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彬

【摘要】以對苯認識不斷深入(構成元素——實驗式——結構式——現代化學提出苯分子的結構)為線索組織教學,讓學生切身體會研究有機物組成和結構的一般步驟和方法。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培養學生實驗設計能力和加工處理信息能力。
【關鍵詞】苯;教學設計;物質認識
【中圖分類號】G633.8【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992-7711(2020)30-228-01
1.教學主題內容及教學現狀分析
1.1教學主題內容
“苯”的學習為芳香烴、苯酚的學習奠定基礎。本課例主要內容:苯的結構、物理性質、化學性質。
1.2 教學現狀分析
國內現有關于本課例研究優點:(1)注重通過本分子結構的確定,培養學生的問題猜想、證據推理、認知思維等能力;(2)注重通過苯分子結構的發現歷程讓學生體驗探究的過程、感受探究的艱辛與奇妙,從而激發科研的熱情,塑造科學與人文和諧的人格。
國內現有關于本課例研究不足:對于苯的組成元素和實驗式的確定有的教學設計側重于直接給出實驗數據,讓學生定量計算,從而得出苯的實驗式。對高一的學生,引入定量計算對學生而言是很難處理的,讓學生了解測定機物組成元素和實驗式的方法比計算更加重要。
2.教學思想與創新點
《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指出,教師要開展以化學實驗為主的多種探究活動,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因此本課例的設計主要的2個環節:苯分子組成、實驗式確定;苯的性質預測與實驗驗證,都側重于培養學生實驗設計和探究能力。
觀察苯的結構(凱庫勒式)結合甲烷、乙烯的化學性質預測苯可能具有的性質,并設計實驗方案進行驗證,通過驗證結果得出凱庫勒式的局限性形成認知沖突,再引入現代化學提出苯分子的真實結構。讓學生切身體會到化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結構決定物質性質,物質性質也可以反過來驗證物質結構的合理性。
3.教學與評價目標
3.1 教學目標
(1)知道苯物理性質。
(2)通過分析苯的分子結構特點,知道苯能夠發生氧化、加成、取代反應。會寫相應的化學方程式。
(3)通過苯的結構與性質的學習,初步了解研究有機物的基本思路:運用結構決定性質的思想預測苯的化學性質,設計實驗證明預測,收集實驗事實判斷預測是否正確,并嘗試從微觀結構的角度分析預測與事實的差異。
(4)通過圖片展示、視頻介紹、課外調查等方式,認識乙烯、苯在化工生產中的廣泛應用,感受化學對促進社會進步與發展的價值。
(5)通過人們對苯分子認識不斷深入的發展歷程,體會科學研究的艱辛,激發學習興趣和投身科學研究的熱情。
3.2 評價目標
(1)通過閱讀、整理苯的資料,診斷學生處理信息能力、語言表達能力。
(2)通過苯物理性質學習,診斷學生觀察能力及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能力。
(3)通過苯的組成元素及實驗式的確定,評價學生思維嚴謹性以及實驗設計能力。
(4)通過預測苯的性質并驗證,診斷學生對化學鍵與反應類型之間關系的發展水平,評價實驗方案設計能力。
4.教學與評價思路
5.教學流程
Ⅰ閱讀資料、交流匯報
【預習任務】閱讀教師提供的關于人們對苯認識的發展歷程、苯在工業生產中應用的資料,小組進行匯報通過資料你所獲得的關于苯的信息有哪些?你還想了解苯哪方面的信息?
Ⅱ苯的物理性質
【學習任務】了解苯的物理性質,養成有序描述物質物理性質的習慣。
Ⅲ苯的組成元素及實驗式的確定
【學習任務】設計實驗方案確定苯的構成元素、實驗式。
Ⅳ預測苯的性質并驗證
【學習任務】分析苯結構中化學鍵,結合甲烷、乙烯的化學性質,預測苯可能具有的化學性質,設計實驗驗證。
【教師】你認為苯可能有哪些化學性質?如何通過實驗進行驗證?
Ⅴ苯的化學性質
【學習任務】了解苯的“特殊”結構,決定苯的“特殊”性質。通過觀看flash動畫和實驗視頻,了解反應過程中斷鍵成鍵方式并書寫相關反應方程式。
【參考文獻】
[1]人民教育出版社 課程教材研究所 化學課程教材研究開發中心.化學(必修)第二冊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化學課程教材研究開發中心.化學2(必修) 教師教學用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3]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解讀 高等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