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佳芮,寇美玲,陳培富,苗海生*
(1.云南農業大學動物醫學院,云南 昆明 650201;2.云南省畜牧獸醫科學院/云南省熱帶亞熱帶動物病毒病重點實驗室/農業部熱帶亞熱帶動物病毒學重點開放實驗室,云南 昆明 650224)
脫離于動物本體培養的傳代細胞,由于沒有體液調節和免疫系統的參與,失去了動態平衡,隨著時間的增加,細胞本身就會發生變化[1]。人工細胞培養,由于受到化學、物理或生物因素等的影響,例如:血清質量問題、微生物污染、培養條件等,使得細胞發生自發的轉化,核型發生改變,并且這種遺傳特征的變化也會隨著細胞分裂傳遞給子代細胞[1]。因此,細胞系在傳統的應用中存在不少問題,導致其對病毒的易感性發生變化;同時,動物病毒在新的環境下不斷發生變化,對細胞系的易感性下降等造成了培養難度大、病毒滴度低等問題[2]。國外有學者已經篩選出豬圓環病毒2型(porcine circovirus type 2,PCV2)高感染率的細胞株PK15-C1、PKKC細胞。在研究中發現PK15細胞對PCV2的易感性呈多樣化的,包含高感染率和低感染率的細胞。通過單細胞克隆技術,可以從PK15母細胞中挑選高感染率的PK15細胞[3]。鑒于上述實例,通過科學的方法來提高病毒對細胞的感染水平,可有效提高細胞中病毒的增殖效率[4-5]。因此,要獲得性狀穩定,生長狀態一致的單一細胞株,即可將細胞純化培養最后得到適應于病毒增殖的高產細胞株[6]。
目前,關于細胞系進行有限稀釋和細胞克隆的報道較多,如對PCV2高度易感的PK-15細胞系[7-11],對日本腦炎病毒高度易感的BHK系[12],對流行性出血熱病毒易感的Vero-E6純化細胞系[1,6],適應于流感病毒培養的MDCK細胞株和Vero細胞株的克隆[13-15],對豬瘟病毒高度易感的ST細胞系和PK15細胞系[16-17],對豬細小病毒易感的ST-5細胞系的克隆[18],對牛病毒性腹瀉/黏膜病毒易感MDBK細胞克隆[19]等。
課題組用Marc-145細胞接種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征病毒(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 virus,PRRSV)后,在細胞上不出現明顯的細胞病變(CPE),提取核酸進行PCR擴增PRRSV基因組,電泳后核酸濃度很低。在排除了支原體、霉菌和酵母菌等污染[20],以及其他病毒感染后,觀察Marc-145細胞發現大小不一、形態不一致、不均勻的現象,同時使用實驗室保存的其他Marc-145細胞對PRRSV進行培養,發現增殖能力不如初始Marc-145細胞株,重新引種和復蘇低代次細胞效果都無法保證,最后嘗試采用單細胞克隆的方法,篩選獲得了能穩定傳代、對PRRSV易感且病毒滴度高的細胞株。
Marc-145細胞,湖北農科院引入,云南省畜牧獸醫科學院重點實驗室傳代培養保存。PRRSV毒株(YNSN2014)由云南省畜牧獸醫科學院重點實驗室分離得到。DMEM培養基,購自Gibco公司;新生牛血清,購自金源康公司;胰酶,購自JHR公司。核酸提取試劑盒,購自 Invitrogen 公司;RT-PCR相關試劑,購自TaKaRa公司;其余試劑均為國產分析純。
處于對數生長期Marc-145細胞按照一定的試劑用量消化吹散,然后測定該細胞每毫升的細胞密度,將測算好細胞密度的懸液稀釋成<1個/100 μL的濃度,加入2塊96孔板內,放入37 ℃、5% CO2培養箱內培養,出現細胞小群落時,根據情況更換板內的生長液。多次重復以上步驟,并在倒置顯微鏡下觀察記錄只有一個細胞的孔,當孔中細胞密集時,將具有代表性的孔進行標記,然后陸續將細胞擴大培養,此時可獲得Marc-145細胞的單細胞克隆株。
PRRSV的高度特異性保守區域為ORF7基因序列,參照左奕等[21]建立的PRRSV RT-PCR檢測方法。其中上游引物序列為:5′-CAAATAACAACGGCAAGCAG-3′,下游引物序列為:5′-GCGTAGGCAAACTAAACTCCA -3′,擴增片段長度約321 bp,引物由碩擎生物技術有限公司合成。加入2×one step PCR Buffer(with Mg2+)12 μL,RE Mix 1 μL,上游引物(10 μm/μL)1 μL,下游引物(10 μm/μL)1 μL,RNase-free H2O 8 μL,RNA模板2 μL,總量25 μL。反應程序為:50 ℃,30 min;94 ℃,2 min;94 ℃,30 s;55 ℃,30 s;72 ℃,30 s,共28個循環;72 ℃,5 min。反應結束后取5 μL反應體系,12 g/L瓊脂糖凝膠電泳檢測。
在12孔板中培養Marc-145細胞克隆株和原始細胞株,每株細胞設2個重復孔,1孔接毒、1孔為空白對照,接種相同劑量的病毒液后培養72 h,反復凍融3次,收集病毒液。提取樣品 RNA,測其RNA質量濃度,之后進行 RT-PCR 擴增,瓊脂糖凝膠電泳檢測,該試驗重復進行3次。
克隆的細胞株制成細胞懸液,細胞濃度為 1×105個/100 μL。PRRSV用 DMEM 全生長液稀釋成 10-1、10-2、10-3、10-4、10-5、10-6、10-7,共7個稀釋度。將7個稀釋度的含毒液接到96孔細胞培養板內,每孔接種50 μL 病毒液,將細胞懸液分別加到上述96孔板內,每個孔接種100 μL 細胞懸液。做好標記,放入37 ℃、5% CO2的培養箱內靜置培養,72 h后觀察CPE現象,試驗平行重復3次,根據Reed-Muench法[6],計算TCID50值,最后得出TCID50平均值。
為得到準確的TCID50檢測結果,96孔板每孔加入30μL 2%甲基藍染液,反應作用30 min,沖洗干凈,晾干后觀察。
將篩選到的Marc-145細胞克隆株每5代凍存一次,傳到第60代,對第5,10,20,30,40,50,60代細胞進行形態及生長情況觀察,到第60代時,取細胞1×105/mL,傳到6孔板內,于0,4,8,12,24,36及48 h分別用胰酶消化細胞孔,然后置于細胞計數儀下,測定細胞密度。
經過21 d培養,96板孔內出現細胞小集落,且細胞有不同形態。倒置顯微鏡觀察,選出細胞克隆株2-D4、2-E6、2-C8、2-G9、2-H11(在第2塊96孔板內,分別位于D行第4列、E行第6列、C行第8列、G行第9列、H行第11列)。每個細胞株形態一致,大小均等,未見異常細胞和不均一的細胞,見圖1。

A.2-D4;B.2-E6;C.2-C8;D.2-G9;E.2-H11圖1 5株克隆細胞(1 000×)
PRRSV接毒72 h后2-D4、2-E6、2-C8和2-H11株細胞上出現肉眼可見的CPE,發生細胞破碎、聚集、皺縮變圓、折光性改變、最后脫落。原始細胞和2-G9克隆株未出現細胞病變。RT-PCR檢測結果發現,2-D4、2-E6、2-C8和2-H11細胞培養均可檢測到清晰的目的條帶,而2-G9和原始細胞培養物RT-PCR擴增物條帶較為模糊(圖2)。
原始株和2-G9克隆株未有明顯CPE,故無法計算TCID50值。針對觀察結果,就出現CPE的2-D4,2-E6,2-C8,2-H11株克隆株計算TCID50值。根據Reed-Muench法,其中,2-D4克隆株TCID50平均值為106.625TCID50/mL,2-E6為105.125TCID50/mL,2-C8為104.17TCID50/mL,2-H11為105.875TCID50/mL,TCID50值測定情況表明,2-D4株克隆株對PRRSV病毒易感性和適應性較其他幾株克隆株較高,見表1。

M.DNA 分子質量標準;1.2-D4克隆株;2.2-D4克隆株對照;3.2-E6克隆株;4.2-E6克隆株對照;5.2-C8克隆株;6.2-C8克隆株對照;7.2-G9克隆株;8.2-G9克隆株對照;9.2-H11克隆株;10.2-H11克隆株對照;11.原始Marc-145;12.原始Marc-145對照;13.病毒原液對照圖2 Marc-145細胞接毒72 h后RT-PCR檢測結果

表1 4株單克隆細胞病毒滴度檢測結果
通過對Marc-145細胞4個克隆株和Marc-145親代細胞不間斷培養至60代后,觀察細胞的生長情況和計數。結果顯示,2-D4株生長狀態較好且生長速度明顯快于其他幾株克隆株,Marc-145克隆株細胞的增殖計數結果見表2。

表2 5個細胞株的增殖計數 個/mL
將上述試驗結果匯總于表3,對比各項指標,通過單細胞克隆技術,從原始親代Marc-145細胞中成功克隆出5株細胞,通過檢測PRRSV在這5株細胞上的增殖情況,測定TCID50值,評判細胞生長情況。根據這些指標,綜合判定2-D4株最適宜用于對PRRSV的培養。

表3 5個克隆株的篩選
目前實驗室從病料中分離PRRSV主要使用Marc-145細胞。據研究報告,PRRSV在外界環境中不穩定,對濕度、pH以及溫度變化敏感;在常溫的外界環境中存活時間不長,極端環境可以使病毒對細胞的感染力迅速喪失[22]。因此,對PRRSV的分離就需要易感的細胞株。
有研究報道,PRRSV感染處于G2/M期的細胞上清中的病毒滴度最高,病毒含量最多;G0/G1期次之;S期病毒含量最低[23-25]。這表明病毒在Marc-145細胞的G2/M期增殖較快,而處于S期的Marc-145細胞較不利于PRRSV增殖。在不同的細胞周期內,PRRSV的細胞受體表達水平不同。在Marc-145細胞的G0/G1期內 CD163 表達水平最高,G2/M 期表達水平次之,S期的表達量最低[23]。因此,在常規培養條件下,細胞群中不同細胞周期細胞混雜,細胞形態學和生化特性存在明顯差異,細胞內蛋白質組成成分、表達水平與修飾狀態也不均一,從而導致病毒細胞受體的表達與其功能的發揮也不一致,致使病毒對不同周期細胞感染產生差異[24-25]。
常規的有限稀釋法操作缺點是人為操作誤差大,無法科學精準地保證每個孔只有一個細胞。因此,本試驗將細胞懸液的密度稀釋到<10個/mL,最大化地保證每個孔只有一個細胞的樣本盡可能的多,確保最后得到的克隆株是純化后的單一克隆。為了培育對PRRSV易感的Marc-145細胞,以2個標準進行選育:一是在形態上選擇生長旺盛、大小均等、形態均一、邊緣清晰的Marc-145細胞,通過連續培養不出現細胞脫落、崩解、碎裂以及空泡化現象;二是細胞上的病毒滴度能大幅度提升。本研究結果顯示,最終選育成功的2-D4克隆株符合上述選育標準,且該株細胞現已傳代至70代,至于該細胞株能否無限傳代下去并保持現有的細胞特性,有待進一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