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盈
(1.東南大學,江蘇南京210096;2.江蘇省生產力促進中心,江蘇南京 210042)
江陰高新區成立于1992 年,前身為江陰經濟開發區,2011年批復為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2017年確立為蘇南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核心區。江陰高新區是江陰科技創新的領頭雁,是科技創新發展的主陣地。江陰高新區瞄準高質量發展和爭先進位,緊緊扭住新發展理念,以科技創新為手段,促進“江陰制造”向“江陰創造”轉變,以創新引領傳統制造企業轉型發展。
2019 年江陰高新區地區生產總值1 013 億元、規上工業生產總值1 643 億元、全社會研發投入49 億元、高新技術產業產值640 億元,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無錫市1/4。
構建以特鋼新材料及制品、微電子集成電路、現代中藥和生物醫藥、機械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車及關鍵零部件為戰略性新興產業“1+3+1”體系,獲國家火炬特鋼新材料極其制品特色產業基地、江陰國家集成電路封測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國家火炬計劃江陰高新區現代中藥配方顆粒特色產業基地。
2019 年獲批蘇南國家自創區潛在獨角獸企業1家(江陰唯一一家)、瞪羚企業9 家,無錫準獨角獸企業1 家(江陰唯一一家)、瞪羚企業4 家、雛鷹企業2家,瞪羚、雛鷹企業數量占全市67%,新認定高新技術企業49家、入庫省高新技術企業培育庫41家、入庫科技型中小企業153家,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占全市1/3。萬人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76件。
創新創業載體面積150 萬m2,國家級孵化器3家、科技企業加速器1 家、眾創空間4 家,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重點實驗室、企業技術中心、博士后工作站9 家,省級工程技術中心、院士工作站48 家,諾獎得主研究院6 家,金屬材料創新研究院、軍民融合裝備技術研究院等4 家新型研發機構,建立中瑞海外孵化器。
引進海外高層人才創新創業500多人,包括諾獎得主6 人、兩院院士17 人、國家“千人計劃”24 人、省級人才76 人、省雙創團隊6 個,全區擁有各類人才總數3萬余人。
為認真貫徹江陰市2020年科技創新和人才工作大會的精神,全面落實江陰高新區“爭當踐行新發展理念示范者爭當全市高質量發展領跑者”[1-2]的目標要求,加快落實《江陰高新區產業提升三年行動計劃》和《江陰高新區科技創新三年行動計劃》。深度調研江陰高新區科技企業近350 家,著力實現摸索“精準需求”,做好“精準對接”,解決“精準問題”,實現“精準效果”。
圍繞江陰高新區“1+3+1”的現代化產業體系(見圖1),調研特鋼新材料企業81 家、電子信息企業58家、生物醫藥企業37 家、智能制造企業41 家、新能源企業1 家、非產業體系企業132 家(見圖2)。聚焦產業集群培育、創新平臺載體建設、人才引育工程、科技金融融合,走進一家家企業,切實加大科技政策宣傳力度,鼓勵企業用好創新政策,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加強創新人才培養,增強創新研發費用投入,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助力高新區產業轉型升級。

圖1 江陰高新區現代化產業體系

圖2 企業分類
江陰高新區經濟發展的質量還有待提升,產業發展呈現出“大而不強”“結構不優”“發展粗放”等問題,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化制造業基地任重道遠。
產業層次以傳統產業為主、產業結構以重化工業為主、產品結構以原材料加工為主的“三為主”問題仍然較為突出。部分傳統企業自主研發水平不高,缺乏自主知識產權和自主品牌,行業競爭力不強,轉型升級能力不足。
高新區總體企業數量偏少,高新技術企業數量約為昆山的1/3左右,同低于張家港、常熟、武進等地區,科研投入強度普遍偏低,關鍵核心技術少有突破,產品高技術含量不明顯,大中小科技企業層次差距偏大,傳統中小型企業轉型升級速度較慢,未凸顯江陰高新區在江陰的創新高地。
大學科教資源成為江陰高新區發展的瓶頸,各級各類人才極度匱乏,科創平臺載體數量不足、能級有限、運行效果不明顯,新型研發機構帶動性有待加強,人才引育工程建設未突出系統性、牽引性、精準性,科技服務業有待突破,發明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同低于張家港、常熟、武進等地區。
江陰高新區要當好無錫市改革開放、高質量發展的探索者,加快高端產業發展步伐,要突出主攻方向。
快速構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化產業體系,抬高主導產業邁向高端產業,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3],形成高端產業、新興產業、未來產業、傳統產業四維度和諧發展,充分體現高新區產業層次化,加速推動高新區產業體系現代化,凸顯高新區產業結構合理化,彰顯高新區產業強有力的競爭力。
緊緊扭住科技創新推動科技企業創新發展,以實招、硬招支持區內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聯合建立產學研創新基地,建設以前瞻性應用基礎研究為主的實驗室,以產業關鍵共性技術開發為主的技術研究中心。通過創、招、育三招,支持初創企業,招引成熟企業,培育科技企業,扶持中小創新型企業和培育大型龍頭企業,成為高新區提質增量的重要手段。升級科創載體、匯聚高端創新人才、培育高端技術企業,推動企業發展實現新突破。
緊緊圍繞新發展理念,緊緊把握高質量發展這條主線,緊緊抓住國際創新資源要素,打造好江陰東部科技新城、濱江科創走廊,充分利用互聯網+大數據,加大對外投資力度、改善貿易交易方式、優化國際營商環境、創造高品質生活,增強高新區系統性規劃、創造性謀劃、高效率落實的3 個能力,推動全區整體高質量發展水平躍升。
提高新型城鎮化質量,推動高質量發展,改造提升傳統產業,以創新推動產業升級,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大力配套產城基礎設施,深入融合產區空間與城鎮空間,提升產城綜合承載能力,努力吸引人、留住人,充分發揮各級各類人才作用,形成以產興城,以城帶產、產城融合的新局面。
構建親清政商關系,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建立規范化的政企溝通渠道,充分掌握企業的合理訴求、發展難點、創新堵點,采取懇談會、政企會商、三服務走訪、掛鉤聯系等方式,進一步鼓勵企業家參與本區科技政策制定。充分發揮高新區建設促進服務中心作用,釋放科技服務市場主體的活力,提升科技服務質量和效率。
聚焦高端產業,招引具有競爭力、影響力的重大項目落地江陰高新區,通過引進具有先導性、突破性的未來產業到高新區,加快產業化發展,帶動一批科技型中小企業,孵化一批科技型中小企業,使未來產業項目成為高新區提質增量的手段。
聚焦園區主導產業發展,充分發揮中科院、長城所、省生產力促進中心的創新資源,上下聯動,抓發展重點、抓發展瓶頸,打通地區發展的“任督二脈”,提升企業研究開發能力。“高校進園區”“企業進高校”等產學研系列活動,聚焦企業技術瓶頸,創新發展技術成果,與高校院所聯合舉辦技術轉移對接活動,進一步促進科創資源、技術成果資源與企業緊密聯系,加強政產學研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