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肽頻
王濤是一位魅力十足的個性畫家。他猶如畫壇上撫琴而吟的歌者,也似拔劍而舞的俠士。出古入今,出黑入白,使筆下的人物不但水墨淋漓、酣暢有力,而且盡情釋放著古往今來的文化意味,嵌入了當代文化的思考與個人的精神寫意,在人物畫的身體敘事中形成一種流動美學、審美形態與文化表達。

紫氣東來

六尺巷
王濤的寫意人物畫,從千百年的歷史中順流而出,俯身即拾卻并非隨意。他對人物進行精神寫意的同時,也進行文化寫意。融合了當代藝術觀及自己的文化觀之后,他的寫意人物畫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超越筆墨、超越平面、超越寫意,走向了多維的藝術空間,讓當代藝術介入社會表達之中。因此,我們看到的王濤是一個有藝術使命、精神使命和文化擔當的畫家。王濤在繪畫語言元素及其審美規律的成功探索與自覺建構上,同樣表征著繪畫現代性的審美精神與文化品格的生成。比如他以古代士人為題材的一批作品:《竹林七賢》《把酒問青天》《明月幾時有》《大江東去》《赤壁賦》《鄭板橋詩意》等。他創作的中國畫,不是圖像敘事,而是圖景敘事。因為圖像敘事是傳統的、單純的,傾向于用一種感性直觀的方式把握世界,很少去追問事物背后所隱藏的意義或內涵。而圖景敘事則在圖像敘事的感官美學之外,融合了人與物的場景意義。在王濤的寫意人物畫中,我們可以觸摸到他對文化乃至文學的欲望敘事,并且在畫面中體驗到更高的美學智慧。
循著畫家的精神軌跡向前探尋,我們會看到王濤身上不但有古代的“士”風,還有今之“士”氣。他刻畫出的很多古代名士,如莊子、老子、孔子、項羽、司馬遷、竹林七賢、懷素、李白、杜甫、張旭、蘇東坡、張英,等等,或撫琴,或冥想,或仰嘯,或大醉,或淡然,或拔劍,各具情態。在這些人物畫中,王濤將自己消解于富有詩意的筆墨語言中。他在塑造古代名士精神境界的同時,在筆墨敘事與點線的激揚之中,整體性地勾勒出一個東方文明古國的文化譜系。
古人云:“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愈是在“天下無道”的時代,愈顯出“士”的力量,體現出“士”之“仁以為己任”及“明道救世”的使命感。王濤將古代名士變為筆墨中“士人”形象的同時,自身也浸潤了“士”之俠義、忠義、仁義。當他與畫中人物達到精神上的協調呼應之后,畫中的人物就會釋放出當代性、世界性的文人情懷與文化力量,流風余韻不絕。如其《五禽戲圖》《桐城六尺巷軼事》《八公山雅聚圖》《懷素書蕉》《梅清上人造像》等,筆墨與造型融為一體,筆墨里釋放出潛在的張力,讓線條浸潤于抒情性之中。王濤的作品非常注重人物的情節性和背景的敘事性、表意性與隱喻性。故此,我們在欣賞其寫意人物畫的同時,如同徜徉于歷史人物的畫廊之中,體驗到文化非同凡響的那股魅力。

東坡賞硯圖

大江東去

畫家簡介
王濤,1967年畢業于安徽師范大學藝術系,1982年畢業于浙江美院(今中國美術學院)國畫人物研究生班。曾任安徽省書畫院院長、安徽省美術家協會副主席,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中國畫學會副會長、中國美協中國畫藝委會委員、中國國家畫院研究員、中央文史研究館書畫院藝委會委員、國家一級美術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政府津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