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獻禮,翟軍峰
(甘肅省子午嶺林業管理局合水分局平定川林場,甘肅合水745400)
野生文冠果遍布子午嶺合水林區,尤以大山門林區分布最廣,相對較為集中。甘肅省2010年審定大山門林場文冠果為省級林木良種。文冠果主要分布在陽坡的溝邊、崖畔和陡洼處,與油松、側柏、山杏、杜梨、細裂槭、白刺花、沙棘、虎榛子、黃刺玫、栒子等喬灌木混生。生長在溝邊、崖畔、楞畔的文冠果多為叢生灌木,生長在林緣、林間、陡洼的文冠果多呈喬木狀。文冠果種子嫩時白色,可食,略有苦澀味;種子供食用或工業用,是我國北方有發展前途的木本油料樹種和生物質能源樹種。
落葉灌木或小喬木,高2~8m;小枝紅褐色,嫩枝上被絨毛。奇數羽狀復葉,膜質,對生稀互生,無柄,橢圓形或橢圓狀披針形,葉尖漸尖,有刺狀尖頭,葉基寬楔形至圓形,邊緣有鋸齒,上面深綠色,生有絨毛,脈上較密,下面灰綠色,密被絨毛。
總狀花序與葉同時抽出或稍先于葉抽出,頂生花序為兩性花,腋生花序為雄花;苞片3枚,基部1片較大,卵形或寬披針形;萼片5,整齊,萼裂片卵形或寬三角形,背面密被絨毛;花瓣5,白色,基部內側有由黃變紫紅色之斑紋,邊緣具緣毛,寬橢圓形至近菱形;花盤5裂,凹陷,有直立、稍肉質的裂片,裂片背面有5個角狀附屬體,橙黃色,長于裂片,與萼片對生;雄蕊8枚,花絲有些瓣化,無毛;子房被稀疏絨毛,3心皮3室,每室數枚胚珠。
蒴果近球形,長3.5~6cm,果皮厚,木栓化,成熟時由綠色變為黃綠色;種子近球形,黑褐色,直徑約1.5cm,種臍白色。花期4—5月,果期7—8月。
文冠果是喜光樹種,耐寒、抗旱力較強。根系發達,固土抗風能力強,可作為水土保持優良樹種。花較大,色艷而美,可用于園林綠化。子午嶺林區均產,較普遍;生于海拔1200~1700m的黃土丘陵向陽山坡及溝岸崖棱上,分布在我國遼寧、河北、山西、山東、內蒙古、寧夏、陜西及甘肅等省(區)。
野生文冠果主要分布在子午嶺西固城鄉北川、新村、太白廟,太莪鄉黑木、拓兒塬,蒿咀鋪王咀子、三官橋等處,子午嶺東分布極少。為了摸清文冠果的分布、生長、結實等情況,根據平時掌握的分布情況隨機布設9個樣地進行調查,樣地呈正方形,邊長28.28m×28.28m。調查數據如表1所示。
文冠果平均株數28株/hm2,平均結實3939g,平均胸徑10.5cm,平均樹高3.6m,伴生樹種有杜梨、狼牙刺、黃刺玫、遼東櫟、刺槐。據調查,子午嶺合水林區文冠果母樹已進入近熟期,長勢一般,掛果率低,產量不到60kg/hm2,結實差,分布零散,大部分位于溝畔懸崖,采集難度大。野生文冠果必須輔助人工培育措施,否則產量低且不穩定,開發利用價值不大。

表1 野生文冠果調查情況統計
8月中下旬及時采種,采種早成熟度不夠,采種晚則種殼自然炸裂種子散失。待內種皮完全變為黑色時,種子成熟,此時可及時采種。采收的果晾曬干透自然炸裂,剝出種子曬干,收集種子在陰涼干燥處儲存。
培育苗木采用全光大田育苗方式,一般采用秋育。選擇向陽避風、灌溉條件較好的川臺地,10月底整地。施農家肥15000kg/hm2、硫酸亞鐵600kg/hm2、土霸150kg/hm2,深翻耙平。整好地后播種育苗,采用開溝條播方式播種,種子用溴敵隆800倍液拌種。溝底要平,播撒種子要均勻,鎮壓后覆土2~3cm。播完耙平,拾凈雜質。第二年3月底開始出苗,出苗較慢,4月底至5月初苗木出齊。做好田間管理,及時除草、間苗,結合灌溉或在雨季追施尿素75kg/hm2,也可在行間開溝條施。春播育苗種子需要進行沙藏、雪藏或冰藏處理,其余方式與秋育相同。
植樹造林和園林綠化一般選擇2年生以上苗木,文冠果適宜在坡度平緩的陽坡上部、半陰坡、半陽坡、陰坡上部栽植,園林綠化要選擇在不易積水處栽植。文冠果栽植不易成活,要特別注意各個關鍵環節。選擇苗高80cm以上、地徑1.5cm以上的無病蟲害健壯苗木,起苗時確保根系完整,最好帶土栽植確保成活,根系帶原地土球25cm以上,用草繩、紗布或無紡織布包扎,運輸過程中確保土球完整,長距離運輸保持土球濕潤。文冠果根系長時間浸水容易爛根死亡,栽植時做到穴大根舒不窩,濕潤不積水。栽植后做好撫育管理,補植、中耕、除草、追肥,監測病蟲害發生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