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于花
——專訪中南大學湘雅醫院外科教研室主任、運動醫學科主任胡懿郃


▲胡懿郃教授在門診看診
“好的骨科醫生不僅僅是手術做得漂亮,關鍵在于手術后出現問題和并發癥后,你如何解決,能否讓病人充分信任你,配合你的治療,最終達到最滿意的效果。”胡懿郃在從事骨科臨床和關節攻關的近四十年里,就是這樣一步一個腳印走過來的。隨著醫術的不斷提高和科研成果的不斷取得,如今已是中南大學“湘雅名醫”,并進入國家“專家庫”的他,仍把自己當成一名普通的醫生,多看門診、多做手術、多救治病人、多積累臨床經驗,是他始終不渝的行醫信念和目標。
38年前,因為自身一個花費四元五角錢的小手術,胡懿郃第一次感受到了醫生這個職業的崇高和偉大。高考后,他毅然選擇醫學專業。從一心學醫的嚴謹刻苦,到異國他鄉的獨立奮斗,再到行醫路途的扶危救困,正是這樣的堅持不懈,胡懿郃把骨科領悟得非常透徹,成為世界一流的骨科專家。
有一個岳陽女孩左腿比右腿短了近23厘米,一直跳著生活,希望自己能像正常人一樣結婚生子,腳踏實地地生活。面對女孩十分罕見的病情,胡懿郃根據已有經驗,制定分步多次手術方案,為她進行肢體延長和全股骨及髖膝關節置換手術。如今她已經能像正常人一樣行走,偶爾還能慢跑,甚至騎自行車。
關節外科病人大都是老年人,往往有全身性疾病,出現并發癥的情況多。面對這樣的病人,怎么辦?以胡懿郃的經驗,一是向難題挑戰,以扎實的功底攻堅克難,敢于進行“翻修”。“翻修”這個詞很有意思,表明:無論患者是別的醫生治過,還是以前自己治過,療效不好時就要敢于并善于重新進行手術,以達到滿意的效果。“沒有一流的建筑技術,舊房子是翻修不好的。”二是要以心換心,多跟患者溝通交流,多訪細問,多查細看,充分了解患者的病情,充分取得患者的信任和配合。
邵陽一位年過半百的女教師因先天性髖關節發育不良,導致雙側髖關節脫位,可她不想開刀做手術。經當地醫生打膏藥后,效果一直不好,三個月內反復脫位,患者痛苦不堪,最后慕名請胡教授去會診。胡懿郃連夜趕到邵陽鄉下,跟患者反復溝通交流,了解病況,取得患者信任后,打開石膏做了髖關節置換手術,最后手術效果很好,再沒出現脫位的情況。
胡懿郃經手的病例很多,省內外許多患者不管在哪兒治療過,無論是手術后出現異常情況,還是痊愈后復查,都慕名前來,最終都能滿意而歸。他這樣總結:“名醫來自扎實的醫學功底,來自艱苦的臨床實踐,來自跟患者心與心的溝通與交流,來自醫術與醫德的完美統一,來自對專業不斷的進取與創新精神!”
“醫之為道大矣,醫之為任重矣。”從走上工作崗位的那一刻起,胡懿郃就立志要把自己畢生精力奉獻給醫生這一崇高的職業。胡懿郃及其團隊年均手術量超1000臺,質與量都達到了省內一流,排名全國前十。他還在國內外首創了多項醫療技術,手術安全性明顯提升,患者創傷小、康復快。
2019年4月,全球第一例3D打印個性化定制仿生骨小梁多孔鉭金屬支架植入手術在中南大學湘雅醫院順利開展。此前,鉭金屬在醫療臨床應用上的加工技術被國外壟斷。胡懿郃及其團隊為患者譚先生做了全球第一根3D打印個性化定制鉭金屬“房梁”。
借助膝關節置換手術輔助系統,胡懿郃及其團隊完成兩例全膝關節置換手術,這是中國南部首次成功完成的國產機器人輔助全膝關節置換手術,也是我國骨科硬組織機器人的一次重要臨床應用。
周先生8歲那年身患小兒麻痹癥,因家里經濟條件差,耽誤了治療,此后便落下了“長短腿”的病根,跛行60年之久。在中南大學湘雅醫院手術室內,胡懿郃及其團隊完成了全省首例MR技術與3D打印技術結合下的人工關節置換術。自此,患者擺脫了跛行之苦。
挑戰關節翻修難點,胡懿郃及其團隊自主設計3D ACT HDRTM髖臼重建系統為72歲右髖術后11年的患者行髖關節翻修手術,顛覆了以往所有的診療技術和方法,不僅讓復雜的髖關節翻修重建術變得簡單快捷,手術更加安全可靠,而且大大降低了骨科醫生的學習曲線和植入材料的費用,基層醫生也可以簡便輕松地完成復雜的髖關節翻修術。
數字技術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醫療領域也不例外。“我們要治好病人,要為患者服務,同時還要不斷地研究一些新的技術和方法。我們要把這些理念貫徹到醫療工作當中。”近年來,胡懿郃一直致力于骨軟骨材料、3D打印、內植物、數字化骨科等方面的研究,深度融合醫療服務,助推智慧醫療創新,取得了一系列原創性成果,參與科技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課題1項。通過湖南省工程實驗室等平臺,胡懿郃及其團隊在骨科醫工結合方面走在了全國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