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建成
歷史會在一瞬間,留下一個永恒的記憶,留下一個值得紀念的名字,閩北光澤縣城的二一七路就是例子。
1950年2月17日,這是光澤解放的日子。當地用這個日子來命名縣城主街道,有著不同尋常的紀念意義。而且那年的這天是農歷正月初一,也代表光澤從此新的開始。
光澤是個有千年歷史的邊城小縣,地處閩西北與贛省交界??h城過去只有一條主街,叫前街,又叫大街。街上是縣政權的所在地、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以及民眾的居住地。過去,街道雖然是個貧困偏僻狹小的地方,但卻記錄著一個縣的主要歷史,承載著小城的過去、現在、未來。
拂開歲月的風云,人們回憶70年前的新中國成立前后的往事,光澤縣經歷了兩次解放。
1949年5月,與光澤相鄰的江西省黎川縣警察局長武全夫受民革中央的指令,組建人民革命軍贛閩粵邊區縱隊,策動光澤等地的解放。武全夫聯系已加入民革的光澤縣自衛隊中隊長何琨協商起義事宜。16日,武全夫帶領部隊與何琨的自衛中隊會合,然后分兵兩路出發。兩路人馬17日到達光澤縣城時,敵縣長聞訊帶人逃往邵武,留守的國民黨部隊和地方武裝隨即繳械投降,光澤獲得了解放。
可是到了7月,鄰縣邵武發生了國民黨殘余大刀會叛亂,武全夫奉命帶領部隊前往平叛。此時,光澤縣城部隊空虛,留守的第一支隊副司令蔡緘三,是國民黨175師原軍械處長,雖然受到武全夫重用,但反動本性不改。武全夫部主力離開光澤,他認為機會來了。8月10日,他趁機糾集昔日部下進行叛亂,光澤縣城又陷入敵手。各地國民黨部隊和土匪殘余紛紛聚集這里,作垂死掙扎。一時間,光澤縣城烏云籠罩,民眾重又受苦。
面對如此局面,中共閩北地委立刻對重新解放光澤進行部署。1949年底選調干部組成解放光澤先遣隊,先期前往邵武待命,準備全面接管光澤。1950年2月中旬,解放軍三野部隊252團三營,奉命從東北面進軍光澤。鄰近的江西上饒地委和軍分區也緊密配合,急調解放軍四野部隊469團和483團各一個營,越過光澤西北面云際關、山頭關,同時向光澤縣城進發,形成強大的合圍包殲之勢。
除夕之夜,光澤城內的國民黨殘余和匪徒正處于過年的狂歡之中。252團三營和地方部隊在光澤邵武之間的和順渡口集結,隨后兵分兩路。一路乘渡船到西岸,沿公路直插光澤縣城西關外江西汽車站,堵截潰匪西竄的逃路。一路從東北面進入坪山地區。又分出小股兵力,繞上屯何公段乘竹筏到仙華洲、梅樹灣,堵截敵人北逃退路。252團三營一個連,進入鎮嶺浮橋北岸待命。凌晨5點左右,解放軍一聲信號槍響,接著步槍、機槍、迫擊炮一齊向駐扎在南岸祖師廟的守敵攻擊。鎮守的敵軍見解放軍火力兇猛,倉皇還擊幾槍,慌忙沿著鎮嶺街過橋死命向前街逃竄。接著前街上所有敵軍都聞風向西,分頭逃往鄰近的江西黎川、資溪等地。部隊戰士一路猛沖,直達縣城西關橋頭。與和順公路過來的部隊相遇,四野合圍部隊也同時到達這里。此戰共打死敵兵5名,傷敵7名,俘敵50余名;繳獲輕機槍一挺,手槍3支,步槍30余支,我軍無傷亡。光澤得到第二次解放,此時天色已大亮,民眾開始起來開門上街,燃放鞭炮慶祝,這天正是2月17日農歷正月初一。
為了紀念這個有意義的日子,當年5月召開全縣首屆人民代表大會時,正式將主街命名為“二一七路”。
時光飛逝,轉眼70年過去了。解放后的光澤二一七路舊貌變新顏。二一七路在上世紀50年代進行了拓寬,改成三合土路面;70年代改為水泥路面,修建了排水設施;80年代到90年代進行主街全面改造,劃分出車行道和人行道,兩旁蓋起高樓,道路沿伸到東關西關兩橋的盡頭。2010年以后,二一七路又進行“白加黑”路面改造,全部鋪上了瀝青,劃上了交通安全線,成為縣城中心的規范路面和繁華路段,道路功能不斷增強。
今天,人們漫步在這寬闊平坦的二一七路上,光澤日新月異的變化,不禁心潮澎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