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平陽縣實驗中學/林嘉怡
早晨剛起床,我便收到同學的“等我,一起去教室”的邀約,于是早已洗漱完畢的我只能呆坐床頭干等。
早飯時,由于接受了同學“吃完等我”的要求,再次陷入等待的旋渦。
課間,要好的朋友向我發出“一起去廁所”的邀請,我不好意思拒絕,只得放下了手中的作業。
晚間,再次有人發來共赴廁所的邀約,權衡再三,我選擇了拒絕。
“我不要”說出口的剎那,有種積壓了多年的情緒被猛然釋放的快感。
一起吃飯,一起聊天,一起回家……無數個“一起”的請求充斥著我們的生活。都說人是群居動物,既然有“群”,那就要“合群”。為了合群,我們做過太多自己不喜歡甚至厭惡的事,似乎只有這樣才能獲得所謂的認同感。
古斯塔夫·勒龐的《烏合之眾》中有這樣一句話:“人一到群體里,智商就嚴重下降,人們甘愿用智商去換取‘安全感’。”
為什么不去嘗試說“我不要”呢?“我不要”的意思是“我認為我沒有必要做”或“我沒有意愿做”,這并不象征著“不合群”。
包括我在內,總是一味地盲從而丟失自我的人不在少數,或許我們都該試試那句平時說不出口的“我不要”。
從此,要學會對那些無聊、無意義的請求大聲說——我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