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鎮鑫 肖興祥 謝劍江 許舒建
中國聯合網絡通信有限公司紹興分公司
運營商數據業務呈現迅速增長趨勢。以浙江某地市聯通為例,數據流量由2018年初的97885 GB增長至年末的207002 GB,漲幅111.5%,而單用戶感知速率則呈現下降趨勢。
數據業務需求呈現多樣性,對網絡需求存在差異,比如隨時隨地進行即時通訊、游戲、上網、視頻、支付等各種業務。而視頻業務占比高達62.58%,視頻業務對網絡下行速率要求較高。
影響用戶感知速率的因素有很多,業務類型、空口性能、射頻單元、傳輸性能、核心網等各個環節都會影響到用戶對數據傳輸業務的感知。本研究主要針對LTE多用戶調度原理,并按場景深化參數配置,提升用戶感知速率。
LTE無線資源調度器作為MAC層的一部分,用于確定在每TTI(1ms)上哪些UE可以在哪些時頻資源上接收(下行)或傳輸(上行)信息。調度器同時還負責TBS和MCS選擇、控制HARQ重傳,調度結果會影響RLC層數據分段。
對于高負載網絡,調度是一個關鍵因素,決定著整網的性能。不同的調度策略,會影響網絡的以下性能:小區吞吐量、小區邊緣用戶吞吐量、各類業務QoS滿意率、不同等用戶的差異化和同等用戶的公平性。
調度目標是要實現三個要求:滿足系統Qos要求、兼顧差異化和公平性、實現系統容量最大化。
調度設計按照五個原則實施:
(1)盡量使用戶在其信道波峰時刻被調度,實現系統容量最大化,同時又不影響公平性;
(2)基于連接調度,確保業務Qos;
(3)控制面消息調度優先于數據面消息調度;
(4)GBR業務基于時延和信道質量調度,Non-GBR業務基于速率和信號質量調度;
(5)滿足了MBR/AMBR連接門限條件的用戶不再被調度。
LTE可以實現時域、頻域和碼域資源的動態調度和分配。動態調度帶來的一個重要變化是LTE不再使用3G系統中“專用信道”來傳送數據,而代之以“共享信道”,即不再為特定用戶長時間地保留固定的資源,而是將用戶的數據都分割成小塊,然后依賴高效的調度機制將來自多個用戶的“數據塊”復用在一個共享的大的數據信道中。因此,LTE的性能能否充分發揮,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調度機制的效率。一方面要根據無線信道的特性進行靈活地調度,另一方面又不能大幅度增加系統的信令開銷。
頻域資源調度是LTE系統資源調度的重要方法。在頻域資源調度中,eNodeB上的調度器根據上下行信道的CQI(信道質量指示)、QoS參數和測量、eNodeB緩存中等待調度的負載量、在隊列中等待的重傳任務、UE能力(Capability)、UE睡眠周期和測量間隔/測量周期、系統參數(如系統帶寬/干擾水平/干擾結構)等信息,動態地為UE選擇適合的RB進行上下行傳輸,并通過下行控制信令指示給UE。在上述信息中,CQI是資源調度最重要的考慮因素之一。如圖1所示。

圖1 多用戶調度算法架構
由于LTE系統中資源調度和鏈路自適應完全由eNodeB控制,因此上行信道CQI的測量值可以由eNodeB直接獲取并使用,也不需要標準化;而下行信道的CQI值需要在UE側獲取,并由UE反饋給eNodeB。
根據LTE下行調度原理,可以從調度源、調度策略、資源分配三個方面進行深入分析,本研究主要針對調度源中的GAP測量、業務信道功率、MIMO模式、CQI優化做深入研究,并制定分場景優化方案。如圖2所示。

圖2 多用戶調度參數分類
GAP測 量 是eNodeB在UE連接態配置周期性的空閑時間,讓UE去測量指定頻率上的小區信號質量。UE離開當前的頻點到其它頻點測量的時間段,用于異頻/異系統測量。由于UE通常都只有一個接收機,同一時刻只能在一個頻點上接收信號,因此在異頻/異系統測量過程中會影響單用戶感知速率。如圖3所示。

圖3 GAP測量原理
優化方案:測量周期,非高速場景小區40ms修改至80ms;啟動門限,打底網同頻區域修改至-120dBm,降低異頻異系統啟動門限。
優化效果:修改后,小區單用戶感知速率可提升0.91Mbps左右,異頻切換指標下降0.1%。如圖4所示。

圖4 GAP測量周期參數修改效果
在RS功率一定時,通過增加PA值,業務信道可用率增多就等于增加了小區所有用戶的功率,提高小區所有用戶的MCS,頻譜效率提升。在小區話務模型不變的情況下,頻譜效率提升,提供同樣的服務速率所需的RB數會減少,所有PRB利用率有一定下降。反過來講,頻譜效率提升,在RB數不變的情況下,針對單用戶速率則會提升。如圖5所示。

圖5 業務信道功率調整原理
優化方案:保持RS功率不變,提升PA值,具體修改值根據小區現網配置。(備注:若功率受限,提升RRU總功率)
優化效果:針對全網4503個小區修改,修改小區感知速率提升了2.26Mbps,低速率小區占比下降了20.85%。如圖6所示。

圖6 業務信道功率優化對比
在LTE系統中定義了TM1到TM9共9種傳輸模式用于標志UEPDSCH的搜索空間。
傳輸模式通過高層信令在PDCCH信道下發,由系統半靜態配置。傳輸模式通過RRC信令下發給UE,每種傳輸模式有對應的DCI格式,UE根據傳輸模式和DCI格式就可以確定PDSCH使用的傳輸方案。
在下行MIMO中,根據信道UE可以使用不同的TM模式:發射分集,或者空間復用。為有效提升單用戶感知速率,優選空間復用,這其中包括TM3、TM4兩種模式。而TM4方式要求終端反饋PMI,低速、靜止場景可提升感知速率,而高速場景PMI不準導致下行發送信號不適應UE的位置和信道。詳見表1和圖7。

表1 TM3、TM4區別表

圖7 TM3、TM4與速率關系
優化方案:針對低速、靜止場景小區TM3修改至TM4。
優化效果:參數調整后,忙時單用戶吞吐提升了2.24Mbps,下行64QAM占比提升6.74%。如圖8所示。

圖8 單用戶下行吞吐率&下行64QAM占比效果
下行調度中,CQI用來反映信道質量,UE通過周期上報和事件觸發上報這兩個方式上報。周期上報:提供小區系統全帶寬的信道信息,通過PUCCH上報給eNodeB;事件觸發上報:提供小區系統帶寬子集的信道信息(非周期),通過PUSCH上報給eNodeB。CQI、MSC、調制方式存在對應關系,當CQI越大,對應的調制方式越高。因此,優化CQI可提升單用戶感知速率。詳見表2。

表2 CQI對應碼率表
UE上報SINR,并映射CQI,而CQI與碼率、頻譜效率一一對應,便于eNodeB進行CQI調整和濾波,并映射到MCS階數上。整個過程中CQI值也會受MPO值的影響。如圖9所示。

圖9 CQI與調制方式的關系流程圖
優化方案:RF優化(DT、投訴處理)實現小區的精準合理覆蓋、特性參數(全網規范參數)、DRX激活器時長(Psf60→Psf100)、MPO參數優化(選擇性修改)。
CQI較好小區不宜增加MPO值,因為可能會導致CQI/Rank的上報值與下行信道質量不一致,下行MCS和誤碼發生變化,影響下行用戶感知速率和小區吞吐率。
但是在針對CQI<7不同占比小區進行驗證時,當質差占比為20%~25%時,MPO修改至2,速率提升0.51Mbps,CQI<7改善12.74%。
優化效果:針對全網小區修改,MPO選擇性修改,修改小區感知速率提升了1.27Mb/s,低速率小區比例降低了4.37%。
單用戶感知速率的提升可從小區業務量、網絡結構、資源調度三個方面分別考慮。本研究主要從資源調度中的調度源展開了研究分析,并針對不同場景做了參數優化,在后續的優化過程應對特定功能參數進行固化,列入參數核查范疇,并規范開站腳本。同時可考慮從調度策略、資源分配方面做進一步的研究分析,進一步提升用戶感知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