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長宇 馬永光
中國工農紅軍第25軍,是紅四方面軍主力撤離鄂豫皖蘇區后,于1932年11月重新組建的一支英雄的部隊。根據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的指示精神進行戰略轉移,于1934年11月16日由河南省羅山縣何家沖出發,打著“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隊”的旗幟,開始了長征。
1934年11月23日下午,紅25軍在鄂豫邊工委書記張星江的引領下,由一村分兩縣(桐柏、泌陽)的陳茨園村進入泌陽縣境到25日下午出境,全程170余公里,三天兩夜在泌陽境內沒有發生戰事,傷員得到了救治,軍需得到了補充,兵源得到了增加。能夠順利通過泌陽,地下黨員馬長興、馬長富兩兄弟立下了汗馬功勞。
一
馬長興(1902—1979),河南省泌陽縣王店鄉小河村張樓村人,1929年入黨,任豫南特委地下聯絡員。1934年11月19日,時任鄂豫邊工委宣傳部長的張旺午,安排馬長興帶上給泌陽東部地下黨區委的密信,火速返回泌陽。
馬長興喊開了張樓老家的門,馬長富開門見三哥馬長興,寒風凜冽天一身單衣褲,身上背著棉衣,頭上冒著像蒸籠鍋一樣的熱氣,便問道:“這是咋回事兒?”
馬長興氣喘吁吁地說:“快!快!快找侯太俊有密信要送給他。”兄弟倆連夜趕到銅山北邊的王老溝,雞叫頭遍時,見到了區委書記侯太俊。在火神廟里,馬長興撕開鞋面,鄭重地把密信交給他說“我完成任務了,”隨即癱倒在地上。
侯太俊迅速打開用白布寫的密信,說:“要過紅軍了,讓咱地方組織準備千斤干糧,要在三日內完成任務。”仨人看到“三日完成”,都目瞪口呆,群眾還沒吃的,上哪里去弄千斤干糧且在三日內完成呢?
“辦法總比困難多,”侯太俊及時召開地下黨員會議,集思廣益,安排劉世耀駕岳父家的馬車,直奔湖北小林,拉回兩車大米。在高邑街高價租下一個正在營業的米粉店,由原來兩籠蒸米添加到五籠,召集地下黨員和革命群眾,日夜輪流蒸米,給紅25軍準備干糧。
1938年3月,馬長興跟隨周駿鳴的新四軍第四支隊第八團東征。1939年1月參加了巢縣東山口對日作戰。1946年9月,受周駿鳴指派,回鄂豫邊尋找侯太俊的淮北支隊。因侯太俊已犧牲,故轉入鄂豫挺進縱隊李人林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他辭去信陽的工作,回家參加勞動至壽終。
二
馬長富(1904—1996),1928年入黨,建立和疏通以泌陽張樓為聯絡中心的確山、泌陽、唐河、桐柏四縣地下黨組織的地下交通站,時任河南省委地下交通員。
1934年11月23日,紅25軍到達泌陽縣盤古山西麓的一個叫響水坡的淺丘陵區。軍首長吳煥先等人跟馬長富詳細詢問了泌陽東山區國民黨武裝的兵力、駐防情況,并臨時決定在此召開營職以上戰地會議,聽取地方黨組織匯報泌陽東部干糧準備情況。張星江要求地方黨組織沿途分段指定向導,向村寨宣傳:紅軍不打村寨,是仁義之師,是取道北上抗日救國的隊伍。軍首長在會上重申部隊紀律,對群眾秋毫不犯,所過村莊刷寫抗日標語,同時要求地方黨組織解決傷病員沿途下隊養傷及推薦選送青壯年參加紅軍。
會后,馬長富帶領地下黨員們把傷員抬到堡壘戶養傷,在馬長富的掩護下,有的傷員傷愈后又重返組織參加戰斗。
1934年11月24日夜,紅軍宿營在胡栗沖,經地下黨組織事先做通思想工作的龍泉寨寨主,知道北上抗日的紅25軍到此寨下,便開寨門迎紅軍,軍部駐進龍泉寨西南炮樓。馬長富、馬長興兄弟倆把干糧送到龍泉寨軍部,當馬長富問還需要地方黨組織幫什么忙時,吳煥先提出:因傷員下隊、部隊急需補充隊員,讓參加部隊的青年盡快報到。
馬長富走出龍泉寨后,他喊開了妹夫陳利勝的家門。他對妹夫說:“咱都是黨員,革命需要咱的時候還有啥說的呢!讓妹子回張樓住,地俺給你種著,你就放心地去學帶兵打仗吧!”龍泉寨吹響了出發號,馬長富、張星江、陳利勝等跟隨部隊向竹林奔去,午后準備在竹林休整。當得到國民黨軍隊準備在象河關圍殲紅25軍于泌陽境內時,紅25軍火速行軍,順利過境,粉碎了國民黨在象河關圍殲紅25軍的陰謀。馬長富三天兩夜一路護送紅軍過境,在方城、泌陽交界處和親人話別,陳利勝走上了紅25軍長征路(后于1938年9月犧牲)。
1939年11月“竹 溝 事 變”后,馬長富在做偽保安司令禹德合策反工作時被捕,1944年被黨組織營救出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被時任河南省副省長王國華安排到泌陽烈士陵園工作。他是泌陽縣第三屆縣委委員和第六屆縣政協委員,享受老紅軍待遇。馬長富1996年3月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