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典舞誕生至今,已經歷半個多世紀的風風雨雨。縱觀我國舞蹈發展歷程的特殊性和文化流變的相對復雜性可知,自宋以后,傳統的宮廷雅樂舞蹈已經漸漸融入戲曲而失去其獨立品格,這就注定我國古典舞從誕生之日起便與戲曲結下不解之緣。值得一提的是,此處所說的古典舞并不是指我國古代的傳統舞蹈,而是現代人對中國傳統古典舞蹈的復興與再造。
中國古典舞作為一個新舞種,無疑是舞蹈界又一醒目的存在。我國舞蹈文化源遠流長,在漫長的發展歷程中從未停止,而是隨著時代的變化而不斷流變。現今,人們所說的古典舞特指1950年由戲曲大師歐陽予倩命名的“中國古典舞”。當時,它是指京劇和昆曲中的舞蹈,如今是指在我國傳統戲曲舞蹈的基礎上,結合西方芭蕾訓練體系逐漸發展而來的一個新舞種。
一、中國古典舞的概念
談及中國古典舞的誕生,人們眾說紛紜,即便如此,對其產生的認識都不可避免地停留到戲曲上。也就是說,不論是誰,都不可否認中國古典舞是以戲曲為母體而產生的。經過資料搜集,筆者了解到,要論中國古典舞的發展歷程,就必須提及它經歷的三個名稱,即戲曲舞蹈、中國古典舞、“學院派”中國古典舞。顯然,“學院派”中國古典舞建構在前二者的基礎上,它是依托于二者而產生的更系統、更完整的一種適合課堂的舞蹈體系。
當前,人們需要明確中國古典舞與我國古代舞蹈存在怎樣的聯系與區別,以便些許參透中國古典舞的概念。通過查閱資料可知,中國古典舞是從我國傳統的古代舞蹈中遴選出來的,經過世代傳承和改編流傳至今,并且能夠繼續流傳下去的舞蹈,古代舞蹈是古典舞的前提。但它僅僅是指古代舞蹈嗎?顯然不是,時至今日,經過許多優秀的編導、舞者的創作,它被蒙上一層新含義,這里暫且稱之為當代人創作的,具有古風、古韻的舞蹈。
梳理于此,人們或許可以對中國古典舞的概念有所認知。車延芬的《中國古典舞之發生研究》認為,它泛指中國古代各個歷史時期創造的、具有典范性的舞蹈和當代人創造的具有古樸、典雅風格的古舞,是發端于新中國成立前后的一種新興的舞蹈學科。有關中國古典舞的概念較為全面準確。
二、中國古典舞的發展歷程
中國古典舞源遠流長,目前已經形成以戲曲舞蹈為母體、借鑒西方芭蕾訓練方法的獨立舞蹈體系。自建立至今,中國古典舞已經歷經半個多世紀的風雨,走過四個發展階段,才得以相對完善。
(一)第一階段(1954—1966年)
1950年,“中國古典舞”被正式命名。1954年,北京舞蹈學校建校時首次建立中國古典舞課,這一階段,中國古典舞經歷了一個從初建、初具規模到初步形成的過程。其間,基于訓練隊伍中出現的三種做法,以葉寧為組長的中國古典舞小組根據當時的情況寫了一份調查報告,認為對于民族舞蹈演員的訓練,純用芭蕾或者純用戲曲都是不合適的,理想的訓練應當以戲曲為基礎,同時借鑒芭蕾的方法。在此基礎上,舞蹈前輩整理出我國第一部中國古典舞教材“大綠本”,在理論和實踐上都初見成果,標志著中國古典舞這門課初步形成系統。
(二)第二階段(1973—1976年)
這一階段只有三年,但是受時代背景影響,舞蹈實踐教訓極深。這三年期間,在普及“樣板戲”的沖擊下,此前古典舞初見的成果完全被推翻,它變成以芭蕾為基礎,加進民族舞的個別動作和技巧,結果是強調政治化,取消了表現力。這一階段,古典舞的特點蕩然無存,對舞蹈藝術的破壞性極大。
(三)第三階段(1978—1990年)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中國古典舞迎來新生時期,準確地說,這是在它被中斷、被破壞的廢墟上的重建,不是簡單的走回頭路,而是在新的實踐和認識的基礎上的新起點。這一階段明確了中國古典舞的屬性和教育任務,深化了對傳承與借鑒的認識。
(四)第四階段(1990年至今)
進入20世紀90年代,中國古典舞的創作從理念到實踐都有非常大的變化。古典舞創作者在過去成功的經驗中尋求多樣化的編創方法,尋求自我的創新精神,其基于傳統,立足生活,把握當代人的審美品位,探索多元化的表現形式。
值得一提的是,對于“古典舞”這一名稱,葉寧發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認為,在舞蹈領域內,古典舞是與民間舞區別而言的,它是指在民間的基礎上,經過歷代藝術家的提煉、集中和創造,逐漸形成的一套規范性的技術和表現方法,有它獨立的風格和精湛的技術。古典舞這個名稱不是中國獨有的,是世界各國通用的,所以很容易將其和文學上的古典主義、古典作品等概念相混淆。在歐洲,古典文學是指古代希臘、羅馬的文學,古典主義是指17-18世紀流行在歐洲的文藝思潮,但從舞蹈的發展來看,它的意義已經和古典主義不盡相同。我國借用古典這個名稱,就像中國畫、民族音樂的名稱一樣,它具有廣義性,這里是指民族傳統的舞蹈技術。人們可以稱之為“民族舞蹈”,不過我國民族較多,所以用“古典舞”來與之區別。
三、中國古典舞的傳承發展
中國古典舞發展至今,已作為一門獨立且成熟的學科進入高校課堂。它保存和發展了中國舞蹈的優良傳統,經過歷代優秀藝人的整理、加工、創造,已經形成完整的教學體系,成為具有典范性的舞臺藝術。它既與戲曲有別,又能適應舞蹈專業特性的要求。舞蹈是人類創造的文化之一,歸根結底,中國古典舞的發展與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的發展是一脈相承的,中國古典舞蘊含的中國傳統文化韻味、表演形式、風格特征等為中國舞蹈藝術文化的繁榮與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在奠定自身地位的同時,也成為傳揚和發展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依托。現如今涌現出沈培藝、黃豆豆等舞蹈表演藝術家,出現了《扇舞丹青》《春江花月夜》等一大批具有時代風貌和民族精神的中國古典舞作品。中國古典舞必將在保持自身本色的基礎上繼續開拓進取,取得更加傲人的成績,成為舞蹈史上的一朵奇葩。
四、中國古典舞面臨的困境及未來發展方向
中國古典舞蘊含豐富的藝術審美價值和深厚的民族文化,但是中國古典舞的發展面臨諸多困境,有些西方國家甚至不承認中國古典舞,那么如何擺脫困境,走出一條屬于自己的路才是中國古典舞所應追求的目標。
(一)國內舞蹈的整體學習環境差
國人對于舞蹈生的第一印象就是“學習差”“青春飯”“頭腦簡單,四肢發達”,舞蹈生的出路渺茫,人才流失嚴重。
(二)外來文化對中國古典舞文化的影響與沖擊
芭蕾舞、現代舞和流行舞充斥在國際舞臺上,使得中國古典舞很難有立足之地。
(三)本土舞蹈文化的缺失
國人對于流行、嘻哈元素的追捧,使得中國古典舞很難融入國際舞蹈之林。
(四)優秀舞蹈作品的缺乏
進入21世紀,中國古典舞得到一定的發展,這一階段雖然涌現出《扇舞丹青》《十面埋伏》等具有時代特色的中國古典舞,但是處于迷茫期的古典舞劇目逐漸匱乏。
(五)國人與古典舞藝術間的文化脫節
由于傳統舞蹈與普通觀眾之間的文化脫節,優秀的舞蹈作品往往游走于舞蹈圈內人,這意味著中國古典舞在普通觀眾中的影響力較弱,很難形成廣泛的群眾基礎。
中國古典舞在跌宕起伏中走到現在,已經經歷無數風雨,在舉步維艱的進程中煥發了勃勃生機,然而,想要長久地走下去,中國古典舞就必須一次次打破自身瓶頸,跟隨時代發展的浪潮,不斷完善自身,不斷向主流靠近,才能在百花爭艷中擁有一席之地。要堅守,守住我國傳統舞蹈文化的根,避免其在世界文化的各種浪潮中失去自我,也要創新,堅持推陳出新,將我國優秀的舞蹈文化與新時代新文化相結合,將中國古典舞推出國門,推向世界。
(太原師范學院)
作者簡介:席淑琳(1994-),女,山西襄汾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舞蹈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