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門戴口罩、不聚集扎堆、社交距離保持1 米、使用公筷公勺、回家勤洗手、注意消毒……防疫期間,這些原本是硬性的疫情防控要求,正在成為越來越多人的自覺行為和日常生活習慣。
如今,家住上海市的張女士養成了很多好習慣:勤洗手、外出必戴口罩、自帶帆布袋、回家后馬上換洗衣服、家里定期消毒、常通風等。每隔幾天,她都會到附近一家超市采購。測完體溫進店后,張女士會先到顧客較少的貨架選購。
世界衛生組織研究表明,在影響健康的因素中,有60%與生活方式和行為有關。好的生活習慣和行為讓人身心更健康。“因為疫情,人們更希望擁有好身體,養成好習慣讓人學會珍惜當下的幸福。”華東交通大學心理素質教育研究院常務副院長舒曼表示,體驗到好習慣帶來的快樂,會讓人產生激奮心理,增強自信心,從而強化下一次行為。在社會心理學中,這種心理現象被稱為“習慣強化效應”。
不過,良好衛生習慣和生活方式的養成是一項長期工程,需持之以恒地堅持。
濫食“野味”、擁擠排隊甚至不排隊、公共場所隨地吐痰、打噴嚏不遮掩口鼻……防疫期間,這些不良習慣甚至陋習正逐漸扭轉。
5 月初一個周末,在位于貴州省貴陽市的筑城廣場上,不少市民或在樹蔭下休息,或在散步。市民陳女士輕咳一聲,拿出紙巾,將痰吐在紙巾里包好后扔進垃圾桶。“隨地吐痰是不文明行為,尤其是防疫期間容易傳染病毒,更要注意個人衛生和環境衛生。”陳女士說,如今社區、街上提示人們注意衛生的公益標語更多了,一些不文明行為大為減少。“現在大家坐公交車都會排隊,而且相互留出一定距離;打噴嚏都會遮住口鼻,或者用衣袖捂住。”
“要實現人們從不能吃、不敢吃到不愿吃‘野味’的轉變,需從法治和道德等方面入手,多管齊下,把禁食‘野味’變為一種新倫理、新民俗。”
線上消費受追捧,到醫院、景區、博物館先預約,綠色出行更受重視……防疫期間,很多生活習慣、消費習慣更為普及,為新業態發展帶來新機遇。
社區居民通過“微信群接龍”團購豬肉、手工餛飩、肉夾饃、涼皮等,并定時免費配送到小區,這是快餐企業西少爺的新探索。“這項業務已擴大到北京150 個社區。”西少爺創始人孟兵表示,下一步將聯合企業推出半熟芝士、小龍蝦等產品團購,讓社區業務與居民產生更好互動。
“疫情加快了‘云買菜’、直播帶貨等新經濟業態崛起,讓人們的線上消費習慣更加固定,這與2003 年SARS 期間網購快速發展類似。”網經社電子商務研究中心主任曹磊表示,新經濟業態的長遠發展,需多方共同努力。政府監管部門既要給予扶持又要加強監管;電商平臺要建立起一套有效運營體系,加強對商家、主播、貨品質量、售后服務的管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