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云根
100年前,在上海法租界老漁陽里2號(今上海黃浦區南昌路100弄2號)陳獨秀寓所,孕育和誕生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共產黨組織——中共上海早期組織,這是點燃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第一顆火種。隨后在中共上海早期組織的指導和推動下,在中國的廣闊大地上和海外,先后成立了北京、武漢、長沙、濟南、廣州以及旅日和旅法7個共產黨早期組織,發展了50多名中共黨員,為中國共產黨的正式成立奠定了堅強的組織和干部基礎。
1840年英國對中國發動鴉片戰爭,強迫中國簽訂了第一個不平等條約中英《南京條約》以后,外國侵略者用堅船利炮迫使清政府簽訂一個又一個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中國逐漸喪失獨立的地位,成為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為挽救國家和民族的危亡,中國人民進行了英勇的抗爭和艱苦的探索,從太平天國起義、義和團運動、洋務運動、戊戌變法到辛亥革命,無數仁人志士,前仆后繼,救亡圖存。1911年爆發的辛亥革命終結了統治中國兩千余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在華夏大地樹起了民主共和的旗幟。但是,中華民國的成立也沒有給人們帶來預期的民族獨立和社會進步,北洋軍閥的黑暗統治使廣大人民陷于水深火熱之中。農民階級、地主階級、小資產階級、資產階級都無法承擔起救亡圖存、強國富民的歷史重任,時代呼喚著新的領導力量。
1917年11月7日(俄歷10月25日),俄國爆發了十月革命,俄國工人階級在以列寧為首的布爾什維克黨的領導下,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俄國蘇維埃的締造者列寧一直非常關注東方的革命。1919年3月,無產階級的國際組織共產國際(即“第三國際”)在莫斯科成立,在指導歐美各國無產階級政黨進行革命斗爭的同時,也積極推動亞洲各國建立無產階級政黨,支持這些國家的民族解放運動和人民革命斗爭。1919年在中國爆發的五四運動,引起列寧的極大關注。1920年初,隨著中俄交通逐漸打通,蘇俄開始頻繁派遣使者來華活動。維經斯基作為俄共(布)正式派往中國的第一位使者,他首先在上海成立了共產國際東亞書記處,指導東亞國家的革命工作。
鴉片戰爭后,外國資本開始進入中國,在各通商口岸出現了中國最早的工廠、碼頭、船塢、棧房和最早的產業工人。19世紀60年代后,中國的洋務派開始興辦近代軍事和民用官辦企業。之后,又出現了民族資本家創辦的民營企業。從1894年到1914年,中國近代產業工人從10萬人左右增長到100萬人以上。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中國民族工業獲得快速發展,無產階級隨之也得到進一步發展壯大。到1919年五四運動前夕,全國的產業工人已達200萬人以上。其中,上海就有50多萬產業工人,成為近代中國無產階級人數最多、最集中的城市。
1919年5月4日,為反對巴黎和會上帝國主義列強對中國主權的侵犯,中國爆發了震驚中外的“五四運動”,在一個多月的時間里,運動范圍擴及全國。五四運動改變了以往只有覺悟的革命者而缺少覺醒的人民大眾的斗爭狀況,各地民眾紛紛自發組織集會,支持學生的愛國運動。
6月3日,北洋政府逮捕和鎮壓學生的暴行,激起全國人民的憤怒。上海工人從6月5日起自動舉行罷工,支援學生的反帝愛國斗爭。罷工高潮時達到10多萬人。上海商人也舉行罷市。上海工人的行動推動了全國各地的罷工風潮。工人罷工的浪潮迅速擴展到全國20多個省100多個城市。在五四運動中,工人階級表現了徹底的不妥協的革命精神,中國工人階級開始以獨立姿態登上了政治舞臺。工人階級的成長壯大為中國共產黨早期組織的產生奠定了重要的階級基礎。
“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俄國革命為中國樹立了榜樣,讓中國人民看到了新的希望。經過五四運動以后,中國人民認清了帝國主義的侵略本質,拋棄了對資本主義共和制度的幻想。特別是一些青年知識分子,他們以救國救民為己任,開始重新考慮中國的前途,探求改造中國社會的新方案。他們在各種紛繁復雜的思潮中,經過批判和鑒別、辯論和探索,堅定了“走俄國人的路”的想法。五四運動后,馬克思主義在中國開始了更廣泛的傳播。
1919年9月、11月,李大釗在《新青年》發表了《我的馬克思主義觀》一文,他系統闡述了馬克思主義的三個組成部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李達先后翻譯出版了《唯物史觀》《社會問題總覽》《馬克思經濟學說》三本書籍,比較系統地介紹了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和馬克思主義的各個組成部分。另一個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的主要代表人物李漢俊從1919年8月至1922年春,在《星期評論》等報刊發表文章、時評近百篇,同時,翻譯了多本介紹馬克思學說的著作。
在五四運動后的半年內,宣傳馬克思主義的進步報刊達到200多種,其中報紙以上海的《民國日報》《時事新報》等為代表,雜志以《新青年》《每周評論》《星期評論》《湘江評論》《建設》等為代表。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廣泛傳播為中國共產黨早期組織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礎。
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廣泛傳播的另一個結果,就是為中國培養了一大批早期馬克思主義者,如李大釗、陳獨秀、毛澤東、周恩來、蔡和森、鄧中夏、瞿秋白、李達、李漢俊、蔡和森、陳望道、楊匏安、惲代英等。
陳獨秀、李大釗是最早醞釀在中國建立中國共產黨的兩位知識分子。1920年2月,為躲避反動軍閥政府的迫害,陳獨秀從北京秘密遷居上海,在護送陳獨秀離京的途中,李大釗和陳獨秀商討了建立中國共產黨組織的問題。李大釗認為:“凡為一個團體,必須有明確的主義”,“旗幟要舉得鮮明”。陳獨秀到上海以后,也開始將關注的目光從青年學生轉向工人大眾,從思想文化的傳播轉向建立共產黨組織。不久,陳獨秀和《星期評論》社的戴季陶、沈玄廬、李漢俊等,《民國日報》的邵力子,《時事新報》的張東蓀等主張社會主義的人,取得了聯系,經常座談和研討馬克思主義,并在此基礎上醞釀建立共產黨早期組織。
1920年4月,共產國際派東方局的維經斯基等人來中國,他們先到北京同李大釗會晤,之后,經李大釗介紹,他們又到上海會晤陳獨秀。維經斯基等在陳獨秀的主持下,同李漢俊、陳望道、沈雁冰、邵力子、戴季陶、沈玄廬、張東蓀等人,多次座談,由于理念不同,有些人不愿加入組織。之后,陳獨秀同李漢俊、俞秀松、施存統、陳公培等人又進行了兩次座談。
1920年6月,中國第一個共產黨早期組織在老漁陽里2號成立,這個組織開始定名為“社會共產黨”。此后不久,圍繞是用“社會黨”還是用“共產黨”的問題,陳獨秀征求了李大釗的意見。李大釗主張定名為“共產黨”,陳獨秀表示完全同意。
中共上海早期組織成立后,通過創辦刊物、翻譯出版書籍、開辦工人學校、組織工會、成立青年團等活動,積極進行馬克思主義理論宣傳,努力提高工人的思想覺悟,培養青年人才,為中國共產黨的正式成立鳴鑼開道。
在馬克思主義宣傳方面,陳獨秀決定把《新青年》改為中共上海早期組織的機關刊物,同年11月7日,又創辦了半公開的理論刊物《共產黨》月刊,由李達主編。中共上海早期組織的成員除了集中精力辦好以上兩個刊物外,還積極組織馬列主義經典著作的翻譯出版,其中陳望道翻譯的《共產黨宣言》,是最早的中文全譯本,該書出版以后,各地黨組織都把該書作為基本教材,用以教育黨員和青年。
在開展工人運動和組織工人團體方面,1920年8月15日,陳獨秀、李漢俊創辦了《勞動界》周刊。《勞動界》不僅宣傳革命道理,而且介紹國際國內時事、勞動狀況和罷工勝利經驗等信息,受到工人的熱烈歡迎。1920年秋,中共上海早期組織在紗廠集中的滬西小沙渡開辦“工人半日學校”,這是共產黨早期組織創辦的第一所工人學校。同年11月,中共上海早期組織組建了上海機器工會,這是中國產業工人在黨組織領導下成立的第一個工會。
在組織青年與培養干部方面,1920年8月,中國第一個社會主義青年團在上海法租界新漁陽里6號(今淮海中路567弄6號)成立,由俞秀松擔任書記。同時,為掩護黨組織和團組織的活動,在同一地點以公開辦學的形式創辦了上海外國語學社。
中共上海早期組織成立以后,即成為創建全國統一的無產階級政黨的中心。
1920年8月,陳獨秀寫信給北京的李大釗、張申府,建議他們在北方發起建立共產黨組織。經過一系列的準備,北京的共產黨早期組織于1920年10月在北京大學圖書館李大釗的辦公室正式成立,當時取名為“共產黨小組”。
武漢的共產黨早期組織,是在上海發起組的直接指導下成立的。1920年夏,李漢俊從上海寫信給董必武和張國恩,后又親自到武漢面見董必武,商議在當地建立共產黨組織的問題。同時,陳獨秀也派劉伯垂去武漢籌建共產黨組織。劉伯垂從上海帶去一份手抄的中國共產黨黨綱和一些《新青年》出版的叢書。同年8月,在武昌撫院街董必武寓所,成立了武漢的共產黨早期組織,當時取名為“共產黨武漢支部”。
長沙、濟南兩地的共產黨早期組織也是在中共上海發起組的影響下建立的。1920年夏,毛澤東先后在北京、上海與李大釗和陳獨秀有過直接的接觸和交談,陳獨秀委托毛澤東回長沙后積極開展建黨活動。1920年冬,長沙共產黨早期組織在新民學會的先進分子中秘密誕生。1921年春,王盡美、鄧恩銘等先進分子在上海黨組織的影響和幫助下,建立了濟南共產黨早期組織。
廣州的共產黨早期組織的建立過程比較曲折。中共上海早期組織成立后,陳獨秀曾為在廣州建黨之事,致函譚平山、譚植棠和陳公博,囑其發展組織,他們也進行了一些醞釀工作。但是由于受無政府主義分子的干擾和影響,沒能真正建立起來,直到同年12月陳獨秀到廣州后才正式建立了廣州共產黨早期組織。
旅日共產黨早期組織是由從上海去日本留學的施存統和周佛海建立的。1920年6月,施存統在上海參與了陳獨秀等人的建黨活動,之后前往日本留學。而周佛海是1920年夏天回國探親途經上海期間,加入了中共上海早期組織。1921年4月,在日本的施存統與周佛海接到陳獨秀來信,委派兩人為“駐日代表,聯系日本同志”,成立了旅日共產黨早期組織。
旅法共產黨早期組織也是由幾位在國內中共早期組織的成員來到法國后組建發展起來的。1920年11月,北京共產黨早期組織成員張申府受聘到法國里昂中法大學任教,陳獨秀請他在歐洲籌建共產黨組織。張申府到法國后介紹了劉清揚和周恩來入黨。1921年春,張申府通過陳獨秀與先期來到法國的趙世炎、陳公培接上了關系。這樣,張申府、周恩來、劉清揚、趙世炎、陳公培等5人成立了旅法共產黨早期組織。
各地共產黨早期組織建立后,積極開展各種活動,積極宣傳馬克思主義,組織教育工人群眾,培養青年,為中國共產黨的正式建立奠定了廣泛的思想基礎、階級基礎和干部基礎。
1920年8月,上海社會主義青年團成立不久,北京、廣州、長沙、武昌等地也成立了青年團,組織團員青年們學習馬克思主義,參加實際斗爭,成為共產黨的后備力量。
為了統一各地黨員的思想,并為正式建黨做準備,1920年11月,中共上海早期組織制定了一份《中國共產黨宣言》,宣言中明確指出,要依靠工農群眾進行無產階級革命,要建立無產階級專政。這個《宣言》成為各地早期組織吸納發展黨員的依據和標準。
隨著各地共產黨早期組織的建立和活動,成立全國統一的無產階級政黨便水到渠成了。
1921年7月,來自國內外7個共產黨早期組織的13名代表和兩名共產國際代表齊聚一堂,在上海望志路106號(今興業路76號)召開了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正式宣告了中國共產黨的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