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蕊
經初步核算,2020年前3個季度,服務業增加值達到40.04萬億元,占GDP的比重55.40%。相比“十二五”末期,服務業對GDP的貢獻增加了5.2個百分點,以每年超過1個百分點的增幅跑出中國經濟的“半壁江山”。服務業的發展正超出消費本身、低端和勞動密集型的范疇,顯現出賦能產業,和制造業一起支撐起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特征。
著眼未來,推動我國服務業進一步發展的政策、技術和資本等力量依然強勁。2020年,我國的GDP將突破100萬億元,相比“十三五”初期增加30萬億元。眼見的經濟增長速度,帶來人們可支配收入的提高,以及支出結構的變化。與此同時,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中,擴大內需是戰略基點,這將直接帶動服務需求的擴容。更為重要的是,擴大內需戰略需要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這將比以往更加需要流通服務、信息服務、金融服務、法律服務、研發咨詢服務等現代服務的發展支撐,也比以往給服務業的發展帶來更大的機遇和挑戰。
“十四五”時期,我國現代服務業要抓住機遇,在以下幾方面大力發展:
首先,要擁抱“面向未來”的創新,廣大服務業企業要抓住“在線化”服務的契機,減少傳統服務運行邏輯的禁錮。同時,要為服務創新插上技術的翅膀,增加服務業發展的技術硬度。激活并運用好大數據的價值,這是以客戶為導向提升服務能力的基礎,也是服務業企業從產業邊緣轉向產業整合的基礎。
其次,加強“內外兼顧”的修為。我國服務業對外開放持續深入,服務業企業既有機會學習先進的、專業的服務經驗,也面臨著更加激烈的競爭環境。國內服務市場,可能面臨“外來的和尚好念經”的壓力;國際市場上可能會受困于外資提供的全球體系化服務的掣肘,面臨對外開拓困境。服務業企業要盡快補足短板,在鲇魚效應中“與狼共舞”。
最后,做好“產業組織”的賦能。此次新冠疫情對全球產業鏈和供應鏈造成破壞,各國對此空前重視。不斷壯大起來的服務業企業要以“生產組織者”的擔當,暢通供應鏈,賦能產業鏈。構建有機開放的組織體系,做好底層架構,形成協同網絡,為廣大中小制造企業做好組織生產。同時,增強“三鏈”的整合能力,打造綜合服務體系,力求商品、要素的傳輸更加高效、便捷、低成本,從而提高產業鏈的現代化水平和經濟運轉效率。▲
(作者是中國企業聯合會經濟研究處副處長)
環球時報20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