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志兵
(山西路橋集團 呂梁國道項目建設管理有限公司,山西 呂梁 033099)
某隧道設計為左右線分離式,兩洞中軸線間距27~65 m。左線洞體全長1 203 m,右線洞體全長1 147 m,洞體進出口位于黃土沖溝及基巖侵蝕溝谷,交通相對不便,隧道總體走向呈正南向175°。
隧址區位于黃土局部覆蓋基巖中低山區。由于受地質構造和長期沖蝕、侵蝕、堆積的外動力地質作用,地表溝壑縱橫、山高坡陡、地表起伏較大。最高海拔1 200.149 m,最低海拔1 104.836 m,相差近百米。
隧址區地層巖性結構簡單,范圍內出露地層由新到老為第四系上更新統(Q3)、中更新統離石組(Q2l)、第四系下更新統午城組(Q1W)、第三系靜樂組(N2j)、奧陶系中統上馬家溝組(O2S)組成。
根據某隧道工程地質縱斷面圖顯示,K48+750—K48+580段圍巖以奧陶系中統上馬家溝組(O2S)中風化灰巖為主。圍巖巖體結構面發育,結合一般,呈鑲嵌碎裂狀結構。圍巖級別為Ⅳ2級,水文地質類型為巖溶裂隙水,易產生淋頭水及局部塌方、掉塊現象。隧道底部可能存在巖溶或破碎區。
地質雷達檢測原理如下:雷達發射天線向地下連續發射脈沖式高頻電磁波,當遇到有電性差異的界面或目標體(介電常數和電導率不同)時即發生反射波和透射波(見圖1)。接收天線接收反射波并經電纜傳遞給主機,在主機顯示屏上形成實時的時間剖面。根據記錄到的反射波到達時間和求得的電磁波在介質中的傳播速度,確定界面或目標體的深度;同時根據反射波的形態、強弱及其變化等因素來判定目標體的性質[1]。

圖1 地質雷達探測原理圖
本次地質雷達探測在隧道ZK48+665—ZK48+630段上臺階布置5條測線,時窗200 ns,探測深度約10 m,自由測量,每2 m打標,探測過程中出現數據異常時重新探測。現場測線布置平面圖及剖面圖見圖2和圖3。

圖2 現場測線布置平面圖(單位:m)

圖3 現場測線布置剖面圖(單位:m)
此測線位于隧道中線,雷達成果數據見圖4。經分析,ZK48+665—ZK48+630段上導底板下部6 m深度范圍電磁波反射總體一般,局部增強,推測上導底板下部6 m深度范圍內巖體較破碎至較完整,裂隙充填黏土,局部松散。

圖4 測線1地質雷達成果圖
此測線偏離隧道中線向左1 m,雷達成果數據見圖5。經分析,ZK48+665—ZK48+645、ZK48+643—ZK48+630段上導底板下部6 m深度范圍電磁波反射較強,推測上導底板下部6 m深度范圍內巖體較破碎,局部較完整,裂隙充填黏土,夾薄層黏土,局部松散。
ZK48+645—ZK48+643段上導下部2 m處深度范圍電磁波反射強烈,預測存在溶洞。

圖5 測線2地質雷達成果圖
此測線偏離隧道中線向左2 m,雷達成果數據見圖6。經分析,ZK48+665—ZK48+630段上導底板下部6 m深度范圍電磁波反射總體一般,局部增強,推測上導底板下部6 m深度范圍內巖體較破碎至較完整,裂隙充填黏土,局部松散。

圖6 測線3地質雷達成果圖
此測線偏離隧道中線向右1 m,雷達成果數據見圖7。經分析,ZK48+665—ZK48+630段上導底板下部6 m深度范圍電磁波反射總體一般,局部有所增強,推測上導底板下部6 m深度范圍內巖體較破碎,局部較完整,裂隙充填黏土,夾薄層黏土,局部松散。

圖7 測線4地質雷達成果圖
此測線偏離隧道中線向右2 m,雷達成果數據見圖8。經分析,ZK48+665—ZK48+630段上導底板下部6 m深度范圍電磁波反射總體較弱,局部有所增強,推測上導底板下部6 m深度范圍內巖體較破碎至較完整,裂隙充填黏土,局部松散。

圖8 測線5地質雷達成果圖
隧道下導開挖至ZK48+645處,發現隧道底板下部2.1 m處存在小型溶洞(圖9),深度約1 m左右,呈不規則體,與地質雷達探測結果基本一致。

圖9 隧道底部為溶洞
a)根據隧道勘察資料分析,溶洞可能存在的位置以及對隧道的危害程度,確定合理的探測深度,從而確定最終的采集視窗。
b)鑒于溶洞的發育位置、規模等具有不可確定性,采樣點應為1 024[2]。
c)探測前,應盡量清除隧道底板的浮渣或較大巖塊,防止數據采集時,地質雷達天線出現較大抖動,影響采集數據。
d)現場采集數據時,天線應緩慢移動,如果采集數據不夠清楚,建議重新采集。
e)現場出現干擾信號時,應予以記錄,后期處理數據時,干擾信號應予以剔除[3]。
經過對該隧道左右洞700多米巖溶段的探測,探測結果與開挖情況基本一致。采用地質雷達對巖溶區隧道底板探測,效果十分明顯,同時在現場也易于實施,值得在同類隧道大范圍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