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陸惠慈
“百戰河山舉義兵,國家為重一身輕;男兒有志沙場死,英勇無前敵膽驚。”1941年3月,新四軍一師三旅副旅長茅珵,對我父親陸朝楨為國捐軀的英雄行為,作出這樣的悼念和贊美。
父親于1916年3月24日出生在南通縣一個中等農民的家庭。1936年7月,他畢業于省立如皋師范學校,先后在海門縣培德小學和三和小學做教員,并擔任教導主任的工作。第二年“七七事變”爆發,父親在校會課上發動師生募捐支援抗日。
1938年3月17日,日寇侵占我南通地區,父親義憤填膺,胸懷“誓死不做亡國奴”的赤膽忠心,毅然決然地棄教從軍,協同茅珵等共產黨員揭竿而起,宣傳抗日籌建武裝;先后在金沙、海門等地創辦抗日政訓班,以發動群眾,培養抗日骨干;發展“海啟抗日義勇軍”,曾擔任中隊長,并于同年7月由茅珵和王進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1939年1月10日“義勇軍”受挫,父親奉命潛入地下,進行秘密活動。1940年9月,父親奉命重返抗日部隊“崇啟海常備旅”擔任六團三營二連連長;12月上旬,父親出任“蘇中四分區抗日游擊指揮部第三旅”(簡稱為“游三旅”)直屬特務營營長。12月26日,他曾帶領特務營在“如東縣掘港保衛戰”中表現英勇果敢,出生入死地營救戰友;打垮董伯祥所屬海門實業警衛團——給國民黨頑固派徐承德右腰一擊,榮立戰功,獲旅部嘉獎。
1941年1月“皖南事變”爆發后,“游三旅”奉陳毅代軍長之命,與新四軍第三縱隊合并為新四軍一師三旅,下轄三個團,兩個直屬營(一個獨立營,一個特務營)。父親繼續擔任直屬特務營營長之職。
1941年3月初,盤踞在通海地區三星鎮一帶的反共投降派國民黨保安10旅邱冠生部死心塌地投靠日寇,專與我抗日武裝為敵,到處燒殺搶掠,人民怨聲載道,紛紛要求我新四軍回師通海,剿滅匪患。3月20日下半夜,一師三旅副旅長茅珵和旅參謀長廖昌金等奉命率領特務營、獨立營和六團三營,從下沙海啟三陽鎮、江家鎮出發,經過長途急行軍,秘密進駐海門縣三星鎮東唐家宅預伏,伺機消滅邱部。
邱冠生部受韓德勤的指令,糾集雜牌部隊千余人,從南通縣觀音山鎮向東移動,妄圖占領海啟。我部預伏數日,未見邱部之蹤影,后得知其部已去日寇處領軍餉。3月25日晚,我部奉命轉移宿營在海門縣三星鎮西疊石橋北的馮家埭,計劃于次日撤回三陽鎮。特務營駐在該埭西頭的林家宅,中間是獨立營和指揮部,東頭是六團三營,共有600余人。
3月26日拂曉,邱冠生部有備而來,由南通縣姜灶鎮向東移動至海門縣三星鎮西疊石橋北馮家埭,兵分兩路向我發動進攻,其兵力足有千余之眾。我特務營200余人首當其沖,情況萬分危急。旅部接到父親的報告,即令特務營阻擊。
為了使旅部機關和兄弟營不致遭受損失,父親當機立斷,率領特務營給敵人以迎頭痛擊,殺傷了大量敵人,并把敵人的部隊切成兩段,還把一部分敵人趕到橫河以南,出色地完成了阻擊任務。旅部機關和兄弟營400余人安全地向馮家埭東北方向撤退了,但特務營陷入了重圍,而且敵我眾寡懸殊。特務營經過反復奮勇沖殺,準備突出重圍。父親帶領四五十人向北突圍,見大批敵人涌來,不得不轉向南突圍,但剛出險地,父親發現一連指導員沈志超在突圍中身負重傷,被敵人抓去。
為了營救沈志超,父親率眾返回險境“虎口奪人”。但不料,在被沖散的殘敵中,有一個軍官躲在茅坑棚背后,用短槍瞄準父親打了一槍。父親左下胸部中彈,頓時口噴鮮血。警衛員顧少家背著父親向南撤退。不久,顧少家發現父親身子僵硬、停止呼吸,只好將父親的遺體安放在橫河以南的韭菜田里,自己隨特務營的其他同志一起向馮家埭東北方向撤退……
在這次“海門縣疊石橋阻擊戰”中,特務營先后壯烈犧牲的還有一連指導員沈志超和班長邢志和以及20余名戰士。父親陸朝楨犧牲時年僅25歲!
父親犧牲的噩耗傳來,全旅上下無不為之悲痛動容。1941年5月,新四軍一師三旅追認父親為“抗烈”,還為家屬頒發“抗屬證”,同時在海門縣明誠小學之東側,建造名為“猛將廟”的紀念碑,以悼念父親等28位抗日烈士的英靈,但后被日寇炸毀。1990年清明節,海門縣人民政府特地在父親的犧牲地——海門縣疊石橋之東北處建造紀念碑,特邀母親與我參加揭碑儀式。
2011年3月26日是父親為國捐軀70周年紀念日,父親當年戰友、中共上海市委原秘書長蕭卡為父親題詞“英名永垂不朽”;2015年元旦,父親當年戰友、上海市人大常委會原副主任施平題詞“朝楨烈士,名垂青史”;2015年9月,父親生前親密戰友茅琛將軍深情揮毫題詞“朝楨永生”;2017年5月,原南京軍區司令員向守志上將滿懷激情寫下16個字:“烈士朝楨,抗日尖兵;學習朝楨,實現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