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孫克艷
父親是個地道的農民,不抽煙不喝酒,唯一的愛好是音樂。然而,父親的這個愛好,在精神生活相對貧瘠的上世紀農村,難以得到滿足。可是,他卻想盡辦法去豐富和充沛自己的這個愛好,讓音樂滋養著自己和我們一家人。
印象中,即使父親在干活的時候,我家的農家小院里,也時時飄蕩著歡快的音樂,不是父親輕快的口哨,就是那臺笨重的錄音機里播放著鄧麗君的《小城故事》或羅大佑的《明天會更好》……
父親的口哨吹得很好,《啊,朋友再見》《小路》《喀秋莎》《紅莓花兒開》《莫斯科郊外的晚上》都是他的拿手曲目。我和弟弟對國外音樂的認知,也是父親啟蒙的。
除了吹口哨,父親還擅長吹笛子。他總是早起,拿著笛子跑到村莊幾里外的河邊,對著緩緩的河流吹奏自己的新作。等到技藝成熟,再熱切地給一家人演奏。他甚至在農閑時,特意騎著老舊的二八自行車,去十幾里外的村子里,請教一位擅長吹笛子的老音樂教師。我坐在自行車的后座上,一會兒聽他吹口哨,一會兒聽他興高采烈地說著音樂的妙處;我雖然并不能全部理解他的言語,心情卻很愉悅,覺得音樂是一個奇妙的世界。
父親還鼓勵我好好學習,將來考音樂學院,學音樂,教音樂,讓更多的人享受和領略音樂的美妙和歡樂。在那個陌生的村莊里,我站在一邊,看著父親認真謙遜地聽著那位白發蒼蒼的音樂教師的指點,恭敬得像個小學生。只見他一會兒緊皺眉頭,一會兒茅塞頓開地點頭微笑,他知足的神情讓我今生難忘,好像發現了一座寶藏。
父親還聯絡了幾個附近村莊的年輕人,一起組建了一個沒有名字的臨時樂隊,一起排練一起演奏:有人吹嗩吶,有人拉二胡,有人吹笛子,有人彈風琴,有人敲鼓……遠遠聽著,甚是熱鬧有趣。只是,他們幾人水平參差不齊,仔細聽,卻是漏洞百出,經不起推敲。不過,演奏的人樂在其中,聽曲的人也圖得一個熱鬧,大家都很歡喜,臉上都洋溢著快樂的笑容。
后來,我和弟弟都大了,上學了,父親為了不影響我們學習,悄悄地收起了錄音機和成箱的磁帶,塵封了那只他吹了多年的笛子。只是偶爾地,當他聽到那些熟悉的旋律時,總是忍不住側耳傾聽。再后來,電子產品快速更新換代,淘汰了帶給父親和我們無限歡樂的錄音機和磁帶;而傳誦全國的流行歌曲換了一波又一波,曾經的經典音樂和歌曲,雖然已經深入骨髓,但是回頭追望卻模糊成抓不住的幻影了。
所幸,在父親的熏陶下,弟弟考進了音樂學院,成為一名職業DJ,把音樂當作自己的職業,讓父親很是欣慰。“音樂是個好東西!我們除了考慮吃喝,還得想一想,吃喝之后,還應該有點愛好,做點什么。”質樸的父親如此說。我雖然沒有走上職業的音樂之路,但是卻深刻地認識到:音樂,確實是個好東西,是一個可以慰藉我們的內心,并能獲取力量的源泉;而我,通過音樂,也感受到了父親濃濃的父愛,和曾經屬于他的青春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