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慶遠 柏樺
錦衣衛原是一種軍隊組織。明王朝的軍隊組織分作衛和所兩級,較小的據點設所,形勢險要而又關聯幾個據點的地方設衛。全國的軍隊都編在衛和所之內。衛所軍由地方的最高軍事機構都指揮使司管轄。都指揮使司又分別隸屬于京師的五軍都督府。此外,還有一部分衛由皇帝直接統率,叫作親軍各衛,又叫上二十二衛,是專門負責拱衛皇宮和皇城的禁軍。錦衣衛就是上二十二衛中的一衛,而且是皇帝最貼身的一衛。皇帝出行,它負責侍從警戒;皇帝上朝,它掌管儀仗;皇帝在宮里,它也要派人輪流值宿警衛。由于它擔任了保衛皇帝的任務,對皇城周圍的治安情況以及關系皇帝安全的一切問題就需要經常注意。最初,錦衣衛的職責還只是從治安的角度干點緝捕“奸宄”的事情。但因為它是直屬皇帝的,在進行偵緝逮捕時并不需要向外面的司法機關打招呼,也不需要辦理什么手續。所以從一開始,錦衣衛就具有很特殊的地位。朱元璋之后,明朝的各代皇帝都有意擴大它的職權,時常叫錦衣衛派人到外面偵察情況,直接捕人,監視官民人等的活動。同時,還允許他們設立監獄——錦衣獄,授權他們進行審訊。皇帝們覺得這種做法很順手,很方便,可以充分體現自己的威嚴。這樣,錦衣衛作為一個特種鎮壓機構,也就逐步確定下來了。
錦衣衛的特殊地位,在它的組織體制上也明顯地反映出來。它雖然和其他衛一樣,也有一個指揮使,但這個職務卻不是由一般的武將來擔任,總是由皇帝委派地位較高的和最親信的勛戚,或都督一級的大將來兼領。在編制上,一般衛只領有五個所,五千多人,而錦衣衛卻有十七個所,據說人數最多時竟達五六萬人,臨時雇用來的狗腿子還不在內。其他的衛只管轄一個鎮撫司,它負責管理本衛的軍籍和紀律、俸食等事務;而錦衣衛卻設有南北兩個鎮撫司,簡稱為南司和北司。南司管理本衛的一般行政事務。北司卻是一個特殊的組織,專門掌管詔獄,權勢極大。擔任北司的鎮撫的人雖然只是五品官(明王朝官吏分為十八個等級,即正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品和從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品。最低的官員是未入流。錦衣衛北司鎮撫的官級只是正五品或從五品,不過是一個中級官員),但氣焰非常高。一、二品的大官都得看他的顏色辦事,凡事得奉承他、巴結他,總怕得罪了他,惹下是非,甚至遭到殺身滅族的大禍。
在明王朝建國以后不久,朱元璋便創立錦衣衛,并大力加強它在特種鎮壓方面的活動。這種做法是并不奇怪的。明王朝是在反元大起義取得勝利以后建立起來的。朱元璋當了皇帝以后,就極力推行高度中央集權的君主專制統治,從各個方面來提高皇權。可是要達到這樣的目的,就必須先做到兩點:第一是全國人民不反對他;第二是統治階級內部都擁戴他。
第一個問題其實就是明王朝統治者和全國人民,特別是農民之間的關系問題。明王朝初年,由于朱元璋被迫對農民作了一些讓步,減輕了剝削的數量,因此,階級關系有了一定程度的緩和。但是,眼前這種局面能不能長久保持下去呢?子孫萬代能不能永遠做太平天子呢?這些,朱元璋不能不考慮。朱元璋是依靠農民起義軍發家的,他深深知道人民一旦起來反抗朝廷,真是一呼百應。為了防范人民的反抗,錦衣衛這樣的機構自然是少不得的。
第二個問題是統治集團內部的關系問題,具體說也就是朱元璋和他的臣子之間的關系問題。照理說,這些文臣武將都是當年和自己并肩起事的老伙伴,共同經歷了許多艱難困苦,才打下這份江山,正該有福同享,共過榮華富貴的日子。但是,事情并不這么簡單,朱元璋仔細思量了一下,覺得這些老伙伴實在難以令人放心。以武將來說,大都是一些驕悍跋扈的家伙;文臣之中不少人既有聲望地位,又熟悉專制統治的權謀法術。當自己在世的時候,還可以勉強壓住他們,一旦咽了氣,子孫們便無法對付他們,朱家的天下就很有垮臺的危險。朱元璋為著鞏固朱家世世代代的統治,給子孫們掃清障礙,便發狠把刀鋒指向這些文武重臣。朱元璋立意要在血泊中建立起朱家萬世一系的基業來,就必須有一批鷹犬爪牙來具體辦理這樁事。這也是設置錦衣衛的原因之一。
東廠和錦衣衛干的勾當是同一性質的,只是所屬的系統不同。上面說過錦衣衛是由皇帝的親軍系統發展而來的,東廠卻是由宦官主持的。
宦官是一些被閹割失去生殖機能而專門在皇宮內服役的人。在中國歷史上,各個朝代都設有宦官執掌重要政務的事情,曾出過不少亂子。許多皇帝都寵信宦官,一則因為這類人大都裝成恭順服從的樣子,用小忠小信來博取皇帝的歡心,善于迎合皇帝的意圖,以取得信任;二則因為皇帝們也企圖利用宦官來監視和鉗制外廷的文武大臣。所以,宦官便往往和專制社會的皇權政治緊密地聯結在一起,形成宦官把持朝政的局面。
宦官們有時和外廷的官僚貴戚們勾結在一起共同為非作歹,有時又在不同的派系之間互相傾軋屠殺,往往是皇帝利用宦官以圖鞏固自己的統治,宦官便乘機結黨擅權,造成特殊的政治勢力,反過來挾制皇帝。在某些朝代,宦官甚至可以把皇帝廢掉或殺掉,另立易受操縱的小皇帝來做傀儡,東漢后期和唐朝末期就有過這種現象。明王朝宦官操縱政權的情況也很嚴重。從明英宗朱祁鎮開始,宦官控制了絕大部分重要的國家機構,操縱了全國軍事、司法、監察、財政等權力,特別是牢牢地掌握了像東廠這樣的特種鎮壓機構。
明王朝宦官的專權也是逐步發展而成的。朱元璋在世的時候,他知道宦官操縱政權害多利少,重用宦官很可能嚴重地破壞君主專制統治的正常秩序,導致朝政大亂,甚至重演東漢末年和晚唐的悲劇。因此,他對宦官的防范是十分嚴密的。朱元璋規定,宦官只許在宮廷內擔任灑掃和生活侍應等事務,不許過問政治;不許讀書識字;不許兼外朝的文武官銜,穿外朝官員的服裝;作內廷官不能過四品。他還特地鑄了一塊鐵牌,上面刻著“內臣不得干預政事,犯者斬”,懸掛在皇宮的門上。
朱元璋死后,情況就有了很大的變化。朱家皇族內部因為爭奪皇位,爆發了一場巨大的斗爭。朱元璋的長子朱標早死,按照傳統社會的繼承順序,便由朱標的兒子(所謂皇太孫)朱允炆繼承帝位,后世稱為惠帝。不久,朱元璋的第四個兒子朱棣在北平(今北京)起兵,把惠帝趕下臺來,自己做了皇帝,就是明成祖。朱棣興兵攻打惠帝的時候,曾經買通了惠帝身邊的宦官,為他通消息、送情報,在政變中起了一定的作用。所以,他即位以后便比較信任宦官。朱棣奪得帝位以后,對于許多忠于惠帝的大臣進行了殘暴的屠殺。據說,朱棣曾把斬下來的頭顱裝了幾十車運往各地示眾。
要徹底清除惠帝的余黨和其他反對勢力,明成祖朱棣覺得單單一個錦衣衛是不夠的,而且有些不放心。因為,錦衣衛畢竟是個舊有的機構,如果權力過重,萬一發生了徇情舞弊,或其他不利于自己的事,一時很難查出。其次,錦衣衛設在宮廷外面,不如使用宦官來得方便。因此,他又在永樂十八年(1420),另設東廠,由宦官主持,專事偵緝和刑獄。這樣一來,不僅鎮壓力量進一步加強,而且還可以利用東廠來監視和牽制錦衣衛。
東廠的權威一開始就比錦衣衛更大更高。如果說錦衣衛有權偵察和監視官民人等,那么,東廠除此之外,還有權偵察和監視錦衣衛。從此以后,錦衣衛便和東廠同時存在,分別由皇帝垂直指揮,合稱“廠衛”。
明王朝的歷代皇帝一直把廠衛作為祖宗遺留下來的法寶,從來不肯舍棄或放松對它們的控制。因為廠衛事實上已經成為明王朝全部國家機器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特種鎮壓手段已經成為專制統治愈來愈重要的內容了。這種局面一直維持到明亡為止,前后共達二百二十多年。
東廠的組織也和其他衙門不同。管事的主要頭目都是清一色的宦官。大頭目叫作“欽差總督東廠官校辦事太監”,由皇帝派宮內司禮監(明王朝宦官自成一個組織系統,按工作性質和范圍設立了許多衙門,總稱二十四衙門。司禮監是其中的一個。監中主要人員有掌印太監一員,秉筆隨堂太監八九員,職務是代皇帝批答大小臣子上奏皇帝的一切公文,傳宣皇帝的命令。司禮監為二十四衙門的首腦)里最親信的太監(系明王朝宦官中最高一級,后又成為宦官的通稱)來直接掌管,簡稱“提督東廠”,廠里的人就稱他為“廠公”或“督主”。這“飲差”二字,非同小可,因為具備了欽差身份的人,就是皇帝的代表。這樣一來,這個“廠公”就成了凌駕于一切官吏之上的具有特殊地位的人物,別的官吏只能根據他的意見辦事。“廠公”之下,還設有掌刑千戶、理刑百戶和掌班、領班、司房、役長、番役等各級爪牙。這些人都是從錦衣衛撥送過來的,其中,番役更是由那些最兇狠的家伙來充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