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翠花
黨的十九大以來,淮安市淮陰區按照市委、市政府統一部署,堅持“產鎮整合、鎮園一體”的工作思路,在全區狠抓“1+6”新型工業園建設,以集中區基礎設施建設來擴大小城鎮規模,以工業項目集中集聚來帶動人員向鎮區流動就業,有力促進了全區新型城鎮化、城鄉一體化的發展。近日,筆者就全區新型工業園區的建設和功能作用發揮進行了調研。
淮安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2001年5月開始建設,2006年4月被江蘇省人民政府批準為省級經濟開發區,2012年11月經江蘇省人民政府批準更名為“江蘇省淮安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2017年2月13日經國務院批準升格為“國家級高新技術開發區”。經過18年發展,淮安高新區累計進駐企業千余家,現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05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42家,先后榮獲“江蘇省和諧勞動關系工業園區”“江浙企業家投資中國首選開發區”和“中國十大誠信開發區”等榮譽稱號。2018年實現工業總產值353億元,比上年增長12%;注冊外資實際到賬突破2億美元,外貿進口總額達到4.7億美元;新增國家高新技術企業13家,高新技術產值增幅84.4%,高新技術產業投資增幅90.9%,分別位居全省高新區相應指標排名第一位、第二位。2013年,淮陰區在鄉鎮四大片區和綜合優勢明顯的鄉鎮重點規劃布局了五個產業園并完成了控制性規劃,每個產業園規劃面積300畝,一期啟動面積1000畝。2014年起,區委區政府決策啟動“1+5”園區建設。“1”是確立以開發區(現高新區)為核心,放大品牌效應和帶動力。“5”是南陳集工業園、漁溝工業園、三凌工業園、徐溜工業園和張棉空港工業園,5個產業園又稱淮陰區開發區(現高新區)的特色分園區(配套區),實行區級配套、鄉鎮服務的管理模式。2017年,區委區政府又將原王營鎮工業集中區納入范疇,實行“1+6”模式。
通過上下共同努力,企業的數量逐年增加、質量明顯提高,推進了淮陰區鄉村振興高質量發展。一是鎮區面積普遍大幅擴大。“6個新型工業園”基礎設施投入截至2018年底已達2.06億元。2013年規劃的38條道路已建成或基本建成15條。漁溝、徐溜、淮高、劉老莊、三樹等鎮通過園區建設,將集鎮道路與園區道路相連接,集鎮規模擴大至原來的2~3倍。鎮園一體,鎮區綠化、亮化至工業園,鎮容鎮貌煥然一新。二是項目集聚促進產鎮融合。新建的廠房及配套設施與鎮區融為一體。據統計,目前全區鄉鎮工業集中區共入駐各類企業近1000戶。其中,企業多的原王營鎮有近300戶。工業集中區依托鎮區,解決集中區生活配套問題,促進了產業和城鎮的互動融合、協調發展。三是特色產業小鎮初步顯現。南陳集鎮鹽硝化工、原王營鎮新型建材、徐溜電子新材料、漁溝紡織鞋帽在全市已經有一定的知名度。旅游方面,馬頭的歷史名勝、劉老莊的紅色之旅、高家堰的洪澤湖圍堰等都有一定程度的開發。四是鎮域經濟規模不斷壯大。2018年,全區鄉鎮工業集中區企業實現開票125.12億元,入庫稅金5.2億元,分別較2014年增長38%和31.3%。其中,6個新型工業園實現開票55.95億元,入庫稅金1.53億元,分別較2014年增長57.16%和41.47%。6個新型工業園已經成為我區增幅最快的一個工業板塊。
在新形勢下,淮安高新區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面臨著一些新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制約著高新區和6個新型工業園的發展,主要表現在:人財物配備不到位;產業園管理辦與所在鄉鎮間關系職責不明、管理權限不清,對接不夠暢通;各園區基礎設施建設缺乏長效機制,投入不足;產業集聚度較低,企業布局散亂,項目分散;產業特點不明顯,各產業區招引項目與高新區產業沒有形成互補。
如何加快“1+6”園區發展,實施更高質量的鄉村振興戰略,筆者建議:
第一,建立統一領導,打造特色園區。
加強對產業園統一領導,區委區政府或高新區成立6個新型產業園領導小組,明確一名副處級領導直接掛帥或分管園區的建設與管理工作,以改變目前高新區領導各管一個園區可能出現的工作統籌難、一件事情多頭領導、管理效率低下等問題。鎮工業集中區建設要在全區總體規劃及各鎮具體規劃的基礎上,站在增強區域經濟發展競爭力的高度,統籌規劃,合理布局,根據自身的工業基礎、產業特色,著力做好整體規劃和工業集中區自身的特色發展規劃,應充分考慮功能區劃、產業定位和生態建設的要求,科學規劃功能,注重培植產業特色。第二,加大資金投入,完善基礎設施。
一是區政府、高新區應統籌考慮,加大對6個新型工業園基礎設施建設所急需資金撥付力度;二是根據園區建設設計規劃目標擬定年度預算資金計劃,超前謀劃、調度,確保園區基礎設施建設按規劃目標有序穩步推進;三是將園區土地款全額返還各產業園區,用于征地、拆遷及基礎設施建設等,以調動各園區建設積極性。鄉鎮工業集中區并非是多個企業在簡單的平面位置上的集中,而是要按照規劃合理布局,達到基礎設施、公用設施的合理利用,有利于企業、社會減少成本。通過較為完善的基礎設施建設可降低項目的入駐成本、縮短建設周期和運行。第三,注重投入產出,用好土地資源。
在資源有限特別是當前資金與土地匱乏的形勢下,應確立重點建設園區和園區建設重點:一是把生物科技產業園(漁溝)、電子信息產業園(徐溜)、新能源汽摩配產業園(原張棉工業園)確立重點建設園區,充分發揮三園區域、區位優勢,爭取通過3~5年的重點扶持,力爭打造1~2個以上省級重點特色產業集群,漁溝和徐溜新型工業園率先打造成為省級經濟技術開發區;二是其他三個園區重點放在中小企業集聚區標準化廠房建設和建成區配套設施完善上。通過聚指成拳,發揮有限資源、資金最大效益。增強“惜土如金”的觀念,從外延式開發轉向集約式開發土地,全面提高單位面積的投資密度和產出率。第四,完善機構編制,理順運行機制。
一是健全機構,按機構設置綜合性原則,參考高新區機構設置,建議各產業園下設綜合管理部、招商服務部、規劃建設部及社會事業部等工作機構;二是配齊人員,按市編辦審批編制數,通過調配、選拔盡快統籌配備好人員,確保各園區辦能正常運行;三是明確職責,在市編辦批復基礎上,完善、明確各機構職能、各崗位職責、工作目標,并嚴格考核;四是物質保障,協調所在鎮(街道)或園區企業,盡快解決各園區辦公場所、設備及基本運行經費;五是參照高新區與新渡口關系,建立“以塊為主”運行模式,即建設、管理、運行由高新區直接領導和負責,所在鎮(街道)只負責征地拆遷、矛盾調處等工作。第五,強化項目招引,提高項目質效。
一是下達任務指標,研究下達各鎮(街道)、部門中小企業招商任務,解決目前招商任務主要壓在高新區,各鎮(街道)、部門壓力不大和大項目難招、小項目又不愿招的情況;二是建立考核機制,區委區政府出臺相關考核文件,壓緊壓實責任,增強招商責任和壓力;三是統籌項目落戶,由高新區根據招引項目投資額度、產業性質等情況,統籌引導進入各新型產業園、逐步形成功能定位特色鮮明的產業園;四是制定激勵措施,各鎮(街道)招引的項目,開票、納稅指標納入招引鎮(街道)統計考核,稅收比照進入高新區項目分成比例給予更大的優惠。五是在招引項目上求質量,高度重視項目質量的提高,注重引進技術含量高、稅收貢獻大的項目;六是要統籌鎮工業集中區項目結構,要對鎮工業集中區企業(項目)進行合理的宏觀調控,杜絕企業間的不良競爭;七是要清理現有落后項目,“騰籠換鳥”。第六,及時控規修編,完善配套設施。
自2018年8月鄉鎮撤并后,各鎮(街道)定位發生變化的,要對國土規劃特別是被撤并鎮農用地、工業用地規劃進行相應調整,抓住新一輪國土空間規劃機會,立足長遠,對6個工業園控規和鄉鎮規劃及時修編,為工業園預留足夠的發展空間。規劃必須堅持:一是“統一規劃,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各具特色,保護耕地,優化環境,綜合開發,配套建設”原則。二是突出配套基礎設施的原則。對防洪、道路、給排水、供電等設施要統一規劃,逐步到位。三是設計高標準原則,對主要的商業區、街道、重點功能小區的建筑、園林景觀等要實行規劃控制,重點工程要堅持執行規劃方案,規劃要體現以自然為本的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