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孫宅巍
今年是中國人民志愿軍赴朝作戰70周年。在2年又9個月的時間里,志愿軍與朝鮮人民軍并肩作戰,沉重打擊了美國侵略者,取得了抗美援朝戰爭的偉大勝利。在這一恢宏的歷史畫卷中,塵封著一段鮮為人知的曲折往事。那就是,在海峽那邊,臺灣當局也曾多次企圖出兵朝鮮,支持美國侵略者,與中朝軍隊作戰。
1950年6月25日拂曉,朝鮮戰爭爆發。這一消息傳到臺北時,掌控國民黨軍情報大權的蔣經國,將自漢城傳來的一些零星混亂的情況報告給蔣介石。中午,蔣介石在陽明山官邸召集緊急軍政會議。出席人員有:臺灣行政負責人陳誠、“國防”負責人俞大維、“外交”負責人葉公超、參謀總長周至柔、陸軍總司令孫立人、戰略顧問委員會主任委員何應欽,以及蔣經國、彭孟緝、桂永清等。會議決定,臺灣、澎湖、金門、馬祖地區自6月26日零時起,全面進入緊急備戰狀態,實行宵禁,停止三軍官兵的休假和外宿,加強臺灣海峽和大陸沿海的海空巡邏。
美國對朝鮮戰局和遠東局勢分外關注。美軍遠東總司令兼駐日盟軍最高統帥麥克阿瑟提出了一份“在亞洲遏制共產黨的戰略計劃”,認為臺灣具有極其重要的戰略地位,并建議由臺灣調1個軍去支援韓國作戰。他在征得國防部長約翰遜和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布萊德雷上將的同意后,即于6月25日連夜派出以費德爾為組長的“駐臺灣軍事聯絡組”,并電詢蔣介石,在確保臺灣安全的前提下,能否派1個軍馳援韓國。
25日,韓國總統李承晚給臺灣當局領導人蔣介石發來緊急求援的密電。蔣即復電“深表關切”。26日晨,李承晚再次向蔣介石緊急求援。中午稍過,費德爾率美軍駐臺軍事聯絡組由東京飛抵臺北。至陽明山會見蔣介石,面交了麥克阿瑟的親筆信件。蔣與費氏就臺灣安全及援助韓國等問題進行了深入的研究。蔣在會談中表示,他在得悉朝鮮戰爭爆發后,斷定韓國難以進行有效的抵抗,已在考慮用什么辦法及時對韓國進行有效的援助。他決定派第52軍(含第2師、第25師,另附第13師)共3.3萬人,赴朝鮮戰場。
陸軍總司令孫立人于27日下午召集第52軍主要指揮官開會,傳達了蔣介石關于調動該軍赴朝作戰的指示。其要旨如下:1.基于對韓國的義務和共同利益的需要,應李承晚總統的請求,決定派遣第52軍前往增援。該軍應于2日內完成一切作戰準備,并先以1個團集中于松山機場待命出發。2.為適應第52軍出國作戰的需要,決定對該軍主要干部作必要調整。3.第52軍到達朝鮮戰場后受麥克阿瑟將軍直接指揮,并受他派駐韓國的代表節制。4.特派“國防”機構副負責人侯騰、署長陳麓華以及高級將領侯程達、王楚英4人組成“先遣參謀團”,請美軍聯絡組派員陪同,飛往釜山,同美、韓雙方商定第52軍參戰的有關各項問題,等等。
內部部署后,蔣介石遂于28日,電話通知已經由漢城撤退到東京的駐韓負責人邵毓麟,讓其告訴李總統:“我們‘中國’一定要派兵援助韓國。不過為了保密,我不能在電話中詳細指示,我會發密電給你,你在東京等我的指示。”接著,蔣介石便以密電發給臺灣駐日代表團團長何世禮、駐韓負責人邵毓麟,內稱:“韓國遭受侵略,中韓誼屬手足,自應援救危局”,“茲特決定先以陸軍三個師,運輸機二十架,援助韓國,除飭整裝待發并飭蔣代表(按指臺灣當局駐聯合國代表蔣廷黻)向聯合國秘書長提出此項建議外,即希分別通知麥帥及李總統,并希將辦理情形具報為要”。
與此同時,蔣介石命臺灣駐美負責人顧維鈞,向美國務院送交了一份備忘錄,內稱:臺灣當局愿意提供適于平原或山地作戰的富有作戰經驗的部隊1個軍約33000人用于韓國,以擊退朝鮮的武裝進攻。這些部隊可以在5天之中準備就緒候命待發。
然而,美國政府給蔣介石潑了冷水。聞知蔣介石有向朝鮮派兵的意向,美國內部產生了截然不同的意見。國防部長約翰遜和總統杜魯門支持蔣介石出兵,國務卿艾奇遜則堅決反對。艾奇遜說:“當前臺灣是最容易受到攻擊的地區,麥克阿瑟明確指出了這個危險,所以我們才決定派第七艦隊和第十三航空隊去保衛那個島嶼,怎么反而叫那個島上理所當然的被保衛者跑到別處去保護他人呢?”他擔心臺灣出兵韓國,會引起中共介入朝鮮戰爭;同時,對蔣介石軍隊的戰斗力也缺乏信心。已經表示承認新中國的英國,則不愿與國民黨軍隊共同作戰,這也是影響杜魯門接受蔣介石出兵計劃的一個原因。因此,杜魯門總統最終采納了艾奇遜的意見,謝絕了蔣介石的出兵計劃,并派國務院駐東京麥克阿瑟總部的政治顧問西博爾德前往臺灣作解釋。
6月30日,西博爾德奉命由東京飛臺北見蔣。蔣介石在接見時,態度冷淡;只是在西博爾德講到杜魯門將擴大對臺灣的軍事援助時,蔣才淡然微笑,表示了謝意。當晚,蔣介石在其官邸召集最高層會議,研究美國謝絕臺灣出兵一事。其時,蔣仍盛怒未息,大罵杜魯門和艾奇遜等人是患了“恐共病和軟骨癥”。當天,準備赴朝的“先遣參謀團”和正在松山機場待命的第2師先遣團奉命取消出發,返回原防。7月1日,第52軍的其他各部也都接到同樣的命令,重新恢復了正常的訓練與“國防”施工作業。
1950年下半年的朝鮮戰局,反反復復。美國操縱聯合國安理會組成“聯合國軍”,參加朝鮮戰爭,9月15日于仁川登陸,使朝鮮人民軍被迫退到鴨綠江邊。中國人民志愿軍于10月中下旬赴朝作戰,又迫使美軍和韓軍不斷南撤。11月下旬,美第8集團軍和第10軍分別在西線和東線被困。“聯合國軍”總司令麥克阿瑟于28日致電蔣介石:請其仍派第52軍前往朝鮮戰場,以增援美軍第8集團軍,并進而救援東線被圍的第10軍向興南突圍;同時又告知已分別從沖繩和菲律賓派出飛機和船艦,裝載著補充第52軍的武器裝備駛向臺灣,接運該軍從空中和海上駛赴平壤地區,要求蔣火速派出一個參謀指揮軍官代表團,飛赴漢城。
蔣介石于收到麥克阿瑟電報后的當天,即召集緊急軍事會議,“國防”機構、三軍總部及第52軍的高級軍官出席。蔣在會上扼要說明了朝鮮戰局和麥克阿瑟的請求;宣布仍決定派第52軍馳援韓國,限于24小時內完成出發準備;指派侯騰、陳麓華、郭永(第52軍軍長)、王楚英等迅即飛赴漢城,與當地美軍取得聯系。
侯騰一行在美軍上校聯絡官漢斯的陪同下,于29日中午飛抵漢城金浦機場。在朝期間,與“聯合國軍”參謀長諾斯塔德中將、副參謀長柯爾準將和美軍第8集團軍司令沃克中將等人進行了會談,商定了第52軍的登陸地點、作戰地域、指揮、裝備等問題。聯絡組在留下陸軍總部三署上校組長郭民生和第52軍少校參謀張致祥在漢城擔任聯絡任務之后,便于30日中午飛返臺北。當天下午,蔣介石召見由朝鮮飛返的聯絡組成員。
12月1日,第52軍各部隊即分別開赴指定地點集結,并換發裝備,待命出發。此次第52軍共新獲各種車輛200余輛,各種口徑火炮千門,各種槍械、器材、工具2萬余噸,其裝備徹底實現了美械化,一躍而為臺灣各軍之首。
然而,麥克阿瑟與蔣介石為臺灣軍隊赴朝作戰所作的努力,又一次遭到了頓挫。美國政府因擔心蘇聯出兵和中共增加援朝的兵力,同時又考慮到英國的反對,再次否決了麥克阿瑟的建議。12月3日,杜魯門再次致電麥克阿瑟,必須用現有的力量,保住陣地,保存實力。蔣介石于12月6日接到麥克阿瑟關于取消第52軍行動計劃的通知。
臺灣當局兩次準備出兵朝鮮的計劃雖未實現,但突然爆發的朝鮮戰爭,終究給岌岌可危的臺灣當局帶來了轉機。美國政府也因此一改原來“棄蔣”和“等待塵埃落定”政策,而變為積極扶持蔣介石政權,加強對臺灣當局的軍事援助。
1951年5月,美國軍事援助顧問團在臺灣正式成立,首任團長蔡斯率陸海空軍官約600名團員,協助臺灣當局訓練三軍,爭取美援。據1951年上半年統計,臺灣當局已得到美國可以裝備20個師的武器,重新整編了12個軍又6個獨立師。11月,美臺簽訂秘密軍事協定,美國再供給臺灣5個師的武器裝備、16艘軍艦,以及部分雷達裝置和飛機零件,價值1.65億元。
在第52軍援助韓國的計劃第二次落空之后,“聯合國軍”總司令三易其人。麥克阿瑟于1951年4月被撤職,由美軍第8集團軍司令兼“聯合國軍”地面部隊司令李奇微接替。1952年5月,李奇微調往歐洲任職,改由美國遠東地區總司令克拉克接替。新上任的“聯合國軍”總司令克拉克,認為美軍在日本的防務極為薄弱,便致電蔣介石,希望臺灣抽出1個軍(2個師)到朝鮮戰場作戰,以便美軍從朝鮮戰場抽出相應的部隊去日本增強防務。
蔣介石已經有過兩次遭受冷遇的教訓,此次對于克拉克的要求已經沒有熱情。他明知杜魯門、艾奇遜不大可能接受克拉克的建議,但還是通知陸軍總司令孫立人,第三次作好第52軍赴朝的準備。第52軍的第2師、第25師,又一次處于高度緊張的備戰狀態,隨時準備開赴朝鮮。
在美國政府中,國防部長雖已易人,但對于臺灣出兵問題的陣容,并沒有多大改變。參謀長聯席會議與國防部長羅維特,都一度認為由臺灣當局派部隊去朝鮮是可取的,而國務卿艾奇遜仍舊力主拒絕臺灣出兵。艾奇遜成功地使杜魯門接受了他的觀點。
不出蔣介石所料,他于6月下旬接到了克拉克表示歉意的電報。克拉克請他撤銷派遣第52軍兩個師去支援韓國的安排。從此以后,蔣介石不再提議派兵支援韓國一事。為了派兵去朝鮮戰場,臺灣當局整整折騰了兩年。奢望并未實現。兩支中國軍隊在朝鮮土地上交戰的可能,最終沒有成為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