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毅
摘 要:文章旨在通過研究表現主義的時代背景以及藝術特征來分析情感是如何作為靈感來源在藝術創作中發揮獨一無二的作用和重要性,并研究二戰后德國新表現主義的出現及其特殊的時代背景給藝術家在情感上的沖擊,由此帶來的新的表現語言,以及抽象化表現主義的誕生及其對我國藝術家的影響。
關鍵詞:表現主義;情感;繪畫;抽象表現主義
一、表現主義簡介
(一)表現藝術產生與發展的時代背景
表現主義一詞出現于1901年的法國巴黎,目的是與印象派畫作產生區別。嚴格意義上來說,表現藝術最早產生于19世紀末期,受到印象派的影響同時也對印象派進行顛覆。凡·高是后印象派的三巨匠之一,也是表現主義的先驅者,他的作品《星空》是他僅有的帶有幻想性的作品。到了20世紀初,表現主義的活動開始興盛,其活動中心為北歐,以德國為中心。表現主義不僅在繪畫領域快速發展興盛,在戲劇、電影、詩歌等文化領域均有著重大影響力。
表現主義的作品側重于畫家或者藝術家內心思想的表達,這與19世紀末心理學的產生與發展不無關系,作品強調主觀的重要性,強調內心情感的表述,同時也是藝術家個人政治追求的表現。20世紀初的北歐乃至整個歐洲,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社會動蕩不堪,這在極大程度上決定了藝術家作畫時對色彩與線條的運用都極為粗放與自我,同時,主題基本偏向陰暗面的表達,較少會看到積極主題的表達。由此可見,對于自我的表達無疑是表現主義的主題。
(二)表現主義的主要特征
夸張客觀對象是表現主義的特征之一。由于自我的表達是表現主義的主題,因此在創作過程中,受主觀性的影響,對于感同身受的部分,藝術家會對其進行夸張放大甚至使其面目全非,對客觀事物的描繪脫離原型或者進行變形再造,最終達到作品是自我主觀的再現這一目的,因此作品常常帶有強烈的個人情感。19世紀末20世紀初,心理學在歐洲興起,弗洛伊德對夢的解析影響了當時的藝術家,他主張:“夢是欲望的滿足,人們有所希望,不能在現實中實現,故而寄托于夢境。”畫家受到這一觀點的影響,對現實的表達進行幻化,將夢境與現實進行穿插。如愛德華·蒙克的自畫像中,煙霧將蒙克環繞,整個畫面呈現出漂浮感與虛幻感,好像下一秒畫中人便會隨煙霧一樣散去,生命便將終結。其用怪誕的方式表現出主觀對客觀的再塑造,使畫面呈現出一種非真實性、虛幻性。
“一切都在于表現”這句話是馬蒂斯個人的藝術宗旨,因此他主張色彩應當服務于表現,為了充分表現主觀的創造,夸張甚至無視客觀對象的現實色彩,任何物品甚至人都能用上紅色、藍色、紫色等夸張大膽的色彩。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導致社會動蕩不堪,這在極大程度上決定了藝術家作畫時對色彩與線條的運用都極為粗放與自我,筆觸和線條是完全主觀創造的對象,是個人情感宣泄的最有力的展現。凱爾希納的代表作《街頭的五個女人》,描繪的正是一戰前的德國街頭場景,作品中的女人像是空虛的貴婦,又像是為生活所迫的妓女,在黃綠色的背景襯托下的五個人像幽靈一樣,灰紫色的臉與戲劇般的人物造型在強烈的紫黃色對比之下,構成一幅叛逆動蕩的作品。
二、表現主義的發展
(一)德國新表現主義
德國新表現主義是在表現主義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二者在時間線上并不相連,但是二者都是德國理性主義繪畫風格的繼承。德國新表現主義產生于二戰之后,是對當時國際化的“美國藝術”的一種反叛。二戰后的美國憑借其強有力的經濟優勢在國際上迅速崛起,其具有顛覆傳統的藝術形式也隨之流行于歐美各國,1964年威尼斯雙年展過后,“美國藝術”對歐洲的影響力達到新高度,美國成為那個時候當之無愧的世界藝術領導者。但是,在二戰后一段時間內,許多藝術家為了標新立異而不顧一切,他們因擔心自己的作品缺乏競爭力,跟不上市場的步伐而放棄了藝術本來的宗旨,一味地迎合消費者社會的需求,缺乏對主觀印象的重視。德國新表現主義就在這樣的一個時代背景下發展起來。
1.新表現主義的色彩與肌理運用
濃重而又陰郁是德國新表現主義色彩最主要的特點。但色彩的陰郁不代表用色方面多為黑灰色調,新表現主義藝術家反而利用豐富的色彩表達情緒,強調色彩物理性特征之外的精神特征是他們常采用的方式,因此畫面常常因為色彩的緣故呈現出溫度,或冰冷,或炙熱,或和煦。這些都是德國新表現主義藝術家通過色彩傳達給觀者的。如A.R.彭克畫于1970年的《挫折》,夸張地展示出暢想的一切,在畫中沒有明顯的細致的線條,而是利用大面積的形狀來展現客觀對象。藍色在心理學領域代表著憂郁,大面積的藍色、紅色、黑色和隨意扭曲的線條展現出藝術家自身內心的糾結同時富有神秘感,以無限的留白和大面積的色彩給人無限的遐想,從而延伸作品的界限。
肌理通過油畫材料以及畫家的筆觸表現出來,是畫家精神指引下的產物。線條和筆觸是肌理最基本的組成方式,巴塞利茲認為肌理并不是簡單的藝術表現形式,而是自我的宣泄途徑,寬大狂野的筆觸是內心暴躁情緒的宣泄。同樣的,流暢的線條和曲折中斷的線條也是內心的一種宣泄。安塞姆·基弗在作品中利用潑墨狀的油畫顏料再現轟炸后飄在空中的廢墟材料,整幅畫面既憂郁而又沉重,讓人仿佛可以看到當時的慘狀。整幅作品帶有冥想或者噩夢般的凌亂場景,表現的是基弗對戰爭的反思。
2.新表現主義的情感表達
德國新表現主義是對表現主義的繼承與發展,在德國特有的理性主義繪畫方式之下,德國藝術家瘋狂地追求藝術的真實,這種真實不是指對客觀物體的真實再現,而是對精神的真實反映。二戰后德國作為戰敗國,國家士氣遭到嚴重打擊,同時面對美國現代藝術的強有力沖擊,這些都促使德國藝術家開始反思并且企圖通過藝術的方式捍衛對精神內涵的追求。繪畫過程中對直覺的表達是新表現主義對主觀世界追求的極致的表現,由于直覺是一瞬間的事情,因此會減少客觀對主觀的影響,這與中國畫“重神韻輕形態”的傳統類似。對主觀的極致追求導致畫家筆下的形態更加扭曲,仿佛具象是不存在的,畫面只需要傳達畫家內心的不適感。戰爭是當時德國社會的主題,當時德國藝術家并不避諱這一主題,通過狂野的色彩和粗獷的肌理運用,賦予畫作反思的內涵和宏大的美感。
康定斯基認為,畫家的內在思維是作品情感最根本的來源,而材料、技法等一切外在條件都只是對畫家內在的補充,并不是主導。德國新表現主義藝術家在這種思想的影響下,逐漸形成各自不同的符號語言,如A.R.彭克的“棍棒”,基弗的“鉛”。這些都是藝術家在當時社會背景下對戰后“廢墟”的直覺性表述。
(二)抽象表現主義
與德國新表現主義不同,抽象表現主義產生于二戰后的美國,是美國現代藝術中的一支。二戰后美國作為戰勝國,也是當時世界兩個超級大國之一,經濟地位和國際地位迅速提升,很多來自歐洲等其他地區的青年紛紛涌向美國,雖然缺乏文化底蘊的支持,但是大量的移民使美國的藝術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繁榮境地。他們尋求新方法和新觀念以擴展繪畫領域及其表現形式。和德國新表現主義一樣,抽象表現主義藝術家認為藝術是主觀抽象的,是需要憑借直覺進行直接創作的,強調自發性與無序性。由于抽象表現主義追求的是自我的表達,對技法風格要求不高,因此抽象表現主義呈現出的作品風格多變,畫派內部并不統一。藝術家為了方便對其研究,根據表現手法的不同將其分為兩類:一是采用表現性方式的行動畫派,另一種則是采用構成性方法的色域畫派。不同畫派的藝術家通過各自的手法展現自己對當今社會的理解,使創作成為一種反饋。
波洛克是抽象表現藝術的代表人物,波洛克的創作更注重于繪畫本身,他更強調直覺與隨意性,用刷子等工具蘸取顏料,隨意地在畫面上進行創作,使顏料隨意滴落,保留運動的節奏。因此畫面最終呈現的狀態就是當時作者存在的狀態,他的畫看上去簡單,色彩零碎,但給人震撼和理性的沖擊。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抽象表現主義也影響了中國的一批藝術家,丁乙就是其中之一,他甚至只用簡單的重復手法作為表現語言,將復雜的表現對象簡化為點、線、面或者幾何圖形,在美學的指導下用重復的手法進行排列組合,以局外人的身份理性地對當今社會進行描繪與再現。在作品《十示2002-10》中,丁乙通過對簡單抽象的“+”字符號的重復和對色彩的處理,將我們所生活的城市與場景呈現于畫布之上,這一符號可以是電子屏的流動信息,也可以是股票市場的跌漲符號,它可以是任何事物,由此帶給觀者一個可以對今日社會進行反思的抽象空間。
三、結語
對自我情感的積極釋放是表現主義的核心,表現主義的藝術家無疑是自由的、個性的且富有活力和創造性的。他們的思想前衛且富有批判性,對當時社會的不滿讓他們始終保持了批判的態度,對主觀自我的追求決定了藝術家在不同時期的社會面貌與需求之下做出的內在性表達是自發性的,藝術家不再僅僅追求對自然的模仿與變形,而轉為對自我內在精神世界的強調。因此在創作過程中,繼承前人的思想理念,著重強調畫作背后情感的表達而非形式的花哨,是對繪畫本體語言的回歸,也是使繪畫作品多樣化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
參考文獻:
[1]高名潞.墻:中國當代藝術的歷史與邊界[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
[2]基弗.藝術在沒落中升起[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4.
[3]斯佩克特.弗洛伊德的美學[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
[4]蘇宇.論20世紀初德國表現主義繪畫的產生與發展[D].山東大學,2009.
[5]沃利斯.現代主義之后的藝術:對表現的反思[M].宋曉霞,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
[6]劉蓓蓓.論德國新表現主義繪畫中形式感的實現[D].山東師范大學,2010.
[7]陳凱.美國抽象表現主義繪畫觀念和創作研究[D].山東大學,2014.
[8]馬路.回到繪畫的懷抱:聯邦德國新表現主義述評[J].世界美術,1985(4).
[9]斯皮爾伯利.墻上藝術:抽象表現主義[M].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09.
[10]李丹婷.分形的美學思維:以抽象表現主義為中心[D].西南大學,2008.
[11]邱麗杰.波洛克抽象表現主義繪畫的藝術價值[J].美術大觀,2009(6).
[12]王曉蕾.激情與理性的碰撞:淺析美國抽象表現主義繪畫特點[J].文藝,2009(6).
作者單位:
四川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