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念
第23次中國—東盟(10+1)領導人會議等東亞領導人系列會議于本月12日至15日舉行。作為周邊外交的重要一環,中國一直致力于加強與東盟國家的經貿合作。尤其是在新冠疫情暴發后,美歐對華經貿合作下降,東盟的地位更加凸顯。今年上半年東盟超越歐盟成為中國第一大貿易伙伴,這是繼去年下半年東盟取代美國上升為中國第二大貿易伙伴之后的又一次提升。未來,隨著《中國—東盟自貿協定》及升級《議定書》的進一步落實,中國—東盟貿易往來將更加緊密。
不僅貿易額在疫情中逆勢增長,中國-東盟雙向投資也呈現上升趨勢。今年1-9月,中國對東盟全行業直接投資額為107.2億美元,同比增長76.6%;東盟對華實際投資額為54.7億美元,同比增長6.6%。隨著中國—東盟投資合作基金二期10億美元募資的啟動,以及中企積極參與東盟國家疫后經濟恢復,中國-東盟投資合作將繼續保持穩步增長勢頭。
中國—東盟貿易投資雙線飄紅既反映出雙方經貿合作的巨大潛力,也與雙方在疫情期間相向而行、攜手合作密切相關。疫情發生以來,中國與東盟通過視頻會議討論增進經貿合作、共同戰勝疫情。一方面,中國與東盟加強疫情聯防聯控,堅決遏制疫情快速蔓延態勢,減輕疫情對經濟恢復的干擾;另一方面,中國加快復工復產步伐,及時調整貨物通關政策,商討開通疫情期間與東盟國家之間的人員往來“便捷通道”和貨物“綠色通道”。
由于疫情防控措施得當、金融和政策支持到位,中國-東盟經貿合作在經歷短暫波動之后一路上升。特別是正在共同推進的“一帶一路”項目總體運行平穩,沒有因疫情大范圍延期。應該說,在雙方的努力下,中國與東盟蹚出了一條在疫情困境中實現經貿合作增長的新路子。
當然,我們也必須注意到全球市場需求萎縮、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美國又想通過打“債務牌”、“生態牌”和“南海牌”擾亂中國—東盟經貿合作。因此,中國—東盟經貿合作既要鞏固已有成果,也要努力尋求新的增長點,同時還要妥善解決雙方合作中存在的問題,減輕外部干擾造成的影響。
一是在疫情的沖擊下,東盟國家普遍出現經濟增速下滑、市場需求減少的發展困境。中企應充分了解東盟國家的實際情況和接納度,精準對接東盟國家的有效需求。
同時,中方也要充分認識到疫情催生的新需求,尤其是電子商務、智慧城市、大數據和5G等數字經濟以及公共衛生合作,培育新的合作增長點。中方可以通過有效對接《東盟2025數字發展規劃》、舉行中國—東盟數字經濟合作論壇、鼓勵中企在東盟投資建設數字產業園等方式促進中國和東盟在數字基礎設施和數字技術領域合作,打造中國—東盟經貿合作新增長極。中方還可在雙方攜手抗疫的基礎上推動構建區域性中國東盟公共衛生合作機制,并以此為契機實施“健康絲綢之路”倡議。
二是進一步夯實中國-東盟經貿合作的基礎,雙方還要妥善解決合作過程中遇到的一些新問題,特別是疫情防控期間正常跨境貿易受干擾等。應繼續鼓勵國內企業投資向東盟國家民生領域傾斜,同時在投資模式上多做創新,盡量做到投資“本地化”和“多樣化”,同時繼續履行社會責任,讓投資切實發揮促進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作用。
三是中國和東盟應繼續堅持通過對話協商有效管控海上危機,妥善解決相關分歧,共同排除外部干擾,一心一意控疫情、促發展。疫情發生以來,美國通過炒作南海問題拉攏東盟國家反華。但東盟國家不為所動,牢牢抓住疫情防控和經濟恢復主線。這其中,攜手抗疫和經貿合作發揮了淡化爭議、穩定關系的“緩沖器”作用。未來,中國和東盟應加速推進“南海行為準則”磋商進程,在《南海各方行為宣言》框架下穩步開展海上務實合作,為中國—東盟展開更大更深的經貿合作營造和平穩定的地區環境。▲
(作者是中國南海研究院海上絲綢之路研究所副所長)
環球時報2020-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