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璞
不知誰說的:文人七件寶,琴棋書畫詩酒花;百姓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這話說得有失偏頗,文人也要吃飯、穿衣服,離開柴米油鹽醬醋茶,何來琴棋書畫詩酒花?茶就是這七件大事之一。古往今來,上至帝王將相、文人墨客、諸子百家、佛道僧尼,下至平民百姓,無不以茶為好。
中國是茶葉的故鄉,茶葉作為原產于我國的飲料已有幾千年的歷史。歷代本草類醫書中,在提及茶葉時均說,它有止渴、清神、利尿、治咳、祛痰等功效。古人擅長以茶養生,認為茶有“以茶散郁氣,以茶驅睡氣,以茶養生氣,以茶除病氣”等十德。唐代盧仝的《七碗茶歌》曰:“一碗喉吻潤,二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彼麑Σ枳隽朔浅P蜗蟮拿枋觥?/p>
秋茶就是茶葉的一種,與春茶、夏茶不同。秋季,長江以南降水少,氣候干燥,在茶葉的長成、采摘和制作過程中,都能最大程度保持茶葉的香氣。在干熱的溫度下制成的茶葉內質保持較為完好,而且茶葉內含水分少,更顯香氣。古人說,“春茶苦,夏茶澀,要好喝,秋白露(指秋茶)”。咸寧市南端湘鄂交界處的口子鎮——羊樓洞鎮,是中國“茶葉之鄉”,是茶馬古道“歐亞萬里茶道源頭”,茶業歷史悠久,那里盛產各類青磚茶(秋茶),其不僅具有獨特的內質和口味,還有化膩健胃、御寒提神的飲用功效,是其他茶類所不及的,尤其適合高寒地帶及高脂飲食地區人群飲用,是內蒙古、新疆、甘肅、寧夏等省區人民的生活必需品,還出口俄羅斯、蒙古、中東、英國、美國等國家和地區,羊樓洞鎮在明清時期就以茶業“小漢口”名聞天下。
我的故鄉是湘鄂交界的湘北萬峰村,那里盛產楠竹和茶葉,距羊樓洞鎮二十余華里,是洋樓洞青磚茶的茶源地之一。那里山上的坡地栽種有很多的茶蔸樹,每年春季要采摘一次嫩茶,也叫春茶。夏未秋初要采摘一次老茶,也叫秋茶。
采摘秋茶的時候很辛苦,因為天氣炎熱,加之茶葉上還寄生有洋辣子(學名褐邊綠刺蛾),如果蜇到人,皮膚會出現瘙癢、紅腫等癥狀,還會火辣辣的痛,這時只能忍著,千萬不能用手去撓,否則遍及全身。為了生計,我的父輩采摘完山里、地里生產隊的茶葉,還要暗中去深山老林尋找那些野生的秋茶,偷偷賣一點錢補貼家用。
初秋天還未破曉,天空迷迷蒙蒙,掛著幾顆亮星,此時的空氣中還彌漫著濕氣,草葉上附著著薄薄的露水。母親和孩子們扒了幾口茶水泡的頭天晚上的剩飯,就戴著草帽,背著竹籃,拿著鐮刀,身著長衣、長褲,從屋后閃進了山林。根據約定,各自去幾個不同的山丘,分頭行動,太陽斜過天頂后,大概是下午兩三點鐘,大家再往回趕,遇到緊急情況大聲吆喝。野生秋茶的生長沒有規律,大人可以憑借經驗,小孩卻很難找。我也分到自己的山丘后,披荊斬棘,跌跌撞撞翻越幾座山頂,下到幾道山坡,卻顆粒無收。我慢慢總結經驗:林深茂密的地方是徒勞,只有去地方開闊、陽光充足的灌木叢邊。果然有了收獲,摘到的野秋茶越來越多。到了正午以后,我已是饑腸轆轆,肩上的擔子卻越來越沉,渾身的衣服已經濕透,臉上、手上、身上浸滿山間荊棘留下的血痕。雖然酷熱難熬,但衣服半點都不能解開,數不盡的竹蚊子“嗡嗡嗡”不停地叫著,輪番攻擊,蚊子無孔不入,咬得人渾身都是斑點??匆姂以跇滂鹃g的馬蜂窩,我趕緊躡手躡腳遠離,否則被毒馬蜂發現并追蹤,就會蜇傷甚至丟掉性命。
采摘回來的茶葉集中在家的堂屋里,做初步的加工處理。父親首先把茶葉放在一個很大的敞口鍋里用火炒(叫殺青),炒到葉子蔫到一定程度,再把茶葉從鍋里撈出來攤到地上,待涼到還有一定的溫度后,再把茶葉放在一個木制的茶床上用腳揉。木制的茶床中間有一條橫杠,像舞蹈練功房里的把桿。父親、伯伯、叔叔等人的手扒在橫杠上,茶床一邊站兩人,可容納四個人用腳把茶葉揉到葉子有點卷曲,再拿到外面晾曬。每做完一批秋茶,父輩們都是汗流夾背,衣衫盡濕。揉好的茶葉在天氣好的情況下也要曬兩天才可以挑去賣。
說到賣秋茶,我不由想起小時候父親給我講的一個故事。有一次,他與幾個鄉鄰一起去賣茶,有的用叉口布袋,有的用竹簍,他們挑著秋茶,半夜開始出發,迂回到洋樓洞鎮去賣。當時,天氣炎熱,挑著茶葉翻山越嶺,怕汗水把衣服弄濕了,到街上會顯得難看,幾個人就把衣服脫下來搭在扁擔上,反正天黑又沒其他人看得見。他們光著上身挑著茶葉趕夜路,走著走著,差不多天亮了,衣服也該穿上了,沒想到有一鄉鄰的衣服弄丟了。這光溜溜的沒衣服還怎么去賣茶葉啊!幾個人靈機一動,心生一計,就在路邊有住戶人家的屋檐下來個順手收衫,量體穿衣。然后,他們繼續趕路賣秋茶……前輩們也是苦中作樂,頗有一種綠林好漢放浪不羈的味道。起早貪黑,偷偷摸摸,折返五十余里,一擔秋茶換回一袋米或幾元錢,這是大人、小孩從摘茶到出售的全部報酬。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我國自然災害比較嚴重,我的家鄉卻沒有一人餓死。秋茶為挽救父輩及他們兒女的生命立下了汗馬功勞。
若干年后,通過讀書與歷練,我也擠進了鋼筋、水泥構筑的城市,懂得社會叢林法則,慢慢從一名普通教師干到校長職位,肩膀也變得寬厚而結實。云淡風輕的日子,偶爾三五同學聚會,免不了茶酒敘舊,大家推杯換盞,議論風發,談大俠之傳奇,觀古今之殊變,侃世道之艱辛。我總是躲在角落默默不語。蜷曲升騰的秋茶里,一個皮膚黝黑、干瘦羞澀的我又浮現在眼前,仿佛在告誡自己:不能改變自己的質地,要從懶散戾氣中醒來,更要活出自己的滾燙。
秋茶有濃淡,亦有冷暖??赡芡槐锊?,讓不同的人去品嘗,嘗到的滋味會不盡相同,有人嘗過頰齒回甘,有人品后苦澀難咽。相信一個真正懂得品茶的人,一定是閱盡千山、精行儉德之人,世上只有自己一路遍嘗甘苦之后,才會品出秋茶的真味。
(黃石藝術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