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炎輝,肖 瑛,張俊星,賀建軍,王法勝
(大連民族大學 信息與通信工程學院,遼寧 大連 116605)
研究生教育是中國高層次的人才教育,是繼大學本科之后的高等教育。自1978年恢復研究生制度以來,中國的研究生教育獲得了飛速的發展[1-2],2019年中國在校研究生規模已達273萬人,研究生教育規模躋身世界前列。在校生數量的急劇擴張為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帶來了新的挑戰,大體量的研究生規模與相對滯后的培養質量之間的矛盾也日益凸顯[3]。為此,教育部、國務院學位委員會于2017年1月制定《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十三五”規劃》(以下簡稱《規劃》),《規劃》強調:“開展研究生教育大數據分析,加強對研究生教育質量監測與調控。”[4]同時,《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要求,高校管理者和導師應當樹立科學的研究生質量觀,把促進研究生的全面發展、適應社會需要作為衡量研究生教育質量的根本標準[5]。
眾多國內外高校的教育專家在研究生培養質量提升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牛津大學為保證研究生培養質量,提出了一整套完善的評價制度,強調過程化的評價制度以及導師的主體作用,建立了動態淘汰機制,通過定期討論、作業及論文等形式對學生形成完整的評價,對提高學生主觀能動性較為有利[6]。德國高校更加注重研究生實踐能力的提升,強調企業與導師的交流,鼓勵將課堂教學與企業實踐結合,實現企業與學生的雙贏[7]。北京理工大學通過不斷改革創新,探索了提高教育質量和激發創新能力“雙結合”的研究生培養理念,進一步健全完善研究生相關制度,加強全過程督導保障研究生培養質量,提升學院嚴把質量關的內生動力,研究生培養質量得到有效提升[8]。山東理工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提出了研究生保障體系制度建設,強調導師團隊的作用[9]。
近年來,大連民族大學在計算機技術等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中探索出了一套特色鮮明的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方法。2019年研究生處相繼出臺了《大連民族大學2019年研究生質量提升計劃實施方案》《大連民族大學專業學位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建設與管理辦法》等一系列方案、辦法,為研究生培養質量提升提供了政策支撐。信息與通信工程學院作為學校計算機技術研究生培養的主要承擔單位,針對研究生培養質量提升、實踐能力提升等問題創新性地提出三級管理體制下的組會制度,從而形成培養過程的閉環控制,常態化的實踐培養體系有助于提高研究生的創新能力。
常規的三級管理模式中,研究生處為第一級管理機構,其職責主要為招生、教育管理,組織制定、實施研究生教學運行管理,構建研究生教育質量保障體系,在研究生培養過程中主要負責研究生的“入口”與“出口”管控。學位點作為二級管理機構,向上負責與研究生“出”的溝通,按照研究生處的要求組織實施學科培養任務,把控學科方向,向下要與各培養單位溝通,按照學位點的特點統一布置實施,在研究生培養過程中負責培養方向的把控。學院作為第三級管理單位,負責研究生培養的具體實施,在培養過程中是具體實施單位。現有的三級管理模式中,學生的具體情況不能及時反饋至學位點乃至學校,錯過了最佳的修正時機。
針對上述問題提出三級管理下的組會制,在學校(研究生處)、學院、學位點三級管理模式的基礎上通過定期組會制度將導師與學位點、導師與學院有機聯系[10]。三級管理體制下的組會制改變了傳統組會制單個導師或者導師組針對本組學生所進行的小規模的組會。將小規模的團隊、學生、導師在一定時間召集在一起,匯報工作,探討交流。這種“會診”制的大組會,可以有效避免傳統組會制可能存在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的局限性,可以讓學生研究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清楚地顯現,便于把控學生的研究方向,對提高研究質量有著積極的影響。同時不同導師之間的相互交流也能進一步促進研究生培養質量的提升,提升學院學術氛圍。
三級管理模式下組會制運行圖如圖1。該制度一方面可以將導師與學生溝通的問題及時反饋至學院,學院有針對性地做出預警,另外學院定期向學位點報告組會中所存在的問題,也進一步增加了學位點對研究生整體培養情況的掌控,便于集中調控。通過三級組會制的實施,可以打通學校、學位點、學院、導師以及學生的全部“經脈”,實現信息暢通的雙向傳輸。
雖然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通過十多年的摸索已經取得了較大的進步,但在研究生的管理方面仍存在一些問題[11]。研究生培養過程中存在重結論、輕過程,學校、學位點、學院存在管理夾層等問題。眾多的研究方向,不同的研究生培養單位,為大學科下的專業學位教育帶來了新的挑戰。學生研究內容受學科特點和導師研究方向的影響,個別學生研究內容與學位點契合度不高,題目難度略顯不足,為保證一致性個別學生出現了調整研究內容的現象。而這些問題只在開題、中期等環節才能發現,直接影響了學生的學習進度,制約了研究生培養質量。導致這一問題出現的主要原因在于研究生處和學位點只能在開題、中期、畢業答辯等關鍵點把控和監督培養質量,培養過程缺乏監管。導師與二級學院之間、導師與學位點之間缺乏溝通,最后導致在學校、學位點、學院三者間形成了真空層。
針對這一問題,提出基于組會制的研究生培養過程閉環監控評價反饋制度。監控流程如圖2。
學院通過制定完善的內部評價反饋機制,實現培養過程監控的常態化。組會每周開展一次,分為演示報告和文字報告兩種,其中文字報告要求每人每周提交,主要對本周研究進展進行闡述;演示報告學生輪流進行,每名同學每月至少進行一次。同時要求學生完成個人組會記錄,記錄按時間排序留檔備查。組會記錄包含導師對學生的工作進度、研究方案及研究內容所提出的整改建議,學生需要認真記錄并尋找解決方案,在下一次組會時闡述之前所遇問題的解決方案及改進效果,并請導師點評,查看是否解決。這種事事有“回聲”的監控手段構成了一種閉環的問題反饋機制,同時定期的組會制也進一步形成了常態化的質量保障監測機制。同時對于組會中反復多次提出卻遲遲未做出修改或者調整的課題,將提請學院的學術委員會做集體會商,會商結果實施仲裁制,如會商結果與組會要求修改內容不一致,可根據導師與學生意愿自行選擇。
中國專業學位研究生的歷史僅有十余年,很多高校的專業學位研究生過分依賴傳統學術型研究生教育,重理論,輕實踐,以傳授知識為主,不重視實踐和創新,導致學生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不足[12]。另一方面研究生導師大多是具有博士學位或高級職稱的教師,教育經歷和工作經歷限定了研究生培養的方法,多以理論研究為主,因此也進一步加劇了“重理論、輕實踐”這一現象的形成,影響了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整體質量。針對此情況,提出常態化的實踐培養體系這一概念,以實現研究生實踐能力培養的全過程化監控。
一是加強學生研究課題的應用導向。從研究生選題伊始突出工程實踐能力在課題中的體現度。在研究生組會及學院開題報告答辯中,設置對該項能力進行定量考核的評判項,并對純理論研究以及與專業契合度較弱的題目實行一票否決制,實現工程實踐能力培養的源頭把控。
二是積極利用學校政策,鼓勵培養單位與企業共建實習基地。學院也鼓勵學生參與導師課題研究,導師科研反哺教學,出臺團隊研究成果獎勵政策,同時積極推動雙導師制,企業導師與校內指導教師雙向指導。
三是規范學校專業課程設置中實踐環節課程學分的評判標準,鼓勵學生去企業實習實踐。對于實踐效果好,實踐能力強的學生,給予獎學金等獎勵,同時積極推薦學生進入企業參與頂崗實習,讓學生帶著企業的項目進行專業研究。
高水平的研究團隊是衡量高校是否具有較高學術水平的評價標準之一,研究生培養質量以及研究生科研成果的產出在其中也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提出以學科建設為導向的研究生培養團隊建設,構建研究生培養導師組,積極調動導師組的集體指導、高低年級研究生之間的學業交流,建立導師為第一負責人,導師組共同負責的研究生培養模式。在研究生專業課的構建、課題的選定、組會的開展等層面,實行培養團隊下的導師組負責制。該制度可有效整合導師之間的教育資源,實現知識的交流、共享與整合。
大連民族大學信息與通信工程學院構建了物聯網技術與應用、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模式識別與智能檢測三個研究團隊,并分別設立了導師組。每個導師組有5-8名研究生導師以及數名團隊認定的副導師共同承擔研究生培養工作。一方面,分擔了研究生培養任務,提高了培養質量;另一方面,知識共享機制下的培養體系促進了研究內容的前沿化,提高了學術成果質量。
通過三級管理體制下的組會制度、內部評價反饋機制以及實踐能力提升方法的實施,大連民族大學信息與通信工程學院的研究生培養質量取得較大提升,學術氛圍明顯改善,學生研究方向更加穩定,科研成果的產出及實踐能力得到有效提升。組會制度的實施讓學生準確定位研究方向,研究方法更為有效。學生開題一次通過率達到100%,沒有再出現更換研究內容的問題,學生發表論文數量提升了近一倍。學生100%參與導師科研項目,2018年學生申請專利數量達到12項,較2017年提高40%。多項創新舉措在計算機技術領域專業學位研究生中的實施均取得了較好的成效,對其他高校的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有一定的示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