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立芳
(宜興市人民醫院,江蘇無錫 214200)
輸血治療是比較常見的一種治療方式,很多疾病會涉及到輸血,例如創傷,手術等,通過輸血治療,可挽救患者生命。輸血治療前,需要進行血液配型、交叉配血等試驗,以保障輸血安全。臨床上的血型抗體有兩種,一是不規則抗體,二是規則抗體,如果患者輸入不規則抗體,會出現嚴重的輸血反應,甚至溶血反應,影響患者生命安全,因此,在輸血前進行不規則抗體檢驗對于保證輸血安全意義重大[1]。為進一步探討接受輸血治療的患者在輸血前進行不規則抗體檢驗的必要性及對輸血安全性的影響,本文選取進行輸血治療的226 例患者作為對象進行研究,結果如下。
選取宜興市人民醫院在2018 年1 月至2020 年1 月期間進行輸血治療的226 例患者,將其根據數字隨機的方式分為研究組與對照組,各113 例,研究組男性56 例,女性 57 例,年齡 20 ~ 70 歲,平均年齡(45.23±5.47)歲,對照組男性57 例,女性56 例,年齡21 ~71 歲,平均年齡(46.24±6.44)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獲得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納入標準:需要輸血治療的患者[2],生命體征平穩,知情同意參加本研究,血液標本符合血液檢驗要求。
排除標準:伴有嚴重血液疾病的患者及血栓患者,伴有嚴重凝血功能障礙者,患器質性疾病者,精神疾病者,急性感染者。
對照組:本組患者在輸血前未進行不規則抗體檢驗,即患者直接輸血,患者在輸血后給予密切看護,避免患者出現輸血反應,如果發生輸血反應,應及時給予有效的對癥措施進行處理。
研究組:采用微柱凝膠抗人球蛋白法在輸血前進行不規則抗體篩查檢測,血型鑒定儀為JYYQ-043,型號:GRIFOLS erytra。首先,抽取患者空腹靜脈血,約5 mL,在對其標本進行充分抗凝處理后,將其置入離心機進行離心5 min,轉速為3 000 r/min,分離出血漿后進行不規則抗體檢驗,其次,對于免疫球蛋白M(IgM)不規則抗體的檢測以鹽水介質試管法進行,取患者血漿100μL 加50μL 的篩查細胞,將其以1 000 r/min 離心15 min,最后觀察是否存在凝集反應,如果結果顯示發生了凝集反應說明患者血漿內存在IgM 不規則抗體。對于IgG 不規則抗體的檢測以聚凝胺法進行,取三支試管,分別加入需輸血患者的血漿100μL 及50μL 的紅細胞,待均勻混合后以3 000 r/ min,離心3 min,操作者肉眼觀察,若結果顯示無凝集反應,再在三個試管內加入低離子介質0.6 mL,混合后將其靜置1 min,并在每個試管內加凝聚胺溶液2 滴,之后混勻,靜置15 s 進行離心15 s,將上清液倒去,輕輕晃動試管內殘留液體,觀察結果,如果無凝集的情況出現,需重新試驗,如果有凝集情況的出現,則加入懸浮液2 滴,再輕輕搖動,肉眼觀察結果。對于本次篩查出的不規則抗體陽性標本分別與標準譜細胞及自身紅細胞進行反應,對其標本特異性進行判斷,選取和患者血型一致的血液進行交叉配血,結果相符后再進行輸血。
分析研究組患者不規則抗體的檢出率(不規則抗體包括特異性與非特異性不規則抗體,特異性主要是抗-M 抗體和抗-E 抗體,非特異性包括抗-D 抗體、抗-C 抗體、抗-c抗體);分析研究組患者產生不規則抗體的可能影響因素(性別、輸血次數、是否有妊娠史及血液疾?。?;比較兩組患者輸血不良反應發生率,不良反應主要包括低血壓休克、胸悶及呼吸困難。
應用SPSS23.0 軟件對納入的數據進行處理,其中計數資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 表示,采用 t 檢驗,P <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研究組113 例患者中,8 例為不規則抗體陽性,陽性率為7.9%,特異性不規則抗體5 例,占比62.5%,非特異性不規則抗體3 例,占比37.5%,見表1。
患者產生不規則抗體陽性的可能影響因素中,男性陽性率1.8%顯著低于女性,輸血次數達3 次以上者陽性率12.8%高于3 次及3 次以下者,伴有血液疾病者陽性率13.2%高于無血液疾病者,有妊娠史者陽性率30.0%高于無妊娠史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2。
研究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2.65%顯著低于對照組15.9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 3。

表1 研究組不規則抗體陽性檢出率及特異性情況分析[例(%)]

表2 產生不規則抗體的可能影響因素分析[例(%)]

表3 兩組患者輸血期間發生不良反應情況比較[例(%)]
一般情況下,患者因自身失血過多才需要輸血治療,而在患者輸血治療過程中,需要嚴格根據同型輸血的原則進行,同時重視除ABO 血型以外的一些不規則抗體的輸入[3-4]。正常生理狀態下,人體內的血液不存在不規則抗體,然而在經過輸血、妊娠或注射過相關的血液制品后,就會出現免疫刺激,出現不規則抗體。存在的這些不規則抗體與機體內對應抗原發生免疫反應,就會出現寒戰、發熱等輸血反應,嚴重者出現溶血反應,危及生命安全[5]。因此,患者在輸血前需要進行不規則抗體的檢驗,以避免上述情況的發生,保證患者輸血安全。為保證輸血準確配血,一般會在輸血的前3 日進行篩查,主要通過抗人球蛋白介質法及酶介質法進行[6-7]。抗人球蛋白介質法能夠進一步加快配血,排除血漿特異性蛋白干擾。酶介質法比較適用于具有輸血史、妊娠史的患者。
對輸血患者輸血前進行不規則抗體篩查,能夠及早發現機體內的抗體特異性,從而更加快速地匹配血型,降低輸血后風險,提高安全性[8]。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113 例患者中,8 例為不規則抗體陽性,男性陽性率1.8%顯著低于女性,女性患者檢出的不規則抗體多于男性,有妊娠史者陽性率30.0%高于無妊娠史者,因此,臨床上應多關注女性輸血患者。這與文獻[9]的結果一致。研究組輸血期間發生的不良反應情況顯著少于對照組,但仍為2.65%,此結果說明,即使是抗體陽性患者,在經過處理進行輸血時依然會出現不良反應的情況,說明更加需要臨床上加強觀察患者輸血期間的情況,及時處理不良反應。輸血次數達3 次以上者陽性率12.8%高于3 次及3 次以下者,伴有血液疾病者陽性率13.2%高于無血液疾病者,說明輸血次數多,血液疾病者如果不進行抗體篩查,那么患者出現輸血反應的概率更大。這與史良玉的研究結果一致[10]。
綜上所述,不規則抗體產生的可能影響因素有很多,因此,輸血前的篩查很必要,可提高輸血安全性,保證患者輸血安全,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