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若生活有兩種,我覺得應該分為“媽生活”和“爸生活”。
“媽生活”里有很多“不可以”“應該”“馬上”,周末如果過“媽生活”,就會比較慘。
“小寶,起床了,8點了。”“今天不上學,我再睡一會兒。”“行,那就多睡一會兒。”
好嘛,五分鐘以后,熱烘烘的被子就被老媽無情揭走。我無奈地穿衣刷牙洗臉,然后在她的催促下吃“老三樣”早點——牛奶、雞蛋、面包。
“我想吃油條。”“不可以吃油炸食品。”“吃完早點,我想看下電視。”“先把作業寫了再看。”“那我去樓下勇勇家借書,回來再寫。”“別廢話,馬上去寫作業。”
好不容易熬到下午,我終于可以看電視了,老媽還是在旁邊嘮叨:“來,吃蘋果,補充維生素。”我討厭硬邦邦的蘋果,可是為了繼續看電視,只能接過蘋果。
“別老是坐著不動,站起來,轉轉呼啦圈。”我心不在焉地套上呼啦圈,左三圈右三圈。
電視都看不痛快,其他就更別提了。周日上午“馬上”去英語興趣班,下午“應該”參觀博物館,想吃冰激凌和漢堡,當然是“不可以”的——在媽媽的心里,好吃的東西全是垃圾食品!
媽媽也有出差的時候,愉快的“爸生活”就要開啟了。
第二天,家里沒了媽媽擺弄鍋碗瓢盆的聲音,我睡到9點還不想起。老爸說:“行,咱爺倆都再睡會兒。”老爸的“一會兒”比老媽的“一會兒”長多了,等我倆起床,11點多了。
我游說老爸,點外賣吧,不用出門,吃完了不用洗碗……還沒等我說第三條呢,老爸就答應了。我倆靠在沙發上,幸福地啃著雞腿,我看動畫片,他玩手機。
轉眼就下午3點了,老爸突然想起了媽媽給我留的任務:“你媽說你要讀英語呢。”“好嘞,我去找勇勇一起讀。”反正電視也看夠了,我拿上書出門。到了勇勇家,當然是一起玩遙控賽車了。
周日,我和老爸逛了公園,吃了館子,他還給我買了我想了許久的熒光筆。不妙的是,晚上7點我才想起要寫作業,一直寫到10點。我實在太累了,澡也沒洗就睡了——“爸生活”總歸彈性大。
第二天放學,廚房里飄出排骨蓮藕湯的香味,陽臺上晾著床單,我就知道媽媽回來了。吃飯時,老爸喝了口湯,壓低嗓子對我說:“小子,記住,要長期地過‘媽生活’,間歇地過‘爸生活’,那才是真的幸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