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 特
(遼寧教育學院 教育大數據管理中心,遼寧 沈陽 110034)
1988年,中國教育事業統計首次使用計算機匯總數據,告別了手工匯總,邁進了電子信息化時代,開創了中國教育統計工作新紀元。三十多年來,經歷了若干次報表指標體系改革和統計技術手段創新。但是,隨著教育事業的飛速發展,無論是政府層面對教育治理能力、治理水平提升的要求,還是學生、學校層面對提供個性化方案、助力學生發展的要求,以及社會層面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求等方面,都對新時期的高等教育統計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當前,中國的高等教育事業統計工作主要通過國家統計局批準執行的教育部十二項統計調查制度中的《高等教育學校(機構)統計報表制度》來完成。統計手段上采用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研發的單機版“標準版教育統計系統”進行數據采集、核查及上報。
《高等教育學校(機構)統計調查制度》涵蓋了4大類15小類的高等教育機構。根據《2019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1]顯示,中國高等教育事業統計涵蓋828個培養研究生的科研機構,2 688所(含獨立學院257所)普通高校,268所成人高等學校以及784所民辦其他高等教育機構。中國高等教育事業統計涵蓋機構情況如圖1。
中國高等教育事業統計調查制度涵蓋40張表,包括學校基本情況、學生、教職工、辦學條件及其他等共計1 330個指標項的信息。中國高等教育事業統計調查制度指標構成如圖2。
整體上,中國高等教育統計工作的流程主要通過:國家級對省級的部署;省級對校級部署;校級對所屬部門部署;校級數據匯總;省級數據匯總;國家級數據匯總六個基本流程來完成。對于學校而言,則要通過從接受統計任務到搜集數據、填報錄入、復核修改、打印初稿、領導審定簽字、加蓋公章上報以及學校歸檔等幾個流程完成年度統計任務,中國高等教育事業統計工作流程如圖3。
當前,中國教育大數據的發展與利用雖然具備一定基礎,但是與其他行業諸如商業、醫療、環保等領域相比,還存在諸多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2015年9月,國務院發布的《促進大數據發展行動綱要》[2]明確提出,要完善教育公共服務平臺,推進教育文化大數據建設,充分發揮大數據技術對教育變革的支撐作用。但是,目前從國家層面對教育(包括高等教育)大數據發展體制、機制、共享、技術、方法、應用與安全等方面系統的制度規劃還有待完善,沒有體系化的大數據集成平臺以及使用和管理機構。
從統計手段上來看,目前使用的是單機版統計軟件,統計多以教育結果性數據為主,缺少及時的、過程性數據;從統計方式上來看,學年統計的制度從時效上難以滿足教育行政決策的諸多訴求。同時,盡管目前高等教育統計指標有一千多項,但數據類型還是較為單一,缺乏個體數據集合,沒有形成數據規模效應,對于大數據所需求的海量信息還有一定差距。目前積累的數據量相比于中國龐大的高等教育規模和日新月異的發展趨勢而言,發揮的作用還十分有限,還不能滿足大數據所要求的Volume(大量)、Variety(多樣)、Velocity(高速)、Value(價值)的4V特性。此外,目前教育部涉及高等教育的統計工作有教育事業統計、教育經費統計、高等教育科技與人文統計、高等學校實驗室儀器設備信息統計、教育基建統計,此外還包括本科高等教育質量監測國家數據平臺、學生信息平臺等信息采集平臺。由于數據的采集部門不同,時間不同,使用方向的差異導致同一指標在指標解釋與內涵上在不同平臺之間存在一定的差異。同時,近幾年來,隨著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對教育統計信息化的重視,經費投入逐年增加,但是由于合作對象的不同,采用的技術與平臺存在差異,導致采集的數據格式不統一、標準不統一,相互之間在指標結構與體系標準上很難做到統一。
“大數據的價值基礎在于數據規模大、來源廣、共享普遍,然而當前高等教育大數據共享由于平臺的分散”[3],還普遍存在“不能共享”“不敢共享”“不愿共享”的難題,沒有形成統一聯動的共享整合平臺與機制,數據的歸集、整合、清洗、比對等普遍滯后。高等教育大數據只有進行跨界整合才能提升價值,如經濟、人口、就業數據等。此外,“教育大數據涉及龐大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信息,以及教育教學的方方面面,關乎國計民生,現有法律法規有關教育大數據安全的規定并不明確,存在邊界模糊情況,既不利于維護數據安全,也不利于數據充分共享。”[4]同時,大數據的存儲、傳輸等都需要嚴格的網絡安全硬件、軟件與技術的保障。這些因素一方面對硬件環境提出了要求,同時也對從業人員的專業技術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與缺標準、缺技術、缺產品相比,人才的匱乏是制約大數據背景下高等教育統計改革與發展的決定性因素。大數據背景下,統計從業人員既要懂業務還需要懂大數據相關知識,雖然技術層面可以與公司企業合作,但無論作為教育管理者或是從業人員,都應具備基礎的大數據相關知識,能夠用大數據的思維去分析教育現象,解決教育問題,當前的人才匱乏也是教育大數據改革向縱深發展的嚴重瓶頸之一。
對于高等教育統計工作而言,當務之急就是要完成以下幾項工作:
(1)各級教育行政部門應當貫徹國家大數據發展驅動戰略,編制教育行業大數據統計宏觀發展規劃,推進教育大數據標準規范與法律法規建設,建立大數據下統計信息標準規范體系與共享整合機制,建立完善的信息安全保障體系,構建大數據支撐下的教育統計新生態;
(2)積極搭建教育云服務平臺。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包括學校應充分利用云管理與運營體系實現高等教育大數據的收集、存儲、整理、挖掘,要加強教育大數據統計的專網、基礎數據庫和基本設施建設,為統計工作的信息化、數據化、自流程化、融合化提供保障;
(3)不斷提升高等教育大數據統計應用創新能力。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包括學校要加大教育大數據應用技術的研究力度。指導各部門通過高等教育的資源大數據、管理大數據、行為大數據以及評估大數據完成對高等教育的教育監管監測、教育評估評價、教育趨勢預判以及教育精準服務;
(4)注重大數據人才培養。高等教育事業統計改革需要既了解高等教育事業發展,又要懂統計與大數據分析的專業人才,他們是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堅實根基。專業人才缺乏是制約大數據背景下高等教育統計改革的重要因素,必須把這類專業人才培養作為基礎工程抓好抓實。通過高校開設大數據專業,并以市場為導向、開展校企合作等方式解決人才匱乏問題。同時,對于現有教育統計管理者和從業人員,要加大培訓力度,采取線上、線下,走出去、請進來等多種渠道提升統計從業人員的大數據相關業務知識與能力,為高等教育統計改革提供堅實的人力保障。
高等教育大數據的價值對于政府而言是要實現教育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的提升,更好的提供決策依據;對于學生和學校而言要滿足提供學校、教師、學生個性化方案,助力學生發展;對于家長和社會而言要構建有效的家校合作機制,形成良好健康的育人氛圍,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求。因此,面對大數據背景下的高等教育統計工作,必須與時俱進,不斷在制度建設、平臺建設、應用分析與人才培養方面改革創新,從而才能更好的為政府教育決策、學校改革發展、學生個性化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