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舞蹈分類的問題是中國舞蹈界長期討論和關注的話題,作為新時代的我們如何看待,我們不要片面的看待問題,我們要清晰看到雙方的優缺點,站在歷史唯物主義角度,用辯證、發展的眼光看待問題,目光放得遠一些,不要憑一時現象分析某一事物的存在,我們要站在“民族的、傳統的”基礎上。做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態度,至于舞種的分類與否都是促進舞蹈藝術發展的一種手段或是方法。
關鍵詞:舞蹈;分類
舞蹈分類的問題是中國舞蹈界長期討論和關注的話題,現在把他列出來也不是什么新鮮的話題了,關于舞蹈分類一直是業內人士孜孜不倦論述的一個觀點,不過最近好像大家的焦點已經不在這個話題上了,印象當中本人在北京舞蹈學院讀本科的時候(2007年 -2011年)正值此話題的討論高峰期,“什么是古典舞、什么是當代舞、什么是現代舞;現代舞和當代舞的區別是什么?古典舞創作與當代舞的區別是什么?”等等諸如此類的問題,一直是整個中國舞蹈界一直追問的話題,院校、團體、協會、研究機構都參與到了討論中,有理有據樂此不疲的展開“搏斗”。時過境遷,今天為什么又拿出這樣一個“老新聞”來思考呢?也是源于一次偶然的機會跟同事們聊到這個問題產生了分歧,大家爭論的面紅耳赤,所以萌生了這樣一個想法,站在當下從新思考梳理一下。在這里要說明的一點是每個人都有不同認知程度和不同的認知角度以及中國舞蹈的發展有著自身的特殊性,所以本人作為舞蹈的從業者就自己的認知能力和維度上去討論這個問題。
一、“人以群分,物以類聚”
在當今社會物質高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升高,我們的社會制造業高度發達,我們的社會分工越來越明確,這是制造業發達的必由之路或者說是因為社會分工越來越明確才使得制造業越來越發達和高效。我們生活中的任何一件商品雖然是出自某一個品牌,但是構成它的各個部件則是由不同的生產商所制作,就拿冰箱來說,一個冰箱是某一個品牌所生產,但是縱覽他的各個零部件,則是由不同的廠家或車間所生產,有生產壓縮機的、有生產玻璃片的、有生產塑料框的、有生產LED燈的等等,正是有了這樣細化的分工配合,才使得冰箱的生產效率大大提升,而且還大大降低了冰箱的生產成本。冰箱的生產過程其實引申出了一個觀點“術業有專攻”你就做好本領域的產品就可以了,而且是越做越熟悉,越做月能提高效率。好,那我們就用商品生產的這個思維模式來反觀舞蹈或者藝術的生產,“術業有專攻”的模式同樣可以應用到藝術的生產過程,舞蹈就好比是冰箱,中國舞蹈中包含很多舞種(中國古典舞、中國民族民間舞、芭蕾舞、現代舞、當代舞、拉丁舞、街舞等等),如果部分出舞種的概念化,怎么能提高“冰箱的生產效率”首先,舞蹈教育,在舞蹈的教授過程中根據我們現在的舞蹈師資水平,能有多少老師能夠勝任“全科式”授課,即便有,他能保證每一個具體的舞蹈科目課程都能教好嗎?是不是還要回到“術業有專攻”這個概念,只有你具體到舞蹈的某一個科目當中才能真正的去研究、探索和發展這一科目的教學。其次,舞蹈創作,藝術創作也是有規律的,舞蹈編導在創作作品之前首先要確認自己創作一個什么風格的舞蹈,這樣有了宏觀的概念以后,編導即可沿著自己的創作思路開展舞蹈創作,例如鄭板橋先生的“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不正是這樣一個創作過程嗎?他是先看到竹子后才去畫竹子,而不是畫完以后覺得像竹子才叫竹子。前面我們說到具體的“行動”,最后,舞蹈審美,每一個舞種都有自己的傳統,中國古典舞在繼承了中國古代歷史上樂舞發展高峰先秦、漢、魏晉、唐等時期的審美意識;吸取了明清以來戲曲藝術的精髓形成了中國古典舞的審美概念,中國民族民間舞也有自己的審美概念和表現形式,各個舞蹈科目都具有自己所獨特的審美,正是因為分類不同,所以每個具體舞種的審美意識才能連續的保存下來,保存到人類的審美基因中流傳于后世。
二、“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這也是中國的一句古語,語出《大戴禮記?子張問入官篇》,如果站在這個角度來談這個問題,那么在舞蹈創作中尤其舞蹈比賽中就不應該去分類。從大的文化層面來講,舞蹈屬于藝術的范疇,藝術又屬于文化的其中一個層面,是一種從屬關系,中國還有一句古語“文無第一,武無第二”,我們站在這個維度來思考這個問題,舞蹈屬于大的文化概念下的一個小分支,就不存在舞種的區分,尤其在普通的觀眾眼里那更是這樣,觀眾覺得好的舞蹈作品,能與自己的情感形成共鳴,那不管什么舞種她都會覺得好。這樣觀眾就會有這樣一個認知,雖然自己不知道這是什么舞種,但他知道這是舞蹈。沿著這個思路,首先,舞蹈作為藝術之木,從其功能性上來說,其最終的目的是為人們表達抒發情感,誰也不會說某個舞蹈是古典舞人的情感表達宣泄、某個舞蹈是民間無人情感的表達宣泄,因為舞蹈表現得主體都是人,而舞蹈又是在宣泄人的情感,這樣一來分類實在是沒有必要,不然會把觀眾弄得云里霧里。其次,舞蹈創作上,如果非要把舞蹈的類型分的很清楚的話,是不是在一定程度上會限制編導的發揮,給編導設立了各種條條框框,把編導的創作思路局限在某一種區域內,一定會大大的束縛編導的創作力,尤其就我們目前的專業設置來說(中國舞編導、現代舞編導),本身中國舞編導這個名稱概念就打破了舞種的界限。最后,舞蹈傳承,舞蹈藝術作為文化形態當中的一個支流,固然不能脫離其母體的遺傳基因,中國幾千年傳統文化中的精髓為“和、中庸”,如果把一個事物分的過于清晰,像本段的標題一樣“至清、至察”,則必然“物極必反”相對的會阻礙舞蹈藝術的發展,像這樣的例子歷史上也不少見,所以舞蹈藝術或者舞蹈人也應該以史為鑒,始終保持一種“和”的態度發展,才得以使舞蹈“有魚、有徒”
三、“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綜上所述,兩種觀點都有其合理存在的理由,而且可以說都能做到“知其然”和“知其所以然”,作為年輕一代的舞蹈從業者我們應該怎么樣去認知這樣的問題呢?作為新時代的我們,作為一個舞蹈教育從業者,我們不要片面的看待問題,我們要清晰看到雙方的優缺點,站在歷史唯物主義角度,用辯證、發展的眼光看待問題,目光放得遠一些,不要憑一時現象分析某一事物的存在,我們要站在“民族的、傳統的”基礎上。做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態度,至于舞種的分類與否都是促進舞蹈藝術發展的一種手段或是方法。就像中國的改革開放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一樣,一直以來總是有一些不懷好意的外國專家在“唱衰”中國經濟,對我們的發展模式指手畫腳、說三道四,說中國的市場經濟像一個破自行車沒法帶動中國的發展,我想說的是,即便我們就是一個“破自行車”今天給它加個發動機、明天給它換個殼、過兩天在換一個輪胎,即便這樣它依然推動中國經濟不斷發展和前行,而且發展的還相當不錯。道理是一樣的,換言之,我們初心不改,只要在民族和傳統的前提下,能促進舞蹈藝術發展的方法我們都可以用。我們要有創新精神,敢去嘗試,大膽的用自己的行動去嘗試不同的舞蹈繼承和發展的方法,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舞蹈發展之路。
參考文獻:
[1]?? 彭吉象《.藝術學概論》第三版.
[2]?? 隆蔭培,徐爾充《.舞蹈藝術概論》修訂版.
作者簡介:
王寧(1987—),男,石家莊市藝術學校,畢業于北京舞蹈學院,藝術碩士,研究方向:舞蹈編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