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雙慶
我出生在楊靖宇將軍的家鄉河南省確山縣,從小聽著將軍的故事長大,耳濡目染。作為將軍家鄉的一員,每個人心中都有一份“靖宇”情緣,我也不例外。
剛上小學的時候,老師給我們發過一本厚厚的書,名字叫《楊靖宇將軍的故事》。那時,幼小的我們雖不知將軍是何人,卻抱著新書如獲至寶。
讀將軍的故事,我常?;孟胫S將軍的足跡跨越白山黑水,與鬼子周旋,一場場戰斗,一次次生離死別,將軍的颯爽英姿常常在我腦海里浮現。然而,將軍終究還是去了,敵人剖開了他的胃部,沒有食物,胃里盡是一些棉絮之類的東西,殘酷的事實面前,“英雄”二字,像一把尖刀深深地扎進了敵人的心臟,也刺痛了我們的神經。將軍的故事讓我知曉了民族大義,讓我懂得了家國情懷,將軍的故事在我小小的心靈深處根植了一顆愛國的種子。
2003年底,我棄筆從戎投身軍營。第一次上政治教育課,指導員告訴我們:“裝甲旅是一支有著光榮傳統的英雄部隊,我們是‘楊靖宇支隊’的一員,我們是靖宇精神的傳人!”那一刻,內心里的激動不言而喻。我這個來自將軍家鄉的小兵終于真正地走進了夢想已久的軍營,踏著將軍的足跡與戰友們并肩奮斗。5年里,將軍的名字時刻激勵著我,我不敢有絲毫的懈怠,工作中精益求精,訓練時不畏苦累,完成任務不提條件,不拖泥帶水,唯恐自己小小的失誤損害了將軍的威名。
有幸成為“楊靖宇支隊”的一員,在這個有著光榮傳統的老部隊服役,它帶給我的不僅僅是“革命軍人”這份榮耀和稱謂,還有一次次淬煉和磨礪中對靖宇精神更深刻的理解。旅史館門口,將軍塑像的表情深沉、凝重,眉宇間透著對新中國的希望、對和平的向往。旅史館里,將軍曾經的生活用品和物件并不多,但每一件都有一個催人淚下的故事,每一個故事足以震撼人心。
退伍后,回到了靖宇故里,我沒有想方設法去獲取一份安逸的工作,而是再次選擇了挑戰自己,在一家中小學作文培訓機構當起了作文老師。那一刻,當我站在講臺上,面對著眾多孩子稚嫩的小臉,再一次跟他們分享靖宇將軍的故事時,他們的表情和兒時的我是那么相像。我突然覺得我骨子里已與“楊靖宇”這個名字密不可分,靖宇精神在陪伴我成長的路上,也在滋養著一代代將軍故里的幼苗。
靖宇廣場的西北側是靖宇小學,將軍的雕像在風風雨雨中矗立幾十年,每周一是孩子們雷打不動的升旗、瞻仰的日子,這種傳承,這種信仰,無疑是人們對將軍最有意義的祭奠,也是對后人最有意義的啟示和教育。
如今,靖宇故里大變樣,環境優美,宜商宜居。接過傳承的接力棒,一代代靖宇人在國防和現代化建設的路上砥礪前行,初心不忘。我愛這片紅色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