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東縣馬塘中學高二(13)班 江 雯
“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勤儉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時代發展的共同選擇。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歷史的警鐘長鳴,愿吾輩青年牢記于心。
古往今來的仁人志士,都有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勤儉節約。“一切招待,必須是國貨,必須節約樸素,切忌鋪張華麗。”這是周總理的深深叮囑。“一條毛巾毯我換得起,但共產黨人艱苦奮斗的精神我丟不起。”這是紀錄片《毛澤東》中令我震撼至今的一句話。我想,中國共產黨人之所以能夠帶領中國人民取得革命的勝利,建設社會主義新中國,改革開放到如今新時代全面決勝小康,靠的便是包括勤儉之風在內的優良作風的傳承。
反觀時下,在厲行勤儉蔚然成風之時,鋪張浪費現象還是有所抬頭。農村紅白喜事大操大辦,城市消費品過度包裝,自助餐多拿少吃,還有學校滿桶的剩飯剩菜……《大江南北》2020年第一期有篇文章揭示的是同學們到處浪費的現象。通過作者深情的講述,我仿佛看到了三年困難時期的點點凄楚,又回想起爺爺奶奶講述那段歲月的表情。“是啊,現在經濟水平提高了,也不該浪費呀!”因而對青少年進行一些傳統教育是非常必要的。通過傳統教育,一是使廣大青少年懂得今天的生活來之不易,它是我們黨堅持改革開放、實行富民政策的結果,我們要學會感恩;二是尊重勞動人民的勞動成果,不鋪張浪費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如今好日子,浪費該不該?”答案肯定是不該。今天的同齡人,我們已經遠離了戰火的硝煙,早已不知道饑寒交迫是何感覺。但卻不能忘了,如今我們富足的日子,我們不斷增長又不斷被滿足的美好生活需求,都是由黨由先烈由奮斗者拼下來的。而我們更應從自身做起,從身邊事做起,嚴格要求自己,勤儉奮進,擔起對未來、對社會的責任。
“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讓我們行動起來,讓勤儉之花開遍中華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