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晴川
縱觀古今中外,瘟疫就像一個幽靈,一直在伴隨著人類社會的變遷發展,不斷地衍生、傳播、變異和迭代。人類社會的發展史,簡直就是一部同瘟疫斗爭和博弈的歷史。不可否認,自然界饋贈給人類社會的,不僅僅是空氣、陽光、水、食物和各種自然資源,還有瘟疫、地震、海嘯、火山爆發等各種自然災害。人類社會就是在同瘟疫搏斗的過程中,改朝換代,艱難行進。
很難說,人類社會的第一場瘟疫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的。可以肯定的是,在遠古和小國寡民時代,由于社會生產力非常低下,人類社會之間的交流、流動非常少,大家老死不相往來,大規模的瘟疫自然不會發生。在城市出現之后,也就是在人類大規模集聚在一起的時候,瘟疫流行才有了現實條件和基礎。
有資料記載,古埃及新王國時期(約公元前1500年)發生的瘟疫,是人類歷史上記載的最早的人畜共患病,也可能是有史以來最早的炭疽病大流行。中國歷史上,早在殷商時期便有瘟疫的概念。春秋戰國時期,便有瘟疫的明確記載。魯莊公二十年(公元前674年)發生的一場疫災,可認為是可考的中國最早的瘟疫記載。《公羊傳 · 昭公十九年》如此記述:“夏,齊大災。大災者何?大瘠也。大瘠者何?癘也”。《左傳·哀公六年》記載了公元前514年至前496年發生的另一場瘟疫:“在國,天有災癘”。可見,古人是把瘟疫當作“天災”看待的。
在人類歷史上,尤其是在歐洲的發展史上,曾經爆發若干次慘烈的大瘟疫,死傷慘重。如:公元前430 ~前427年期間爆發的“雅典鼠疫”,導致雅典城近一半的人口死亡;公元164~180年期間蔓延的古羅馬“安東尼瘟疫”,死亡人數高達500萬。古羅馬兩位帝王甚至也因瘟疫喪命;公元541~542年在地中海地區爆發的查士丁尼瘟疫(鼠疫),造成的損失極為慘重。鼠疫最嚴重的時候,甚至一天就有上萬人死去。瘟疫直接導致君士坦丁堡40%的城市居民死亡,肆虐了近半個世紀,直接導致東羅馬帝國走向崩潰;1347年,西西里群島爆發“黑死病”,在三年之內橫掃歐洲,20年間導致2500萬歐洲人死亡。此后300年間多次卷土重來;1665~1666年發生的倫敦大瘟疫,有10萬人喪生,超過當時倫敦總人口的五分之一;1885~1959年,在中國云南和印度蔓延發生的鼠疫大流行,單在印度和中國,就有超過1200萬人死于這場瘟疫;2003年在香港和廣東肆虐的SARS,死亡人數919人。從死亡人數來看相對較少,但是對中國社會的影響卻是深遠的。
以上種種瘟疫大事件說明,瘟疫對于人類的殺傷力,有時比一場戰爭還要殘酷和無情。大疫來臨,無分貧富貴賤,無論尊卑老幼,大家比拼的是免疫力,甚至是運氣。在瘟疫面前,人類社會有時會顯得特別脆弱,甚至不堪一擊。瘟疫面前,人類的各種“善”的本性,如友善、仁愛、包容、犧牲、互助、團結等等,也得到了充分激發和彰顯;但是,人類的另一面,即“惡”的一面,如無情、自私、貪婪、殘忍、冷漠、虛偽等等,也在瘟疫面前充分暴露出來。瘟疫布設的不僅是一個大戰場,也是一個大染缸。有人在瘟疫中獲得新生,變得偉大和堅強,也有人因此頹廢和淪喪。
新冠肺炎疫情,無疑是病毒和瘟疫帶給人類的又一場災難。病毒無國界,瘟疫亦無國界。新冠疫情考驗的是當今世界全人類應對大范圍瘟疫的能力和水平。從2020年春季顯現的情形看,在應對新冠疫情這樣的“大考”面前,只有中國等極少數國家是及格的。中國雖然倉促“應戰”,但是充分發揮了制度優勢,舉全國之力,眾志成城,終于穩住了陣腳。湖北和武漢解封,全國范圍內陸續復工復產復學,意味著第一輪“戰疫”全面告捷。中國在抗擊新冠疫情方面的出色表現,給全世界樹立了一個標桿和榜樣。而對比之下,英美等“發達國家”在疫情面前的應對表現,卻黯然失色。新冠疫情可能會使西方世界許多對中國抱持偏見的人刷新對于中國的認知,甚至對中國產生“羨慕嫉妒恨”;新冠疫情也會使得當下無數中國人尤其是青年一代,真切地感受到祖國的偉大,發自內心地熱愛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社會主義中國。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新冠疫情是一堂活生生的愛國主義教育課。在新冠疫情這個巨大的“聚光燈”之下,不同制度的優劣,不同政黨的擔當,不同國家的實力,不同社會的作為,高下立判。
新冠肺炎疫情到底會給人類帶來多大的殺傷力,其傳播規律和發病機制到底如何,很多問題還是未知數。根據目前的情形基本可以判斷,人類社會與新冠病毒的斗爭,將持續較長一段時間。新冠疫情不會像SARS 那樣,在短短數月之內灰飛煙滅。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新冠疫情的結束,只是一個時間問題。無論這個過程多么漫長,道路多么崎嶇,就像歷史上的歷次大瘟疫一樣,大災過后,一切終將恢復常態。
對于中國來說,從現在開始著手準備對于疫情過后的國內外各種形勢和問題的研判與分析,準備應對之策。可以預測,新冠疫情結束之后,中國有可能需要面對以下重大問題:
第一,國際政治和大國關系將發生重大變化。中美關系、中俄關系、中歐關系、中非關系,乃至中國與西亞、南亞的關系,都有可能出現深刻變化和調整。世界政治經濟大局,將出現畫風突變和重新洗牌。甚至有可能出現西方多國聯手抗衡中國的情況。
第二,糧食危機將會對全球構成新的威脅。新冠疫情已經并將繼續對全球經濟造成重創。并會直接威脅到人類社會的糧食安全。中國的糧食安全真的可以做到高枕無憂嗎?假如新冠疫情持續幾年甚至更長時間,我們的糧食還安全嗎?
第三,中國有可能面臨源源不絕的“難民潮”。中國抗擊新冠疫情的優秀表現,以及中國經濟持續發展、社會安定和諧的態勢,無疑會對許多國家尤其是發展中國家的民眾產生巨大的吸引力。越來越多的外國人會想方設法到中國謀求發展和定居。未來中國不排除爆發“難民潮”的可能性。
第四,中國民眾的生活方式可能出現明顯變化,產業結構將發生深刻調整。醫療衛生、運動產業、網購、網絡教育等產業將受到追捧甚至大熱。口罩、酒精等物資將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成為緊俏商品。大疫過后,人們將更加重視衛生健康問題。餐飲、酒店、旅游等行業和股市,在遭受沉重打擊之后,相信在較長時間內難以恢復元氣。
第五,農村將成為新一輪創業熱土。許多農民工將重新從城市回歸家鄉和田野。新冠疫情的發生,使很多人認識到,農村天地廣闊,空氣清新,不僅對生命健康有益,更是創業發展的廣闊舞臺。農村土地流轉和租賃,以及農村房地產市場活躍,將成為新的動向。農副產品市場競爭趨于激烈,農副產品價格可能產生較大波動。
第六,青年人擇業就業趨勢將出現新的變化。新冠疫情期間,許多中小微企業紛紛關門歇業甚至倒閉。“體制內”工作的穩定性,會讓許多年輕人羨慕不已。想方設法進入“體制”,到國有企事業單位工作,在未來一段時間可能成為許多大學畢業生的首選。
第七,教育領域也將迎來新的變革與挑戰。線上教育、網課、慕課,以及網絡健身運動等,將持續走熱;一些原先并不“吃香”的專業,如:臨床醫療、中醫學、衛生保健、運動醫學、營養學等專業,或將受到熱捧。尤其是中醫學、中藥學、中西醫結合等與中醫有關的專業,將受到青年人的追捧。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部分,中醫將迎來明媚的春天。
新冠疫情到底會給中國社會乃至給全世界帶來多大的影響和創傷,現在下結論還為時過早。其產生的直接影響可見可辨,間接影響或將在若干年之后逐漸凸顯和明晰。對于新冠病毒的全面和清晰的認識,將是一個漸進過程;對于新冠疫情產生后果的全面和清晰的認識,也是一個漸進過程。地球早已經是一個“村”,人類命運早已緊緊地捆綁在一起。在全世界范圍內,要想消滅新冠肺炎疫情,堅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至關重要。面對新冠疫情,國際社會應該加強團結協調與合作,共同分享抗疫的經驗,互相理解和支持,而不是互相指責、埋怨和敵視。從另一方面來說,人類能否戰勝這場瘟疫,取決于國際社會能否很好地團結合作和互信互助。
對于新冠肺炎疫情,無論我們如何重視它都不為過。而如果輕視它,哪怕只是有一點點的輕視,都將帶來難以挽回的后果。災難終將過去。人類戰勝新冠肺炎疫情的那一刻,總有一天會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