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謂“幸福”,不過是人類的期望在得到相對滿足時的那種感覺。然而由于文化背景、生活經歷各異,大家的幸福觀不盡相同。非但如此,僅從字義上來講,“幸”和“福”也有微妙的區別——
“幸,吉而免兇也”(見《說文解字》),對古人來說,沒有災禍就是“幸”;“福”乃“祜也”(見《說文解字》),右邊的“畐”,上面的部分像人的頭,下面的“田”像吃飽了的肚子,左邊的“示”象征祭臺。也就是說,祈禱上天能夠讓人吃飽,這便是“福”了。
沒有災禍、能夠吃飽就叫“幸福”,先民們知足常樂的心態,耐人尋味。
當然,如果能“全壽富貴”“五福臨門”,那就更好了。桓譚在《新論》中解釋“五福”為“壽、富、貴、安樂、子孫眾多”,其實我更喜歡這個詞的初義:“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終命(見《書·洪范》)。”要想幸福,必須得修個好德行。
其實蘇格拉底也是這樣認為的:“人生的本性是渴求幸福,其方法是求知、修德行善,然后是一位幸福之人。”
看來對于幸福的根本認知,東西方文化不無相通之處。
但相通不等于一模一樣。秦少游說“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我卻認為愛侶間的幸福還真的在朝朝暮暮,無論多么耀眼的婚禮,終究要回歸平實的生活。反其意戲填《鵲橋仙》:“高樓大夢,浮云遠樹。急急忙忙何處。卿卿我我鵲橋仙,總不過金風玉露。俗情俗物,閑門閑戶。柴米油鹽醬醋。兩情若是久長時,也須在朝朝暮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