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克娟
中國電信股份有限公司淮安分公司
隨著淮安電信4G移動網快速建成,FTTH全光網投入運營,由此積累形成的綜合業務接入區為5G網絡規劃和建設打下了良好的基礎。由于中國電信使用的主流5G頻率3.5GHz比4G的1.8GHz和800MHz高,5G時延要求低,單站覆蓋距離短,所以站址數量和光纜需求將成倍增加,5G站點BBU集中部署,局房、配套和光纜等資源必須提前規劃建設。綜合接入、網絡融合和扁平化在5G網絡建設投資、運行維護成本及網絡質量上將帶來新的突破,為5G低成本快速建網和低成本高效運營打下良好的基礎。
圖1是淮安電信基于綜合業務接入區的5G網絡架構演進圖,包括核心層、匯聚層、接入層和基站。在淮海廣場和水渡大廈兩個核心機房分別放置兩套ER設備,在市區的城南、南門、開發、北京路等分局和各縣區兩個主機樓放置匯聚設備,下聯綜合業務接入層以及基站。本文重點闡述綜合業務接入區在5G網絡規劃建設中的應用。

圖1 淮安電信5G網絡架構演進圖
綜合業務接入區是指為實現家庭、政企、無線的統一接入需求,結合行政區劃、地理條件、網絡結構和用戶分布,劃分成多個能獨立完成業務匯聚的區域。綜合業務接入層各綜合業務接入機房(如工業園區、黨政機關、住宅小區、大學園區、鄉鎮等)負責綜合業務接入區內各類業務匯聚的節點,用于設置OLT、4G/5G BBU、IPRAN/STNA、傳輸設備邊緣計算等設備,再通過主干光纜分別連接4G/5G基站等設備。
以4G架構和綜合業務接入網作為藍本進一步深度扁平化規劃5G網絡,即利用固網設備退網后的機房空間和電源等配套,基于STN(IPRAN)二級匯聚環架構作為移動網基帶系統匯聚點,收斂附近BBU扁平化集中放置。
綜合業務接入區必須滿足“四不跨”原則,無縫覆蓋市縣城區、鄉鎮和行政村:
(1)成型區域(如住宅小區、產業園區、校園等),不跨區接入;
(2)各層級光節點和設備,不跨區接入;
(3)家庭、政企客戶(雙路由專線除外),不跨區接入;
(4)BBU池,不跨區接入RRU。
綜合業務接入區機房必須實現雙路由保護。接入網機房盡可能實現雙路由保護,因條件限制無法實現雙路由保護的可以單路由接入。密集城區,用戶密度不低于6000戶/平方公里或者覆蓋面積2-5平方公里;縣城城區,用戶密度不低于2000戶/平方公里或者覆蓋面積5-10平方公里;鄉鎮及農村,每鄉鎮或支局設置一個綜合業務接入區,覆蓋其下轄行政村。
5G綜合業務接入區配套建設應重點考慮接入局站選擇、電源空調、管道和接入光纜的建設和運行維護等。由于近幾年FTTH全光網建設,以及大量OLT機房光進銅退,2G/3G/4G移動網建設及BBU集中等行動,騰出大量的機房設備空間、電源空調、傳輸光纜等資源,為綜合業務接入區與5G機房融合配套建設打下了基礎。如圖2所示。

圖2 淮安市婦女兒童活動中心綜合業務區局站機房物理示意圖
摸查在網機房數量、機房位置、機房面積、覆蓋范圍、在網業務等情況,確定綜合業務接入區局所,優選自有機房且具備后期設備擴容條件,以滿足終期業務需要。市縣城區根據機房覆蓋范圍和業務數量確定機房位置,一般覆蓋距離較近,不設下掛接入網機房;集鎮和農村覆蓋范圍主選集鎮支局作為綜合業務接入區,以覆蓋的最遠距離、遠端覆蓋住戶數、業務需求數量等基本數據確定是否設置下掛接入網機房。
規劃建設5G綜合業務接入區應考慮地理位置、最末端用戶光纜的平均長度、投資效益等因素,選擇1個綜合業務接入局站,優選現有OLT機房且機房空間和承重符合相關要求。城區機房覆蓋范圍約為3-5平方公里,鄉鎮機房覆蓋范圍約為20-30平方公里。當現有OLT機房覆蓋范圍較大時,可考慮裂化為多個綜合業務接入區。為節省電源空調投資、減少設備維護量,盡量減少綜合業務接入區的裂分,故裂分綜合業務接入區主要在農村,淮安電信本次規劃裂分綜合業務接入區的只有3個。
目前淮安電信規劃綜合業務局站219個,均為既有OLT又有BBU池的機房。其中,城市綜合業務區61個,鄉鎮綜合業務區158個。已完成42個綜合業務區的建設,其中城市綜合業務區40個,鄉鎮綜合業務區2個,其余部分將在三年內完成。
綜合業務接入局站應引入一路不低于三類的市電,電源系統容量按照局站目標網部署的所有設備(OLT、4G/5G、傳輸等)的功耗合理配置;蓄電池應根據市電類別合理配置,預留油機接口;空調應采用壁掛式/柜式空調,一般配置2-3臺。
綜合業務局站應盡量有兩個方向的出局管道,或者一個方向出局至道路管道第一個人(手)井后分為兩個方向。出局管道建議每方向最低4孔。
充分利舊現有光纜資源并就近實現5G基站接入,如果沒有空閑纖芯也可以通過粗波分方式解決。新建且沒有光纜資源的基站可新建接入光纜,主干光纜采用環形(或樹形)結構連接主干光節點、接入點機房和綜合業務接入局站。出局主干光纜以144芯或以上大芯數光纜為主,在滿足5G基站需求的情況下,預留中遠期各類業務需要。配線光纜以樹形/星形結構為主,選擇24芯及以上光纜。城區道路光交至基站距離控制在500米左右,小區光交一般覆蓋本小區。
(1)城市區域。城區主干新建或擴容具備成環條件的應成環建設,因道路等客觀條件暫不具備的,可一次規劃、分步實施。新建或擴容原有主干環網時,考慮原有容量滿的主干光節點的割接與光交接區的裂分,并逐步將原跨區覆蓋的情況逐步調整為不跨區覆蓋,主干纖芯一般選擇288芯或144芯。
(2)開發區等廠區。開發區以企業和小區為主,廠區和小區范圍一般較大,光交設置密度低于城區,一般在500米至800米之間,纖芯以288芯和144芯為主。
(3)集鎮區域。集鎮因不具備主干光纜成環條件,所以光交全部以星型或樹型結構建設。通過近幾年的建設,集鎮光交數量得到長足的發展,滿足用戶就近接入的需求。然而,仍有部分集鎮光交數量偏少,用戶需求接入距離較長,在主干建設中將補足短板,增加光交密度,縮短用戶接入距離。在主干光交建設到位的情況下,將現有用戶全部就近割入附近光交,減少同路由光纜條數,所有接入層光纜不得直接進入機房。主干光纜建設要滿足3-5年用戶接入需求,纖芯以144芯為主。
(4)農村區域。農村主干光纜由集鎮支局引出,在農村合適位置設置光交,以星型或樹型結構建設。光交點主要設置在道路分叉點、管道十字點和用戶密集地段。光交密度、纖芯數量由業務需求驅動,從而實現快速響應用戶接入需求,縮短響應時間,提高服務質量和用戶滿意度。農村出局主干光纜以144芯和72芯為主。
利用綜合業務接入區將公眾、政企、無線業務共用接入基礎設施,機房及配套資源統籌使用,既可以提高資源使用效率,增強網絡安全性,也可以大大降低配套建設投資(據初步估算可節省70%以上)。一張光纜網,統一承載有線、無線業務,設備節點與光纜協同,既可以降低維護難度,也可節省大量維護成本;將光節點向用戶延伸,既可以提高客戶響應速度,也可以改善接入質量。綜合業務接入網與5G融合可給建設運營帶來“一融、二化、三層”的效果。
“一融”:固移融合,即利用固網機房及其配套,基于STN(IPRAN)二級匯聚環收斂附近BBU/DU扁平化集中放置。提升了固網機房/配套閑置利用率,避免移動網機房/配套重復建設,可減少BBU/DU/A設備/電源配套等采購成本;提高網絡運行質量,BBU/DU集中機房供電更有保障,纜線拉遠及分散阻斷率大幅降低,減少移動網百網元障礙工單量。
“二化”:網絡集約化——固移融合機房實現多專業設備集中監控、集中管理、集中配置,資源運行更優;維護綜合化——拋棄傳統各專業各自為政、多人多批次進入不同機房的單專業分別維護的模式,一人一次進入即可實現固移多專業設備的同步同層同址維護,降低維護和人工成本。
“三層”:工作層面同步開展,即移動網建設與傳統交換退網、接入點無源化同步開展;結構層面統一規劃,即移動網與有線寬帶網結構統一規劃;設備層面同址安裝,即BBU/DU等移動網設備與OLT等有線設備同址安裝,實現了低成本快速集約化組網。
4G改變生活,5G改變社會。綜合業務接入區在5G網絡規劃建設中的融合應用,將打破有線、無線之間的界限以及設備、線路之間的界限,不斷向集約化組網和綜合化維護的新型電信網架構演變,帶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