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國華
1940年10月黃橋決戰前后,為了宣傳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深刻揭露國民黨頑固派的反共陰謀和蓄意挑起武裝摩擦的反動行徑,新四軍蘇北指揮部一手抓軍事備戰,一手抓輿論宣傳,通過各種方式和渠道,積極呼吁團結共御外侮,反對內耗消削國力,有效地教育了民眾,抨擊了反共頑固派,激發了指戰員的斗志,為奪取黃橋戰役的勝利奠定了堅實基礎。
為執行中共六屆六中全會確定的新四軍“向東作戰、向北發展”的作戰方針,粟裕和陳毅先后率新四軍一、二支隊相繼出發東進抗日,在建立以茅山為中心的江南抗日根據地和水西村江南指揮部的基礎上,新四軍一部渡江北上,并取得了郭村保衛戰的勝利,建立了以陳毅為指揮、粟裕為副指揮的蘇北指揮部。
1940年9月底,新四軍陳、粟部隊為了團結抗日、相忍為國,主動撤出用生命和鮮血換來的姜堰城交給友軍設防,以喚醒韓德勤不思抗日、只打內戰的冥頑之心。然而,韓德勤堅持反共立場,視新四軍讓城的誠意為軟弱可欺,妄想要把新四軍“趕到長江去喝水”,利令智昏地蓄意挑起黃橋武裝摩擦。面對國民黨頑固派積極反共的卑劣行徑,新四軍蘇北指揮部為了讓廣大指戰員懂得為什么要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組織黃橋自衛反擊戰,為什么要先打頑固派韓德勤再打泰興周邊的日本鬼子,新四軍蘇北指揮部利用政治宣傳和戰前動員等方式,在指戰員中廣泛開展“抗日必須反頑,反頑才能抗日”的輿論宣傳,以統一干部戰士的思想認識。部隊通過開會動員、編印講義和發放“告指戰員書”等措施,把進行黃橋決戰的原因、目的、意義及要求進行詳細宣傳,使指戰員懂得為什么要打這一仗,為誰打這一仗,怎樣打好這一仗的道理。陳毅在動員報告中說:“新四軍讓出姜堰是順應民意,顧全大局,促進蘇北友軍團結抗日”,“不料反共頑固派韓德勤背信棄義,毫不悔改,始終不放棄反共、反新四軍的企圖”,因此,“要抗日必須先打退頑固派的進攻”。緊接著又發出《為黃橋決戰告指戰員同志書》,號召“全體共產黨員、革命戰士勇往直前,為壓倒反共勢力而戰,為保衛蘇北人民利益而戰,為愛護光榮的新四軍而戰,為保護黃橋抗日根據地而戰”。
新四軍蘇北指揮部還組織縱隊首長和團級干部深入部隊一線,到指戰員中實行面對面的宣傳發動。部隊以營為單位,由團以上干部深入部隊進行戰前動員,把打好黃橋自衛反擊戰的目的和戰術要求傳達到每個干部戰士。當時,任一縱一團團長的喬信明拖著老寒腿連夜趕到一團二營去作戰前動員。他說,頑固派不思抗日專打新四軍,是抗戰的絆腳石,不打退頑固派,新四軍就抗日無門,抗日無份,大家要振奮精神打好黃橋自衛反擊戰。簡簡單單的幾句話,就激起了指戰員的堅強斗志和無比義憤,使他們懂得了反頑是為了抗日、抗日必須反頑的道理,從而堅定了打好自衛反擊戰的決心和信心,為黃橋決戰的勝利奠定了政治思想基礎。
為了團結動員蘇北境內的友軍共同抗日,時任新四軍江南指揮部指揮的陳毅曾三次冒險到泰州城,與魯蘇皖邊游擊軍總指揮李明揚、副指揮李長江見面,宣傳我黨抗日政策,闡述我軍合作精神,希望二李支持新四軍東進北上抗日。為達此目的,即使二李在反共頑固派韓德勤的挑唆下進攻新四軍駐郭村葉飛部隊、被我軍打得一敗涂地的情況下,仍然不忘團結合作初衷,命令部隊停止進攻泰州城,以實際行動感化二李,讓他們放棄反共立場,真誠與新四軍合作。新四軍真誠交朋友,團結友軍共同抗日的高風亮節,使二李幡然悔悟,放棄了反共立場,支持新四軍蘇北部隊借道北上,東進黃橋建立蘇北第一塊抗日根據地。與此同時,新四軍蘇北指揮部又采取既打又拉的方法,團結國民黨江蘇省稅警總團陳泰運部共同抗日。為了能爭取稅警總團與新四軍合作,陳、粟部隊主動釋放在攻打黃橋時被抓獲的800多名俘虜,贈送100多支好槍給稅警總團。特別是陳泰運因收稅矛盾被韓德勤扣押在興化時,又是新四軍托國民黨戰地軍政委員會中將特派員黃逸峰說情釋放,使陳泰運深為感動,認為新四軍披膽報國、大義可交。這樣爭取到了蘇北地區二李和陳泰運兩個重要國民黨友軍的中立與合作。在黃橋戰役打響前,為使二李保持中立,陳毅還派管文蔚在溱潼湖密會李明揚,表明新四軍決不攻打二李和稅警總團陳泰運部,只打反共頑固派韓德勤。李明揚聽了立即表態決不跟韓德勤攻打新四軍,同時還把韓德勤進攻新四軍的電文交給管文蔚,希望新四軍早作準備。在黃橋戰役打響后,新四軍又派朱克靖和黃逸峰分別到二李和陳泰運的指揮部駐守,宣傳新四軍對友軍的誠意,讓他們吃了定心丸,為新四軍集中優勢兵力反擊韓德勤頑軍提供了條件。
陳毅、粟裕率新四軍一到黃橋地區就大力開展民運工作,把“奠我民生,保家保國”作為人民抗戰宣傳工作的主要任務。1940年7月中旬,新四軍建立黃橋軍民辦事處,派出以陳同生為首的民運工作隊,分赴古溪、搬經、曲霞、營溪和新街等地,廣泛宣傳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大力開展減租減息運動,廢除苛捐雜稅,降低地租,合理負擔,以減輕農民的稅賦。新四軍還幫助民眾組建工抗會、農抗會、商抗會、婦抗會、學抗會等群眾組織,把蘊藏在人民群眾中的抗日熱情激發出來,以調動一切力量為奪取抗戰勝利提供動源。在宣傳發動的同時,新四軍蘇北指揮部還出臺多項政策,鼓勵商貿流通,發展生產,保障供給,以舒民眾生產生活所需。在宣傳群眾、改善民生的基礎上,為了保衛抗日根據地,保衛抗戰成果,新四軍與地方民主政府一道大力開展了“擁軍愛民”宣傳,提出“蘇北軍民與新四軍團結起來共同殺敵”,“新四軍愿與蘇北抗戰軍民同生死共患難”,“天上有顆掃帚星,地上有個反共韓德勤”,“打退頑固派的進攻,保衛抗戰家園”等口號,以團結民眾力量,激發民心民志,共同打退頑軍進攻,保衛黃橋抗日根據地。廣大群眾經過宣傳教育,懂得了只有“緊跟共產黨,抗戰有希望”,“支持新四軍,抗戰得勝利”的基本道理,共同筑起了一道打退反共頑固派進攻的銅墻鐵壁,踴躍支前為奪取黃橋戰役的勝利作貢獻。根據史料記載,在黃橋戰役中,黃橋地區人民共獻出各種物資1.6萬多件,制作黃橋燒餅近萬只,組織支前民工數千人,為黃橋決戰勝利提供了充足的人力、物力和財力。
新四軍蘇北指揮部在黃橋戰役前,重點對社會名流開展了“改善省政,挽救危局”,“召集蘇北軍民代表會議,容納民意,改造蘇北、增加抗戰實力”等方面的諍諫宣傳。陳毅通過登門拜訪,書面陳述,鄉紳懇談,聯合上書等形式,充分揭露反共頑固派韓德勤的反共罪行和施政弊端,反復宣傳我黨我軍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同時轉達新四軍“抗日無地、抗日無份”的艱難處境和求團結、求合作、求生存的初衷諍言,讓社會士紳和國民黨上層人士了解、同情新四軍抗戰誠意,洞察韓頑的罪惡行徑。同時,新四軍蘇北指揮部還通過召開黃橋周邊13縣民眾代表會議,凝聚民意、形成共識,聯合上書國民黨中央及戰地黨政委員會,全面陳情反共頑固派韓德勤政治限共、刁難新四軍、訴諸武力進攻新四軍和經濟封鎖打壓新四軍的斑斑劣跡,讓社會民主人士和國民黨上層官員了解新四軍的苦衷和不得已反擊求存的因委。還在1940年7月,陳毅剛到黃橋就拜訪當地名流朱履先,朱履先看到街上整齊雄糾的新四軍戰士,又親身感受到陳毅等新四軍將領的抗日赤誠之心,由衷地發出了“得天下者共產黨也”的感悟。
姜堰戰斗一結束,陳毅即找泰州商會會長陸小波商談糧油南運大計,復又去海安登門拜訪蘇北名宿韓紫石,陳述“山河破碎思前事,抗日合作看精誠”的胸意。陸小波、韓紫石深受感動,也感嘆“暴雨襲神州,哀鴻遍野,狂風卷巨浪,砥柱中流”,一方面抨擊國民黨及韓德勤治下的民不聊生,一方面寄希望于共產黨、新四軍,希望他們做抗日救國的中流砥柱。在諍諫民主人士的同時,新四軍蘇北指揮部還聯絡蘇中鄉紳黃壁塵、陳漁友等21人上書國民黨戰地黨政委員會的黃炎培、吳稚暉等民主人士,力陳韓德勤的種種罪行與弊政,通過他們向國民黨中央和蔣介石反饋民意。為了促使韓德勤能痛改前非,合力抗戰,黃橋戰役發生前一周,新四軍仍不忘通過宣傳手段達到和平目的,發起了姜堰曲江樓蘇北軍民和平會議,敦促韓德勤放棄反共立場,團結一致共御外侮,從而喚起社會人士聲援支持新四軍的同情之心,為黃橋自衛反擊戰營造了有利的政治氛圍。
新四軍于1940年7月底創建了以黃橋為中心的抗日根據地后,蔣介石見利用日偽力量消滅新四軍的陰謀未能得逞,反而讓新四軍挺進蘇北日漸壯大,便一面斥令顧祝同、韓德勤等全力圍剿,一面又炮制《限制異黨活動辦法》《共黨問題處置辦法》等反共文件,企圖用軍事圍剿和政治限共的手段,把新四軍重新趕回江南去。反共頑固派韓德勤對于蔣介石的旨意心領神會,因此一而再、再而三地對新四軍部隊發起武裝挑釁,先后在郭村、營溪、姜堰等地制造反共摩擦,在遭到新四軍的全力反擊失敗后,又玩弄欺騙手段,提出“新四軍只有退出姜堰才能言和”的要求,新四軍從抗戰大局出發,主動讓出姜堰城,以求韓德勤履諾。然而韓德勤卻背信棄義,在得到姜堰城后又提出“新四軍必須退到江南去”才可談和的無理要求,并暗自調集3萬軍隊于1940年10月初瘋狂進攻新四軍,妄圖把新四軍部隊消滅在黃橋地區。
在這種情況下,中共中央和毛澤東一方面指揮八路軍黃克誠部從山東南下蘇北支援陳、粟新四軍;另一方面強硬地向國民黨提出“韓不攻陳,黃不攻韓”的嚴重警告。新四軍蘇北指揮部也以陳毅總指揮的名義發出“揭露韓頑挑起蘇北摩擦,進攻黃橋我軍的通電”,用最嚴厲的言詞鞭韃反共頑固派,警告韓頑不要玩火,若“省方進而狂撲黃橋,職部背臨大江一時退避不及,勢必不得已起而自衛”,屆時“損失國軍榮譽,破壞國共合作,咎將自處”。對于中共中央和新四軍蘇北指揮部的嚴正警告和強烈敦促,蔣介石自恃武力強大,根本聽不進去;韓德勤也仗恃3萬大軍自我壯膽,蓄意發動戰爭。但是歷史總是不以反共頑固派的意志為轉移,黃橋一戰,新四軍以7000將士之力,一舉消滅韓德勤頑軍11000多人,最終奪取了黃橋決戰的全面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