育不成熟。
腦科學研究發(fā)現(xiàn),每個人的大腦都分為三個層次:一是原始腦,是人體的軀體中樞,對外界刺激產(chǎn)生生理反應;二是情緒腦,是情緒中樞,感受外界事物;三是理智腦,具有認知功能,對事物進行分析思考。理智腦一般要到三十歲左右才發(fā)育成熟。處于青春期的小寧遇到不開心的事情,首先會在情緒腦的層面進行反應,這時跟她講道理是沒有用的。只有當情緒控制住了,人處于平靜的狀態(tài)下,理智腦才會發(fā)揮作用,才會冷靜地思考。
三、四個“一”化解沖突
我和張女士進行了深入的溝通,先是聽張女士傾訴她的焦慮和苦衷,理解并接納她的情緒,肯定她一心為女兒付出、希望女兒更優(yōu)秀的努力與愿望,然后和她探討如何破解親子溝通的僵局,重新建構良好的親子關系。
1.一點理解——讓情緒平和安放。
可以看出張女士很焦慮、煩躁、迷茫、無助、委屈,對女兒充滿了不滿和無奈。我讓王女士先描述感受,看見自己的情緒并接納這份情緒。我也表達了對她的理解,讓她看到這份情緒的背后是自己對女兒的愛與期待,對女兒不滿是希望女兒變得更好更優(yōu)秀。當感覺到被理解和接納,看見自己的情緒以及情緒背后的訴求時,張女士開始理智地思考為什么女兒會有如此激烈的反應。她對女兒的情緒開始有了理解,覺察到可能是自己對女兒要求太高、盯得太緊,造成了母女關系的緊張。
2.一封書信——給孩子一個臺階。
“寶貝,可以把門打開嗎?我們聊聊行嗎?媽媽知道你現(xiàn)在心里很難過、很委屈……你是媽媽最愛的人,從小到大你都很懂事、很獨立,上學的事從不要我擔心,而且自己也很要強。媽媽說了很多氣話讓你傷心了,雖然是為你好,但太急躁,沒有尊重你、理解你,是媽媽不對,你能原諒媽媽嗎?從今天起,我要真正改變自己,我會努力學習怎樣當一個好媽媽的,以后我有做得不對的地方,你就幫我指出來好嗎?”張女士把這樣一封信從書房的門縫塞了進去,小寧依然沒有回音,可是張女士明顯感覺到女兒的情緒穩(wěn)定了,不再摔東西了。第二天早上,張女士發(fā)現(xiàn)女兒房間沒鎖,就在上班前進去叫女兒起床,女兒沒回應,但也沒反感,還露出了笑容。沒過多久,張女士在小寧的朋友圈看到了這樣一條消息:“這個臺階我下還是不下?”當天,小寧就開始上網(wǎng)課了。一封信給了小寧一個臺階,讓她從反鎖的書房中走了出來,從憤怒的情緒中走了出來。
3.一個界限——給孩子自主空間。
張女士告訴我,自己為女兒付出了太多,可是不知道為什么女兒不領情。每天一大早就做好早飯,一遍又一遍地催促女兒起床;女兒做作業(yè),自己一直陪在旁邊;每天晚上,女兒睡得很晚,她總是要等女兒睡了以后才睡。小寧則感覺媽媽就像一個警察,還是一個保姆,整天監(jiān)督自己。她沒有自主的空間,也就失去了自主性,一切都等待媽媽的安排和催促。可以看出,這個母親將自己的生活和女兒的生活捆綁一起,過度干涉女兒的學習和生活。張女士意識到了這個問題,做出改變,她發(fā)現(xiàn)女兒自己也能主動起床、認真做作業(yè)、上網(wǎng)課。
4.一份肯定——給孩子發(fā)展動力。
張女士的內心平和了,她開始反思自己,從自己身上找問題,并主動寫信與孩子溝通,親子關系有所緩和。在這個基礎上,我和張女士商量如何看見自己和孩子的資源,看見孩子的優(yōu)點和進步,用肯定的語言去鼓勵女兒,讓女兒感受到自己的價值,從而獲得發(fā)展的動力。小寧主動寫作業(yè)、上網(wǎng)課、自己起床、自己做飯,中午午休后立即認真做作業(yè)。看到女兒的進步和變化,張女士內心很激動,及時把欣賞與肯定告訴女兒。小寧也感受到了母親的關愛和自主學習的快樂,發(fā)展的主動性和內在動機進一步增強。
一點理解、一封書信、一個界限、一份肯定,化解了張女士和女兒之間的沖突。后來,張女士給我發(fā)來信息:“這段時間我和女兒相處挺融洽的,都說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我現(xiàn)在真正理解了這句話。其實真正的問題在我身上,傷害了孩子也折磨了自己。現(xiàn)在,我的心理彈性增強了,給孩子自主的空間,靜待花開,原來生活可以這么美好!”
案例二從“無望”到“有盼頭”
一、糟糕的境況
潔,個子不高,特別瘦弱,離異后獨自養(yǎng)育兩個孩子,大女兒上初中,小兒子上幼兒園。兒子之前跟隨父親生活一個月,常常尿褲子,怕人,不愛說話。女兒情緒容易焦躁,有自傷傾向。潔主動要求把兩個孩子帶在身邊,凡事親力親為。潔的工作忙碌,晚上常常要加班,沉重的生活負擔壓得她喘不過氣,加上她的健康狀況很糟糕,經(jīng)常要去醫(yī)院看病,使得本就拮據(jù)的狀況更雪上加霜。
潔離異后沒有良好的經(jīng)濟支持,要養(yǎng)育兩個孩子,負擔較重,加上多年婚姻中經(jīng)歷的負性事件,她的情緒不太穩(wěn)定,有抑郁傾向,看到的都是生活中的不如意,語言上習慣抱怨、指責。潔對女兒有很多要求,雖然女兒在暑假的早晨會間斷地在小區(qū)里跑步,盡可能地照顧弟弟,學習成績還算優(yōu)秀,但在潔的心中,女兒做的這些遠遠不夠。她的臉色陰晴不定,要么指責孩子,要么和孩子說著話就開始掉眼淚……
潔的生活沒有朝著期待的方向發(fā)展,她有很多負面情緒。她渴望為孩子營造良好的氛圍,囿于文化程度不高,自身有很多局限,她主動尋求幫助。
二、重新點亮希望
第1~3次咨詢,潔一邊掉眼淚,一邊講述過往的生活經(jīng)歷,情緒非常激動。我耐心傾聽,共情她作為單身母親的不易,理解她糟糕、失控的情緒狀態(tài),推動她宣泄情緒,建立良好的咨訪關系。
第4次咨詢,潔進入放松狀態(tài)。我引導她在想象中和前夫對話,然后再轉換到前夫的角色位置。我引用心理專家對婚姻失敗的形容,告訴她婚姻走向破裂有可能夫妻雙方都有問題,要客觀看待前夫身上存在的問題。
第5次咨詢,我傾聽潔講述孩子出現(xiàn)自傷和情緒低落等問題,引導她看清和孩子之間消極的互動模式。我告訴她,孩子的身心健康離不開穩(wěn)定、抱持的家庭氛圍,如果父親缺位了,母親能給孩子溫暖和力量,也可以使孩子成長得很順暢。在父親缺位的情況下,母親始終被陰霾籠罩,情緒容易失控,無法在親子互動中產(chǎn)生建設性的語言和行為,不但不能給孩子成長的精神力量,還會扼殺他們生命的活力。長期生活在缺少掌控感、壓抑的環(huán)境中,會給孩子的心靈帶來嚴重的創(chuàng)傷。
咨詢結束時,潔表示比以前好多了。但當我希望她內心再明亮一些,讓她在放松的狀態(tài)下感受溫暖、舒適的感覺,她表示感受不到。
第6次咨詢,潔表示自己的情緒趨于穩(wěn)定,不再像原來那樣總是抱怨、挑剔孩子了,在單位也不失神落魄了,可以專注于和周圍人的互動。
我嘗試讓她在放松的狀態(tài)下回到小時候。她發(fā)現(xiàn)自己小時候經(jīng)常做一個夢,夢里有胖胖的黑影在跑,當她仔細看那個影像,發(fā)現(xiàn)那是自卑、膽小、沒有力量的自己。我引導她處理小時候自卑的情結,讓成年的自己幫助小時候的自己,帶著小時候的自己一起長大。我讓她觀察成年的自己身體周圍有沒有光,她表示沒有,只是灰蒙蒙的一片。我再次引導她回到小時候某個自信的場景,深化自信的感覺,接著重新觀察成年的自己身體周圍有沒有什么不同。她回應有了一絲光,但轉眼就消失了。我讓她看看身體周圍的光是不是被什么東西擋住了,如果是的話想辦法把它拿掉。她用特殊的方式把擋住的東西拿掉,神奇的現(xiàn)象發(fā)生了,她清晰地看到了光,覺得很溫暖。
咨詢結束時,潔表示身體、心理前所未有的輕松,雖然現(xiàn)實還有很多不如意,但因為心情輕松了,好像所有的困難都不算什么,只要堅持下去,自己和孩子的情況一定會越來越好。
三、嶄新的生活
一年多的時間里,潔階段性地進行心理咨詢,持續(xù)學習家庭教育等課程,不間斷地寫親子日記,同時接受婦聯(lián)的經(jīng)濟援助。
今年的某一天,潔向我反饋,現(xiàn)在她的身體很健康,不像原來那樣常常要吃藥了。女兒在疫情期間認真學習,能照顧弟弟,做一些家務事。她把主要精力放在工作上,能以平和的心態(tài)看待孩子們的表現(xiàn)。無論是她的狀態(tài)還是孩子的情況,都在朝著積極的方向發(fā)展,用她的話說,現(xiàn)在的生活有盼頭了。
案例三被遮住光芒的月亮
一、矛盾的尖子生
小月,高二年級女生,面容白皙,目光清澈,秀氣文靜,是一所省級重點中學的優(yōu)等生。小月的父親長期在外打工,母親在家里照顧她和弟弟以及生病的奶奶。最近她的成績突然下降,家長知道原因卻無能為力,在班主任的介紹下前來咨詢。
二、認知缺失帶來的困擾
1.首次訪談。
初次見面是小月的母親帶她來的,她們十分注重禮節(jié),特意帶了水果來咨詢室。交談時我發(fā)現(xiàn)小月思維敏捷、表達清晰,她很期待能夠在我這里解決問題,但她不敢說出讓她成績下降的原因,所以,她尋求幫助的方式是讓我猜,猜她心里想什么。看得出她對心理咨詢有一些誤解,也能看出她對我是很防備的。
我很好奇這個小姑娘遇到了什么困難讓自己的成績一落千丈,甚至想退學。但是首次訪談建立關系十分重要,我并沒有追問,而是理解她對一個陌生人的不信任。我將心理咨詢的保密原則告訴了小月,請她放心,但是這并沒有讓她放下戒備之心,她一直沉默。
這次打開她心門的時機未到,我坦誠地告訴她:“約定的咨詢時間是一個小時,時間到了我們就要結束,因為我還有下一個來訪者。如果你覺得今天不合適,我們可以另外約個時間。或者你是否愿意嘗試制作一個沙盤,讓我了解你一下?”沙盤治療是利用榮格心理學投射原理呈現(xiàn)來訪者的心境,通過對沙盤的解讀了解來訪者的心理。小月的求助意愿十分強烈,因為她面臨學業(yè)下降的困境,她認為不把當前的問題解決是無法專心學業(yè)的,所以她選擇了制作沙盤。
通過沙盤我發(fā)現(xiàn)她所展現(xiàn)的是和“性”有關的問題,大致推測是青春期“性”方面的問題困擾了她,但是具體的事情我依然不知道。結束咨詢的時間到了,我說:“老師通過沙盤了解到讓你困惑的是男生和女生的關系問題,老師希望你講給我聽具體事情的經(jīng)過,或者下次再做一次沙盤,這樣我才能幫助你。你可以回去思考一下,下周我們再見。”
2.第二次咨詢。
一周后,小月如約前來,看起來還是有些難以啟齒。通過交流,她看到我對學生發(fā)生“性”關系的態(tài)度是平和、理解和接納的,開始愿意告訴我發(fā)生在她身上的事情:她與班級里的一個男生談戀愛,并發(fā)生牽手、擁抱等身體接觸,但是沒有突破底線。敏感的小月認為這件事情很丟人,她把自己看得很低,認為被男生侵犯了,但她又不敢讓別人知道,只好藏在心里,整日郁郁寡歡。
我先幫助她將問題正常化:青春期的男女交往是十分正常的事情,戀愛這種形式的交往可以讓男生和女生重新思考和領悟性別敏感性的概念。只是戀愛并不完全都是美好的,可以想想這會帶來哪些方面的困擾,自己是否有能力解決,如果不能解決,打算怎么做。讓小月意識到,自己有選擇是否戀愛的權利,也需要對戀愛帶來的困擾負責,激發(fā)她的主體意識。
然后我對她進行青春期戀愛及自我保護的教育:情侶間的舉動不可以超過雙方協(xié)商的范圍,在確定戀愛關系時要制定一個“戀愛公約”,讓雙方明確對方的底線和自己要負責的范圍。這樣,女生可以保護自己,男生可以知道尊重對方的意愿并承擔責任。
三、家庭的支持
小月來自農(nóng)村家庭,父母因為所受教育的局限,無法為孩子提供正確的青春期性教育,學校一直以文化課教學為主,沒有開設人際關系和性教育等課程,這讓小月對異性交往缺少經(jīng)驗,出現(xiàn)了認知偏差。雖然小月的母親后來知道了小月的情況,但也只是對她說:“你是女孩子,要注意自己的行為,不能讓別人隨便碰你,現(xiàn)在要以學業(yè)為重。”母親的這番話并沒有減輕小月的心理負擔,反而讓她更加不喜歡自己,認為自己被侵犯,甚至有一點臟。這是一種弱勢和受害者心理,讓小月越來越煩惱。我和小月的父母進行了溝通,引導他們意識到女兒長大了,作為父母,需要了解青春期孩子的心理特點。同時,我還推薦了一些相關書籍給小月,讓她自己去學習。
了解了相關的性知識和青春期的心理特征,并有了應對異性交往的策略之后,小月變得如釋重負。之前一直糾結的問題得到了接納和幫助,讓她覺得自己的經(jīng)歷也是一個寶貴的人生經(jīng)驗。接下來她準備全力沖刺學業(yè),制定專門的復習計劃把落下的功課趕上,為自己的選擇努力。一次特殊的經(jīng)歷讓小月成長,她開始發(fā)出皎潔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