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戰后文學轉型研究的重要收獲

2020-11-14 16:20:15張國功高天義
華文文學 2020年4期
關鍵詞:轉型研究

張國功 高天義

摘 要:黃萬華新著《跨越1949:戰后中國大陸、臺灣、香港文學轉型研究》在宏觀上以中華民族文學的流動性敘述為框架,在微觀上注重轉型中豐富的差異性、可能性,同時引入文學媒介、文圖等新途徑來分析,做到宏觀與微觀、理論與材料、歷史邏輯與文學現場間的多層次結合,深入揭示了戰后文學“跨越1949”的影響因素、豐富內容、實質與意義等,得以使戰后大陸、臺灣、香港三地文學轉型真正得到溯源尋流、燭隱顯幽的研究,在推動文學史研究與促進文化認同方面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跨越1949:戰后中國大陸、臺灣、香港文學轉型研究》;流動性敘述;豐富的差異性;新途徑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677(2020)4-0110-10? 黃萬華教授主要從事抗戰、戰后時期中國文學研究和華文文學研究。他早年由抗戰期間的延安文學研究轉入大陸淪陷區文學研究,進而關注到同處日本殖民下的臺灣文學,并進一步延伸到香港文學乃至世界華文文學領域。從空間維度來看,他先后完成《中國抗戰時期淪陷區文學史》(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多源多流:雙甲子臺灣文學史》(花城出版社,2014)、《百年香港文學史》(花城出版社,2017)、《百年海外華文文學研究》(百花洲文藝出版社,即出)等著作;從時間維度來看,他先后完成《史述與史論:戰時中國文學研究》(山東大學出版社,2005)、《戰后二十年中國文學研究》(人民文學出版社,2008)等著作。黃萬華每一次目標集中的定點、分期研究,不僅增進了對不同區域、不同時段文學史實的了解程度,更使得他具有宏闊的文學史視野和開創性的文學史構思,形成自覺的研究方法與清晰的學術思路。他一直試圖用“越界”和“整合”的方法,“在中國大陸、臺灣、港澳和海外互為參照的框架中整合20世紀中華民族新文學”,將“20世紀中國文學史”擴展為“20世紀漢語文學史”①。其研究生涯“背后一直有個思路,就是能否揭示近(代)、現(代)、當代文學原本貫通的歷史血脈,探討完成中國大陸、臺灣、港澳、海外文學歷史整合的具體途徑”②。其新著《跨越1949:戰后中國大陸、臺灣、香港文學轉型研究》(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19,以下簡稱《跨越1949》),便是基于這一學術理路的一次充分實踐與重要收獲。在對區域文學、時段文學進行相對靜態研究的基礎上,《跨越1949》試圖呈現戰后中國大陸、臺灣、香港文學轉型這一相對動態過程的歷史表現與內在邏輯。著作返回歷史現場,將三地文學置于“1949”前后變化劇烈的歷史舞臺,以扎實的史料功夫與精湛的文本分析相結合,透過復雜的文學內外部因素,對諸多具體的文學個案與文學史面相做出精彩剖析,深入揭橥了戰后文學“跨越1949”的轉型的影響因素、豐富內容、實質與意義等。

一、在中華民族文學的流動性敘述

中觀照戰后文學轉型

以重要時間節點作為某一時段研究與學科建構的切入點、基本方法,在歷史研究領域非常普遍。這種時間節點,“一方面將紛繁復雜的歷史現象劃分為不同階段,有助于揭示歷史發展的變化性和階段性;另一方面,又多少遮蔽了不同歷史階段的某些共相特征,使人們不易見到歷史發展的整體性和延續性”③。隨著史觀的變化,越來越多的學者意識到跨越特定時間界限的重要性,注重并發掘“過程”“轉折”“延續”“積漸”“嬗變”等歷史形態的意義。在20世紀中國文學史研究領域,以王德威“沒有晚清,何來五四”、程光煒“重返80年代”等話語為代表,對從晚清到“五四”、1980年代等重要轉型(轉折)時期進行的研究,取得了相對深入的進展。與晚清到“五四”、1980年代相比,對1940—1950年代的轉型研究更具有難度與挑戰性,這不僅因為“1949”眾所周知的意識形態意義及其半世紀以來對中國當代文學、現代文學學科建構過程中“斷裂”或“發展”等級關系的影響,還因為1940年代,尤其是1940年代后期文學本身的歷史復雜性。1990年代前,研究界多將40年代文學轉型化約為1940年代前期的延安文藝整風、解放區文學。進入新世紀,這種認識大有改觀,出現諸多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洪子誠充分認識到40年代文學轉折與“當代文學”生成的關系,強調“文學的‘轉折在這里,指的主要是40年代文學格局中各種傾向、潮流、力量關系的重組”④。不同政治地位的作家的更迭與位移,被洪子誠認為是四五十年代之交文學“轉折”的重要征象,成為其觀察“轉折”的重要視角。⑤錢理群認為40年代文學承接五四新文學與共和國文學⑥,具有“歷史交接期”與“多元化格局”的特點。他重點研究端木蕻良、路翎等作家筆下“流亡者的追尋”等主題的豐富性⑦,以及40年代多樣的文學實驗等;同時在“大文學史”的視野下,以知識分子精神史為線索,探討五四啟蒙主義文化、自由主義文化、現代主義文化等多種文化脈絡之間錯綜復雜的關系,關注知識分子“面對轉折”的心靈抉擇。⑧與錢理群類似,賀桂梅通過對蕭乾、沈從文、馮至、丁玲等典型作家面臨不同情況所做出的反應和呈現出的精神狀態來分析“轉折”的復雜性。賀桂梅在方法上體現出高度的自覺,即從五位作家提升出民族情感與政治立場等多組矛盾對立的核心問題,顯示“轉折”時代的激烈沖突內涵;同時強調避免把這些二相對立式絕對化或本質化,而追求通過當代文學規范本身的內在裂隙和矛盾性呈現,來對“轉折”過程做出多層次的線索性描述⑨。與洪子誠、錢理群、賀桂梅等人相對局限于大陸文學群體的關注重心與研究路徑不同,黃萬華不僅因為對抗戰、戰后文學史的深入研究,很早就對1940年代文學,尤其是戰后文學的復雜性、重要性有著充分的認識,更重要的是,因為對于大陸淪陷區、臺灣、香港等區域文學史的研究,以及在參與撰寫孔范今主編的《20世紀中國文學史》時受到其以現代人文主義視閾溝通大陸與臺港文學對話這一文學史思路的啟發,在分析戰后文學轉型時,他另辟蹊徑、資源獨具地引入中國大陸、臺灣、港澳地區甚至海外華文文學空間這一廣闊的維度,并突出強調在多地流動中審視戰后文學轉型。相互流動的中國大陸、臺灣、港澳地區既是1949年前后的歷史空間,也是黃萬華觀照戰后文學轉型的理論框架。他認為抗戰結束至五六十年代這一時期對此后半個多世紀的中國文學的影響是不言而喻的,在時間上跨越了現代文學和當代文學,涵蓋了“40年代文學”和“十七年文學”;在空間上文學力量的格局處在消長變化中。近代以來,中國文學一直處于分割、流動中,而四五十年代之交文學的分割、流動是最多向、最頻繁,規模最大,影響最久。⑩因此,他強調,應在整個中國現當代文學傳統中,“把此期間中國大陸由解放區文學‘擴展為共和國文學的歷史進程和國統區文學‘萎縮至臺灣以及香港接納現代文學各種傳統結合在一起考察”,才能真正對“跨越1949”的文學轉型的內容與實質有深入思考。{11}

《跨越1949》分為上下兩編。在上編,作者返回到1949年前后的歷史文化場景,從宏觀上梳理轉型時期多種文學流脈的發展與嬗變,分別為“中國大陸:從多種流脈到一統格局”“臺灣:戰后政治高壓縫隙中發生的多種文學思潮”“香港:在傳統中展開的文學轉型”三地內容。下編,則以體裁為目,從作家作品分析的角度展開對戰后中國文學轉型的微觀考察,分別論述了“跨越1949”的詩歌、小說、散文和戲劇創作,對沈從文、廢名、馮至、覃子豪、周夢蝶、紀弦、鄭愁予、鷗外歐、馬朗、力匡等眾多作家的創作觀念、實踐在1949年前后的變化進行了剖析,將文學轉型研究落實到對具體作家創作路徑的轉變上。而不管是宏觀的文學流脈梳理還是具體微觀的作家作品分析,貫穿其中的一個核心思想,就是強調三地乃至整個華文世界文學在1949年前后復雜的、多重的流動關系。作者進入“1949”前后的歷史場景,對處在不同語境中的大陸、臺灣、香港文學進行截斷面式的平行比較研究,又以“20世紀漢語文學”為鈐鍵進行整合式觀照,發掘政治上處于隔絕狀態的三地間文學內在的緊密聯系與流動性,還原被遮蔽的“1949”前后文學的多重面相,“呈現出中國現當代文學原本就貫通的歷史血脈”(第1頁)。

圍繞“流動”這一關鍵詞,《跨越1949》對三地間作家在1949年這一特殊的節點“北上”“南來”“跨海”等特殊的流動現象,以及“旅外”“在地”等特殊的漢語文學流動形態,都做出了精彩論述。如在作家個案研究中,作者選擇劉以鬯、紀弦和張愛玲三位典型作家,剖析了他們從1940年代的上海出發,流散到香港、臺灣與海外的歷史,以點帶面地反映出戰后文學轉型的歷史正存在于作家在不同時空的離散中。而文學潮流研究,則以對戰后處在不同話語空間下的左翼文學、現代主義文學進行流動性敘述最為集中、精當。在作者看來,1930年代的上海左翼文學以其獨立的批判性和鮮明的革命審美趣味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但在其被逐步“收編”成為體制內的延安文學并在共和國時期借助政治力量在大陸實現“一體化”的過程中,其批判性和獨立品格也逐步喪失。而臺灣日據時代的左翼文學傳統與大陸遷臺左翼作家會合,為戰后臺灣文學重建“注入了社會主義思想和現實批判精神”(第38頁)。盡管文化高壓政策使得臺灣左翼文學生存艱難,但其批判斗爭精神深度影響了臺灣本土現實主義文學。戰后的香港左翼文學以1949年為界,1945—1949期間在“反獨裁,爭民主”的背景下同國民黨文學進行激烈斗爭;而新中國需要借助香港這個“窗口”與世界保持聯系,因而在這個包容性空間,左右兩派和自由主義文學得以共存,左翼文學為了爭取更多的讀者而做出自我調整。同樣,戰后大陸與港臺的現代主義文學傳統亦呈現出互相關聯卻又各有特點的狀態。戰后中國大陸文學重建曾呈現包容性和開放性,面臨多種文學流脈的選擇。但隨著文學生存限度的緊縮,三四十年代在上海盛極一時的現代主義在大陸逐漸消散、隱沒。而在戰后臺灣,現代主義在官方意識形態的縫隙中卻獲得生存空間,它在“孤島隔絕、歷史離散的荒寂感和西方現代思潮洶涌而至的失落感”(第204頁)中,承繼20世紀上半葉中國現代主義文學傳統,并在“歷史精神上做縱的繼承,在技巧上做橫的移植”,使得50年代臺灣文學出現一次“小小的盛唐”。戰后的香港作為一個包容性空間,容納了許多在內地難以存身的文學力量。香港文學接續了上海現代文學傳統,在傳統的、商業的、通俗的“雜色”文化環境中逐漸“在地化”,呈現出香港現代主義文學的獨特性。除了左翼文學與現代主義思潮外,還有如戰后試圖“重建”而最終在“人民的文學”的時代潮流中“終結”的京派,黃萬華特意指出,除了如汪曾祺、鄭敏等當年的北方青年作家群在1980年代的創作復蘇了京派的某些文學追求,還要注意到鹿橋、程抱一、熊秉明等從國統區出國學習的青年作家1950—1970年代在海外對中華民族文化傳統的重建。(第350頁)這也是文學流散之表現。總之,“正是這種流動成就了中國大陸、臺灣、香港文學的基本版圖,形成多元復雜情境決定的文學格局,也使得這一時期不同空間的文學產生密切的內在聯系”(第12頁)。

在“重寫文學史”“20世紀中國文學”等潮流影響下,學術界很早認識到,1940年代文學研究,帶動的不僅是時間意義上的現代文學發生與結束的兩頭,還有空間上大陸及其之外的臺港與海外中國文學。{12}但真正在研究中的落實與深入,存在著較大的難度。如在此前的40—70年代文學研究中,錢理群曾簡要提及,要注意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兩大陣營的對立,以及中國內地、香港、臺灣處于兩大陣營夾擊中這一國際背景。{13}流動性方面,文學史界多注意到1948年大陸左翼陣營在香港以《大眾文藝叢刊》對自由主義發動批判這一事件與現代文學轉折的關系。洪子誠曾謙遜地自認因為對港臺文學生產相關資料掌握這一起碼條件等力不從心,所以對文學“轉折”研究“不很深入、具體”{14}。程光煒在以“魯郭茅巴老曹”為維度研究文學轉型后也感嘆,因為知識儲備、結構等不同,對從港澳臺角度如何研究“魯郭茅巴老曹在中國”等當代文學,“一片茫然”。{15}因為此前的研究背景與準備,黃萬華在建構三地乃至世界華文文學流動性敘述的理論框架這點上別具優勢。在研究日占區文學時,黃萬華注意到不同的日占區形成不同的文學形態。這些文學形態因為政治壓迫而流亡,在流亡中顯示其價值。因此,他自覺地倡導對從日占區文學到戰后的香港、臺灣,乃至海外漢語文學進行流動性敘述,以呈現不同時空文學的真正價值及其之間的內在聯系。{16}黃萬華深刻地認識到,整個世界華文文學對中國現當代文學學科的重要貢獻之一,就在于其強調的多重的、流動的文學史觀,有助于呈現民族文學的多源多流、兼容并存,跨越單地區的文學史,深入思考中國現當代文學轉型諸多問題。{17}這種基于各地漢語文學之間密切關系的流動性敘述,強調在不同社會政治語境下的流變與內在聯系,而不僅僅局限于一體化的大陸當代文學的視野中通過作家群體的更迭、知識分子精神思想改造等內部變化來分析戰后文學轉型,更能使中華民族文學在包容豐富差異性文學時所顯示出的歷史整體性特征得以呈現,也使得此前被新民主主義革命話語建構為前后“超越”“斷裂”式關系的中國“現代—當代”文學范式在空間的流動與延續中得以貫通,真正“跨越1949”。

二、在豐富性的差異性中

呈現戰后文學轉型

文學轉型是否得到真正深入的研究,一個重要表現是對轉型過程復雜性、可能性細致、動態的鈞沉與呈現,而非簡單、武斷的概括式處理。早在本世紀初,“大家已經注意到40年代文學的豐富性和多種可能性”。如趙園強調對“積漸”的考察,要“呈現所能發現的全部復雜性”。洪子誠多次提到,在研究1940—1970年代文學在處理文學與政治的關系時,要注意警惕容易構建起二元對立的圖景。“一體化”不是意味著某一時期的單一性,“事實上仍存在復雜的,多種文化成分、力量互相滲透、摩擦、調整、轉換、沖突的情況”。程光煒則指出,50年代的文學,主流革命文學外有各種支流在延續、各種力量在生成。即使是在社會主義文學的內部,也有多重聲音生成的可能性。{18}在評價“轉折”研究的代表作《文化的轉軌》(程光煒著)與《轉折的時代》(賀桂梅著)時,洪子誠指出,它們的價值之一正在于,通過有效的研究揭示出對于“轉折”等文學史問題,不可能只經由“整體描述”的方法來解決,這不能取代對具體過程、事實的深入考察和對歷史的全部復雜性的發現。{19}“說出過程的復雜性”,正是文學轉折研究是否有效的重要標準。{20}一直身處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前沿的黃萬華,深知差異性、豐富性對文學史研究的重要性。他很早就認識到,對文學“異質”空間性的拓展及其展開的文學史敘事,可以呈現豐富的被遮蔽的歷史,深化文學史觀;文學史“非有機整體性”的“異質混合性”,更能揭示現代文學轉型的本相。{21}倡導以流動性敘述來觀照戰后文學轉型,并不只是將“流動”“流散”簡化為一種由源到流的影響、轉化或延續的關系。在《跨越1949》一書對“流動”的史實、邏輯與影響等具體內容進行剖析時,作者一再強調其復雜性、豐富性、多元性等特質——正是這些特質,構成了戰后三地文學轉型復雜的實質性內容。

就大陸文學轉型而言,學術界對1940年代的文學轉折,大多無法擺脫1990年代以來當代文學“一體化”話語的強大影響。與此類似,黃萬華亦將大陸文學這一過程概括為“從多種流脈到一統格局”。但值得注意的是,《跨越1949》一書重點對“多種流脈”進行了回到現場的分析。其中,重點對1947年前后平津地區戰后重返的京派作家借鑒、化用瑞恰慈新批評文學理論資源進行文學“重建”的努力,尤其是袁可嘉等倡導的“新詩現代化”運動,做出深入分析。作者認為,他們堅持文學的獨立價值與獨立傳統,對抗左翼文學一體化,其“根本性價值就是由‘人民的文學回歸‘人的文學,在文學自身傳統的綿延中重建戰后中國文學”(第105頁)。這一個案,充分印證了戰后中國文學轉型路徑的多樣性;即使在文學空間日益窄化的“當代”,“也存在著拓展文學發展路徑的努力”(第90頁)。而“重建”努力強調“人的文學”與“人民的文學”的相異相通,對于當代文學史中以在大陸占主流的“人民的文學”為標準將1949前后的文學劃分為兩種不同性質、等級的文學形態的文學史建構,無異于一種巨大的矯正與解構。受“一體化”話語的影響,此前的“當代”文學史,多注意到戰后中國文學多元化生存的限度與結局。而黃萬華在肯定時代大趨勢的前提下,特意發掘曹禺、趙樹理、丁玲、蕭乾等視創作為第一生命,焦慮于“寫得少”“寫得差”的自我反省,以及老舍《茶館》、孫犁等在個人化色彩的堅持中跨越“1949”的創作成就。“跨越‘1949的創作意義就在于創作所受到的環境力量是異常復雜而強大的”(第110頁)。這些作家的創作信念、精神與實踐對于1949的跨越,使讀者在巨大的“斷裂”之外認識到多種延續性努力的存在與可能,推進了對“中國現代—當代文學”轉型的認識。

對于戰后臺灣文學,作者著意強調,在國民黨退守臺灣后的高壓縫隙中形成的文學思潮與格局,是文學轉型的重要內容。作者梳理了戰后臺灣省籍作家在光復后與1946年報刊日文版全面廢除、1947年“二二八”事件之間短暫空隙中現實主義文學的突圍。作者尤其費較大篇幅梳理臺灣光復后大陸南渡赴臺作家以魯迅為典型、以五四新文化中的現實主義文學為旗幟重振臺灣文學新秩序的努力,與臺灣行政長官公署所主導的三民主義文藝思潮以及臺灣省籍文化精英之間的不同主張;通過大量的作品分析,呈現“二二八”文學作為臺灣文化重要轉折的意義,在于以其強烈的左翼文學傾向延續了日據時期臺灣文學的現實主義傳統,響應了中國大陸文學,同時表明了臺灣文學本土性建設的初次展開。在對文學發展脈絡梳理之后,作者對處于政治高壓縫隙中的多種文學思潮進行分析后指出:在國民黨文藝政策主導下的文藝體制中,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個體創作自由,三民主義文藝中也多有強調提高文藝創作的藝術價值和表現技巧、關注文學的趣味性,在堅持政治意識形態性的同時也容忍一定的文學探索性、創新性甚至是叛逆性,會在文藝刊物、創作等方面滲透進多層面的文學因素。而以胡適、梁實秋、林語堂為代表,以《自由中國》《文星》《文學雜志》為陣地,“人的文學”“自由的文學”在臺灣有著一定的生存空間,甚至與左翼融合。臺灣現代主義文學,則在小說、詩歌、散文、戲劇等多個領域發生。與之相應,在對朱西寧、王鼎鈞、姜貴等臺灣省籍作家的戰后創作進行個案分析時,作者重點發覆其堅持文學立場、題材的邊緣性、民間傳奇性等,以實現在威權政治下的突圍這一特點。總之,戰后臺灣面臨政治高壓,但縫隙之中仍發生多種文學思潮,臺灣本土、國民黨官方、五四新文化傳統、日據文學傳統等不同文學傳統、多種文學力量,在糾合、匯合中推動臺灣文學轉型。

香港,作者則突出強調其左右翼意識形態的對峙中,仍充滿了文化的張力。香港左右雙方政治立場尖銳對立,但都蘊含著濃厚的中國情懷,只不過左翼著眼當前,右翼著眼于傳統,但“同樣‘根在中華”(第230頁),雙方有著共存空間。政治對立的雙方一旦進入文學、文學層面,就會有較大回旋空間,在文藝觀點上很少正面交鋒。左翼強調寫實、底層,推出武俠小說;右翼強調中國本位,倡導純文學、現代文學,但都促進了香港文學主體性建設,這包括擺脫國共意識形態和英殖民統治文化影響,也包含對香港工商消費社會的調適。這些為香港城市文化傳統的形成奠定了堅實基礎。戰后的香港文學,因相對寬松的文化環境,接續了三四十年代上海的現代主義文化傳統乃至于中華文化傳統。在左右翼二元對峙而又接納二元的歷史張力空間中,香港文學為應對政治意識形態壓力而發生“自我改造”,又在相對自由的遷徙環境中做出文學層面的自我調整,培育出地域性和跨地域性兼有的特色,避免了戰后冷戰意識形態的宰制,形成了香港文學的本土傳統,在家園意識與都市體驗中開拓出港式文學。由此可見,香港“提供的文學在展開自身傳統中發生變化的實踐和經驗揭示了1949前后中國文學的歷史一體性,表明文學轉型正是在傳統的保存和轉化中完成的;1949年后中國現代文學的傳統并非斷裂,而只是某種‘離散”(第256頁)。從上述可以看出,在1950—1980年代人民文學語境中呈現為緊張關系的“傳統與現代”“雅與俗”,在臺港兩地卻得到充分的展開,使得其經典化建構較大陸同期以“革命紅色經典”為主的單一化狀態明顯更具多元性、豐富性。

在下編從體裁的轉變這一角度管窺戰后轉型的歷史脈絡時,作者也多注意到并重點發掘其中的多元性、異質性等。如在詩歌領域,作者在對大量的詩人作品和群體進行分析后認為,在大陸,戰后的平津地區,包括“九葉詩人”、吳興華、南星等在內的新生代詩人,開啟的“新詩現代化”運動無論是理論還是創作都達到非常的高度;陳敬容、李瑛等,體現了革命與詩人身份統一;吳興華、唐祈等在戰后根植于傳統土壤進行現代詩探索等等。這些都表明,在戰后,在統一的共和國文學誕生之前,詩歌有著一個為我們此前所忽視的多元差異的時期。而在1950年代的集體性戰歌、頌歌主流外,郭小川、何其芳等仍可貴地存留著個人化情感表達,中國新詩仍多有另類、異端的存在。純詩、現代主義詩歌等,則轉移到臺港。在臺灣,在政治性詩歌之外,以藍星、現代等四大詩社為代表的民間詩社,在“中國傳統”與“善性西化”的文學空間中進行個性探索,突破了意識形態宰制,整合了中華傳統、五四傳統與日據時期文學傳統,推進了臺灣詩歌的發展,豐富了戰后中國文學的價值和意義。再如小說,仍以臺灣為例,作者通過大量的文本闡釋說明,在“反共抗俄”的主流之外,從“邊緣”突圍而出的現代主義、女性敘事、鄉土文學、通俗文學等多種敘事,構成了戰后臺灣小說充滿生機的形態。再如散文,黃萬華對戰后香港散文主體性建構過程的深入分析非常精彩。當下代表性的當代文學史著作,多注意到1947年后大批左翼文人赴港對香港思想、文學的影響。黃萬華認為,還應注意到1950年代后因內地政局變化而涌入香港的非左翼作家的影響,他們在較為多元化的環境中延續了中國現代文學。南來作家不僅建立了中國現代文學與當代文學之間的對話關系,更重要的是給香港帶來了不同文化的沖擊與融合、傳承與轉化,使得“在延續香港文學原先的發展走向中,既有可能豐富香港文化的移民性、市井性,也有可能啟動香港文化的原生性、區域性”。這就導致“在”香港的文化逐步轉化為“屬”香港的文化。“混雜產生著流動、開放、靈活,不斷走出‘本土又返回‘本土,而香港文學正是在這一過程中獲得了主體性”(第583-584頁)。這一特點,在具有雜交性、越界性的散文中得到明顯的反映。以曹聚仁、葉靈鳳為代表的學者散文、游記,以十三妹為代表的報章體散文,都是“在”香港的文化與“屬”香港的文化發生相容、轉化的產物。

總之,不管是從地域還是從體裁入手來觀照戰后轉型的三地文學,圍繞“流動性敘述”這一文學史思路,黃萬華通過大量的微觀史實分析,不斷強調“流動”帶來的溝通、延續、拓展、轉化、突破、互動、張力等特點。這體現出其文學史研究背后一種深刻的歷史觀:“歷史的總體化趨勢包含著差異,甚至是由種種對抗的力量形成的差異。……種種差異、相對自律性、不連續性、不平衡性,甚至異質、斷裂,恰恰使總體化成為一種不斷被超越的開放性過程,使其不斷深化、拓展……面對差異豐富的中國現當代文學,我們既要找到各個時期‘主導性的種種形式,又要敏銳關注‘自由的潛在可能,在兩者的‘協合中呈現‘新‘舊之間疊合、附生、共存等豐富狀態。”(第3-4頁)在“一體化”“轉型”等話語盛行對歷史隱幽細微多有遮蔽的當下,這種對文學轉型差異性、豐富性的強調,有著去蔽復初的意義。

三、嘗試從文學媒介與文圖關系的

新途徑分析戰后文學轉型

在對戰后文學轉型展開多角度、多層面的研究時,除了采取作家作品分析、文學思潮流變等傳統的“內部研究”角度,以及作家流動等“外部研究”角度外,《跨越1949》還嘗試不少新途徑與新方法。其中,最為突出的是通過對文學媒介生態、文圖關系來分析戰后文學轉型。

近代以來,隨著出版業的興起,文學媒介成為文學發展的重要制度性力量。中國現代文學正是由于大眾媒介的直接介入,而得以構筑成一種新的文學生產,其現代性的展開與現代媒介生態的發生發展密切相連。(第277頁)可以說,近代以來的文學報刊是中國社會和文化變革的參與者和記錄者,它向外連接著權力話語、政治制度以及大眾的審美趣味和期待視野等,向內承載著刊物同人的立場、文學風格、作家的創作意圖等。黃萬華借用“媒介生態”一詞精練地概括“媒介生存發展外在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技術和受眾等因素”,以及“媒介自身的因素(例如媒介創辦者、運行者的構成、觀念,媒介傳播的內容等)和媒介之間的環境因素(包括同一類媒介不同媒體間的競爭或合作關系,不同類的媒介,如紙質媒介與非紙質媒介之間的影響關系等)”。(第275頁)宏觀、微觀的文學媒介生態,綜合影響著中國現當代文學的發展與轉型。黃萬華認為,文學媒介生態的演變,往往是文學轉型的極限,意味著一種新文學重塑的開始。具體到戰后文學媒介環境的演變,突出表現在文學生產的核心環節即文學媒介生態的中心要素——文學出版制度發生了根本性變化。(第276頁)在對中國大陸、臺灣、香港三地的文學思潮轉型進行梳理后,作者專門用“媒介和戰后中國文學轉型”一章,來探討1949年前后三地文學媒介的發展與思潮之間的關系。對大陸的文學媒介生態,黃萬華精準地選取戰后的上海和北京兩個文化中心作為樣本,將其放置在20世紀大陸出版業發展變化的整體環境中,分析戰后大陸文學生產、媒介力量的變化,透視其背后所蘊涵的文學政策與制度以及更深層的國家意識的變化。他認為,抗戰勝利,上海恢復了1930年代作為中國書刊出版中心的地位。《幸福》《文藝春秋》等戰后上海代表性文學期刊,由于市場經濟的環境,在政治動蕩的不同年代仍得以生存發展。及至1940年代后期,文學媒介呈現組織化傾向,在強大的國家意識形態背景下逐步建立、鞏固的社會主義計劃經濟將文學刊物納入充分體現國家意志的一統性格局,上海的媒介中心地位遂由北京取代。而臺灣,“1950年代,文學期刊、副刊最真切、豐富地呈現出臺灣文學生產場與權力場之間的關系、文學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的結構關系及其性情系統”(第293頁)。作者通過對1950年代諸多臺灣文學雜志、副刊的梳理后認為,在國民黨政治高壓下,戰后臺灣媒介雖然無法避免政治性與文學性的復雜糾結,但總體上突破了官方政治的強大牽制。民營刊物在生存壓力面前依靠“編者、作者、讀者聚合而成的源頭活水”,占據了讀者市場;報刊憑借副刊在“報禁”時代有效地稀釋了政治和市場的侵襲,不同刊物的創刊宣言很好地反映了轉型時期臺灣文學力量與文學生態。總之,“此時期文學雜志的民營狀況,副刊非一統的存在狀態,都悄然改變了權力場和文學生產場之間的單一支配關系,使控制文學場域的合法邏輯出現了裂隙,并使得作者、編者、讀者的性情最大程度地影響文學生產。此種歷史境遇中的文學傳播,使政治高壓下的1950年代仍能涌動起多種文學思潮,也使臺灣文學的鄉土性、本土性得以延續、流布。1950年代的臺灣文學不應在意識形態層面上被看作文學的斷裂,也不應在鄉土性、本土性傾向中再度被漂流。相反,它作為戰后臺灣文學中興的前奏,所包含的豐富歷史應得到深深的關注、細細的研究”(第309-310頁)。香港的開放性、包容性使得左翼、右翼文學思潮容納其間,代表各種傾向的文學刊物都活躍于此。由于港島社會文化語境趨向商業化、市民化,文學刊物往往更加注重讀者口味,而能“過濾掉”政治色彩。青年文學刊物與讀者的互動和對文學青年的培育,加之香港文化語境中獨特的“家園意識”的生成,使香港文學在戰后本土化轉型中自由融合眾多文學資源,最終塑造出獨特的文化品格。除了用專章對三地文學媒介生態進行分析,作者在具體微觀的論述時,也敏銳注意到文學媒介這一線索與途徑。如在論述戰后香港接納、延續中國現代文學傳統這一“流動性”時,作者注意到“《文潮》(上海)——《文藝新潮》(香港)”這一戰后香港文學轉型的重要文學史線索,通過對兩個重要刊物創辦者、欄目思想傾向等分析后認為,處于上海淪陷時期左翼文學陣營中的《文潮》的文學取向是“綜合”:“左翼”和“現代”的交匯、文學的本位立場和社會使命感的互補,對大眾文學的自覺駕馭和文學消費社會的有效應對。而其后身《文藝新潮》轉而選擇現代主義,既是繼續對“抹殺、壓抑和消滅異己的文學藝術和思想”而導致的“社會的功利和膚淺”的反抗,也是戰后初期中國大陸“新詩現代化”“重建中國文學”努力的延續。其對文學與政治、社會關系的把握更為深化,在這種深化中其現代主義的取向也更加開闊。從《文潮》到《文藝新潮》的延續,開啟了中國現代文學史的一種流動性敘述:從上海到香港,中國現代文學的傳統正是在這種流散中得以保存、發展,而文學史敘述本身也需要在流動中才得以展示其內在的豐富性。(第256-274頁)

文圖關系是《跨越1949》探索的文學史敘述的另一種新途徑。著作沒有過多地展開,而只用一節篇幅來論述。但因其對港臺都市圖像文化的敏銳感受,其對于臺港地區文學的戰后轉型,提供了一種符合歷史邏輯與實踐邏輯相統一的思考。黃萬華認為,“對于現當代文學而言,文學與圖像關系更多受制于包括外來影響、媒介變革、讀者接受(文學消費)等因素在內的文學潮流,甚至關聯著文學的轉型”;考察戰后轉型時期文學與圖像間緊密的關系,有助于文學史的祛蔽,增加文學史研究新的發現、闡釋空間。尤其是臺港地區,黃萬華通過長期的研究深刻地認識到,其現當代文學圖像既有中華文化傳統(包括五四新文化傳統)的多層面影響,又長期受到殖民地宗主國文化和世界性文化思潮等外來影響,較長時間生成于移民和城市文化的演變中,其表現出來的文圖關系與大陸不同,“更緊密地聯系著其自身的文學思潮、媒介傳播形態等,并與海外各種藝術思潮發生密切呼應”。關于戰后臺港地區文圖關系演變,作者特別指出兩點:一是現當代文學與圖像關系的變化密切聯系著文學思潮的發生、發展,文學的變革往往與繪畫、影視、戲劇、音樂等藝術處于同一文藝思潮中,互相激蕩,發展出同一變革潮流中的不同面向。重要的文學轉型往往是在文圖關系的變革中得以完成、深化的,因此,文圖關系成為更開闊考察文學變革的重要內容。二是現當代文學與圖像關系的變化密切聯系著包括印刷、影視、多媒體等現代社會媒介的多元化。(第75頁)對文圖與文學思潮的密切關系,作者重點從文圖關系的視角考察了臺港文學中“最具有文學突圍的意義和價值”(第76頁)的現代主義文學思潮的興起。作者認為,因為臺灣的現代主義美學先從美術界濫觴而后波及文學,使得臺灣現代主義與中國古典文學詩畫理論和西方藝術理論關系密切。白先勇的“圖像寫作”、余光中的美學主張,以及現代詩社、創世紀詩社與五月畫會、東方畫會的密切關系等等,使得臺灣現代主義思潮在“在地化”過程中,借助“縱的繼承”與“橫的移植”,東西方展開對話,傳統與現代得以交匯,“將中西藝術資源在詩畫層面交融,建構成中國現代語圖理論”(第81頁)。而香港,戰后離散至香港的作家,接續三四十年代上海現代主義文學傳統,借助現代都市中便捷的文圖媒介展開現代主義文學思潮。作者重點考察了馬朗創辦的《文藝新潮》如何以詩畫互文的形式展開對現代主義的倡導,包括雜志封面常常突破傳統與常規,刊載、介紹畢加索、馬蒂斯等現代主義畫家;內部插圖常采用構圖、色調呈現出現代主義氣質的畫作,等等。總之,《文藝新潮》試圖借助視覺藝術,“以現代主義的開放性、自由度打破當時冷戰意識形態背景下‘政治掛帥的封閉性”{22}。劉以鬯、崑南、葉維廉等人都注重視覺藝術的表現意義,在自己的現代主義創作中有意識地融入繪畫理論,通過詩畫互文,增強現代主義文學的表現力,有力地推動了香港現代主義在地化進程。關于現代社會媒介的多元化,黃萬華重點考察了戰后臺港跨媒介中的文學圖像,包括臺灣的圖像詩創作潮流,以及文學的連環畫、影視改編,尤其是后者通過語象與圖像的融合,有效地深化現實主義文學。這是臺港現代城市大眾文化環境中借助都市視覺媒介推動文學轉型的新現象。在對臺港的文圖關系變化進行深入考察后,黃萬華總結、比較:“中國大陸現當代文學圖像較多地受制于近代以來民族、國家、階級、政黨等觀念的變化,政治紛爭、政黨沖突、戰爭等也往往較多表現于文學圖像……相比較之下,臺灣、香港的文學圖像更多地具有文學民間的傾向。文學自身發展而生發的潮流,超越政治、黨派而運作的社會媒介,成為影響臺灣、香港文學圖像的重要因素;而文圖包含的創作者的觀照視野和情懷,更多呈現出臺灣、香港文學與個人、社會、世界多元的對話。”這種文圖關系,表明臺港文學在接納大陸文學傳統時,也正在以自身的資源建構傳統。這正是戰后文學轉型的重要內容。(第89頁)

重視媒介等文化要素對文學的影響,在現當代文學研究界已蔚為潮流。從早年錢理群等注意文本的生產、傳播與接受研究,倡導注重出版文化等三大要素的“大文學史觀”{23},到當下盛行的文學制度研究,都體現了這一點。值得注意的是,近年在華文文學研究界,學者有鑒于“世界華文文學”“漢語新文學”“華語語系文學”等命名的爭論與困惑,注意到華文文學的跨語境性特點,提出“選擇以媒介為入口來梳理華文文學跨語境傳播的現象和問題,是較有成效的方法論層面的突破”{24}。黃萬華精準地抓住文學媒介這個文學發展和轉型的參與者和見證者,以轉型時期三地文學傳播環節的文學媒介為視角,由表及里地發掘文學媒介及其生存環境變化背后所蘊含的文學外部因素,窺視影響三地文學轉型的權力話語、文學制度和社會文化心理等,盡可能地“復原”1949年前后復雜的時代場域。同時,他又借助文學媒介向內挖掘,剖析文學發展的內在訴求和作家創作風格的轉變對文學轉型的影響。借助文學媒介,黃萬華巧妙地將文學內部研究與外部研究對接起來,落實其“跨界與整合”的研究思路,也為三地的文學轉型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同樣,對文圖關系的研究,豐富了考察現代文學變革的領域,成為文學史敘述的一種新途徑、新方式。文學媒介與圖像,都是廣義的文學建制的部分。可以看出,黃萬華不僅探討文學建制的政治經濟、作家身份、讀者需求等因素,還關注其作家文學理念等“內化性”的力量。在嘗試文學媒介、文圖關系等新途徑剖析戰后文學轉型時,作者不斷強調對“單一支配關系”“斷裂”等化約性、本質主義歷史思維方式的警醒,而倡導關聯、開闊、對話、豐富的方式來看待戰后文學轉型,可謂新途徑而又能持中正,這無疑能更為充分地呈現文學轉型實質性內容的復雜性與內在邏輯。

歷經自“20世紀中國文學史”“新文學整體觀”等文學史觀的影響,今天的中國現當代文學史敘述對于要“跨越1949”基本達成共識。但如何回到歷史現場建立合理的敘述框架以“跨越1949”,則仍需要巨大的努力。這既取決于文學史觀的深刻認知,也取決于研究方法的篤實踐行。黃萬華《跨越1949》在宏觀上以中華民族文學的流動性敘述為框架,在微觀上注重呈現轉型中豐富的差異性、異質性,同時引入文學媒介、文圖等新的途徑來分析,做到宏微結合、理論與材料結合、歷史邏輯與現場結合,使得以跨越1949年的文學轉型真正得到溯源尋流、燭隱顯幽的研究。置于更大的視野中來看,這一研究避免了以往文學史以“單一中心論”和“以線性時間線索篩選作家作品、文學事件的文學史敘述”{25},使得20世紀中國文學真正意義上打通了時間和空間的“裂痕”,有助于推動大陸、臺灣、香港三地反省各自文學發展過程和文學史研究理路,使得被政治遮蔽的文學史更加清晰與真實,推動三地文學在歷史的接續與平等的對話中增進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

①{25} 黃萬華:《越界與整合:從20世紀中國文學史到20世紀漢語文學史——兼論百年海外華文文學的意義和價值》,《江漢論壇》2013年第4期。

② 黃一:《黃萬華.越界與整合——黃萬華教授訪談錄》,《世界華文文學論壇》2019年第1期。

③ 裴宜理、李里峰等:《再思1949年分水嶺——政治學與歷史學的對話》,《學海》2015年第1期。

④⑤ 洪子誠:《中國當代文學史(修訂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5頁;第26頁。

⑥{13}{18} 趙園、錢理群、洪子誠等:《20世紀40至70年代文學研究:問題與方法》,《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04年第2期。

⑦ 錢理群:《精神的煉獄——中國現代文學從“五四”到抗戰的歷程》,廣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133-154頁。

⑧ 路楊:《玄黃時代的“大文學史”視野——錢理群20世紀40年代文學研究的方法與啟示》,《漢語言文學研究》2019年第10期。

⑨ 賀桂梅:《轉折的時代——40-50年代作家研究》,山東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24頁。

⑩ 黃萬華:《分割中的流動:中國現當代文學的歷史總體性——二十世紀四五十年代之交漢語文學的再審視》,《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3期。

{11} 黃萬華:《跨越1949:戰后中國大陸、臺灣、香港文學轉型研究》,百花洲文藝出版2019年版,第1頁。以下文中括號內注為本書頁碼,不一一另注。

{12} 楊聯芬:《2004年現代文學研究綜述》,《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06年第1期。

{14} 洪子誠:《問題與方法——中國當代文學史研究講稿》,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第127頁。

{15} 程光煒:《文化的轉軌:“魯郭茅巴老曹”在中國:1949—1981》,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版,第336頁。

{16} 黃萬華:《流動的文學史視野中的日占區文學》,《現代中國文化與文學》2015年第2期。

{17} 黃萬華:《世界華文文學對于中國現當代文學學科建設的作用和價值——以戰后中國文學轉型為例》,《廣東社會科學》2011年第3期。

{19} 洪子誠:《發現和提出問題》,《南方文壇》2004年第4期。

{20} 王光明:《說出過程的復雜性》,《南方文壇》2004年第4期。

{21} “異質”空間性的拓展:中國現當代文學史研究的一項重要進程》,《現代中國文學論叢》第二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年版,第154-160頁。

{22} 黃一,黃萬華:《文圖:文學史敘述的新途徑——以戰后至1970年代的臺灣、香港文學為例》,《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7年第10期。

{23} 錢理群:《關于20世紀40年代大文學史研究的斷想》,《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05年第1期。

{24} 顏敏:《華文文學的跨語境傳播研究:對象、問題與方法》,《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年第6期。

(責任編輯:黃潔玲)

An Important Gain in the Study of Post-War Literary

Transformation: A Commentary on Across 1949:

A Study of Post-War Literary Transformation

in the Mainland China, Taiwan and Hong Kong

Zhang Guogong and Gao Tianyi

Abstract: Across 1949: A Study of Post-War Literary Transformation in the Mainland China, Taiwan and Hong Kong, a new book by Huang Wanhua, macroscopically, takes up the fluidity of narrative of Chinese national literature as its frame and, microscopically, pays much attention to the rich differences and possibilities in the transformation while conducting its analysis by adopting a number of new approaches, such as literary media and graphics, achieving a multileveled macroscopic and microscopic combination of theory and material, historic logic and literary scenes and making an in-depth revelation of influential factors, rich contents, substance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post-war literature across 1949. As a result,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post-war literatures in three places, such as mainland China, Taiwan and Hong Kong, is traced back to its origin and revealed with insight in this study, which is of significance in pushing for the study of literary histories and promoting cultural recognition.

Keywords: Across 1949: A Study of Post-War Literary Transformation in the Mainland China, Taiwan and Hong Kong, fluid narrative, rich differences, new approaches

猜你喜歡
轉型研究
FMS與YBT相關性的實證研究
“反季”的冬棗——轉季的背后是轉型
當代陜西(2021年17期)2021-11-06 03:21:30
2020年國內翻譯研究述評
遼代千人邑研究述論
視錯覺在平面設計中的應用與研究
科技傳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6:54
EMA伺服控制系統研究
安凱轉型生意經
汽車觀察(2018年10期)2018-11-06 07:05:30
聚焦轉型發展 實現“四個轉變”
人大建設(2018年5期)2018-08-16 07:09:06
轉型
童話世界(2018年13期)2018-05-10 10:29:31
新版C-NCAP側面碰撞假人損傷研究
主站蜘蛛池模板: 2021国产精品自产拍在线观看 | 国产JIZzJIzz视频全部免费| 18禁黄无遮挡网站| 97在线公开视频| 2021精品国产自在现线看| 欧美成人国产| 欧美成人精品一级在线观看| 日韩一区二区在线电影| 成人欧美日韩| 少妇露出福利视频| 在线a视频免费观看| 国产综合色在线视频播放线视 | 亚洲天堂首页| 波多野结衣AV无码久久一区| 色婷婷在线影院| 天堂成人在线| 日本不卡免费高清视频| 黑人巨大精品欧美一区二区区| 日本不卡免费高清视频| 久久婷婷六月| 成人午夜福利视频| 在线国产毛片手机小视频| 日韩精品成人在线| 国产在线拍偷自揄观看视频网站| 一级毛片免费高清视频| 噜噜噜久久| 中日韩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免费视频| 欧美劲爆第一页| 国产高清在线观看91精品| 狠狠色丁香婷婷综合| 国产女人水多毛片18|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性色| 国产欧美在线视频免费| AV不卡在线永久免费观看| 亚洲精品国产精品乱码不卞 | 99久久精彩视频| 久久不卡精品| 亚洲欧州色色免费AV| 国产欧美日韩资源在线观看| 成年人免费国产视频| 国产丰满成熟女性性满足视频 | 国产成人精品视频一区二区电影| 免费一级全黄少妇性色生活片| 欧美啪啪精品| 小说区 亚洲 自拍 另类| 久久精品国产999大香线焦| 九九热精品在线视频| 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A∨毛片| 国产无码在线调教| 精品1区2区3区| 国产精品任我爽爆在线播放6080 | 国产不卡在线看| 精品福利网| 国产99视频精品免费视频7| 手机精品福利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第一区在线观看| 99精品久久精品| 一级毛片视频免费| 亚洲国产欧美自拍| 丁香六月综合网| 国产激爽大片在线播放| 国产老女人精品免费视频| 欧洲成人免费视频| 四虎亚洲精品| 亚洲精品爱草草视频在线| 国产精品一区不卡| 欧美在线国产| 国产精品妖精视频| 国产精品大白天新婚身材| 91亚洲免费| 97视频在线观看免费视频| 午夜不卡视频| 国产一区二区网站| 91视频青青草| 亚洲第一成网站| 草草影院国产第一页| 亚洲成人福利网站| 天天综合亚洲| 国产v精品成人免费视频71pao| 欧美性精品不卡在线观看| 四虎国产永久在线观看| 欧洲高清无码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