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聰 魏庚 錢睿杰 王躍躍 王景才
摘要:淮河流域一直是我國的重要的糧食生產來源,該流域的氣候狀況將直接影響我國的基礎社會建設,由于錯綜復雜的地理氣候以及人類活動影響,淮河流域的氣候狀況十分令人擔憂,在歷史上發生了無數的旱災。本文統計了建國以來的一些重大旱災年,并對流域旱災進行災情特征分析,從而為淮河流域的工農業生產與社會經濟建設提出相應對策。
關鍵詞:旱災;干旱;旱災統計;特征分析;淮河流域
1???? 概況
淮河流域一直是我國的重要的糧食生產來源,發源于河南省與湖北省邊境地區的桐柏山,歷經河南、湖北、安徽和江蘇四省,在今江蘇省江都市匯入長江,隨后東流入海。淮河流域全長達1000公里,流域面積27萬km2。作為我國重要的糧食生產基地,該流域的氣候狀況將直接影響我國的基礎社會建設。然而,由于嚴重的水土流失、復雜的地理環境、濃密的人口、多變的氣候環境以及歷史上黃河奪淮的影響,淮河流域的氣候狀況十分令人擔憂,在歷史上發生了無數的旱災。據統計,淮河流域62年中(1949年 -2010年),遭受干旱災害面積為1.67億hm2,農作物損耗達13.96億kg,平均每年269.8萬hm2農作物受旱,140.8萬hm2農作物成災[1]。嚴重的旱災災害嚴重制約著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本文收集統計了一些淮河流域的重大旱災,并對這些旱災進行災情特征分析,旨在得到淮河流域旱災發生的一般演變規律,為淮河流域的氣候狀態研究貢獻出一份力量。
2???? 重大旱災統計
筆者收集了淮河流域氣候資料,數據表明,淮河流域重大旱災自商湯開始,綿延不絕,歷朝歷代都有重大旱災發生。在建國以前,具有典型意義的重大旱災包括有明朝1640年,以及清朝1877年。而在建國以后,雖然我國的基礎水利建設進行了不少,完成了大量的河道整治,對抗惡劣氣候災害的能力有了極大的突破,但是嚴峻的干旱災害任然對我國的國民經濟基礎建設產生了影響。1949年以后淮河流域的較為嚴重的干旱災害,包括有1959年、1966年,1978年、1988年、1994年和1999-2001年[2]。而鑒于建國后我國的水利建設與建國前有較大差別,從而選取建國后部分重大旱災年進行統計分析。
2.11959年
當年春、夏,淮河流域降水量減少,而時間到7 月至10月份,流域降水量比常年降低50%以上,出現多年少有的夏、秋連旱現象。連續的高溫烘烤,導致流域蒸發量極大,當年汛期淮河干支流幾乎全部斷流。8月份,淮河干流淮濱站月平均流量為6.26m3/s,9月和10月只有0.57m3/s,洪汝河班臺站8-10月的月平均流量只有0.4-0.1m3/s[3]。洪澤湖水位已接近死水位,許多地方出現人畜飲水困難,各省秋旱嚴重,全流域受旱成災面積為5971萬畝,受災人口1750萬,減產糧食34.2億kg。
2.21966年
1966年夏至1967年冬,淮河流城連續兩年發生大旱,河南省汛期降雨量只有同期的54%,信陽、駐馬店汛期降雨量只有多年平均值的30%左右,從6 月至11月上旬大旱160天,造成稻田干裂,河溝斷流,塘堰干涸,山丘地區人畜吃水困難。
淮河中游8 至10月,降雨量均比常年同期偏少七、八成;下游降雨量比常年同期偏少四成多。春、夏、秋三季連旱[4]。淮河上、中、下游地區出現河道斷流,土地干裂,農作物枯死。
2.31978年
1978年淮河流城又發生大旱,冬無雪,春少雨,夏秋干熱,歲末干旱。梅雨時期無梅雨,淮河中游降雨量比常年偏少四至六成,地表徑流只占多年平均值的33%,汛期無汛,連續干旱250多天。
2.41988年
1986年至1988年旱災是新中國成立后,淮河流域較為嚴重的連續干旱期。它開始于1985年的冬旱,1986年春、夏連旱,主要旱區在淮河上游,汛期無汛,大型水庫蓄水不足,中小水庫干涸,沙潁河、洪汝河洪水流量為歷年同期流量均值的1%-7%。河南省周口、平頂山、漯河、商丘地區,地面水和地下水源嚴重短缺。平頂山市9 座大中型水庫中有3 座無水,小型水庫全部干涸,18萬人缺水吃。商丘地區地下水位深達9m,機井抽提無水,秋種缺水,無法播種。
2.51994年
1994年淮河流城遭受了嚴重的干旱,從春末到盛夏,降雨持續偏少。汛期平均降雨量為464mm比常年偏少近2 成,其中淮河水系平均降雨為440mm,較常年偏少23.6%;沂沭泗水系平均降雨為522mm,較常年偏多9.7%;6-7月,淮河流域持續高溫少雨,一反往年梅雨季節多雨的常態,整個梅雨季節降雨稀少,出現了“空梅",進入8 月份旱情有增無減。流域絕大部分地區遭受了一場罕見的旱情襲擊,中小水庫、池塘干涸,河流多處斷流,洪澤湖在死水位以下運行多日[5]。
2.62001年
繼2000年干旱后,2001年淮河流域發生了春夏秋冬連續干旱的大旱年,該年汛期(6-9月)流域平均雨量為385mm,比常年同期偏少33%,其中,淮河水系平均雨量為320mm,比常年同期偏少44%。流域內大部分地區雨量均偏少3 成以上,其中淮干上游、淮南山區大部、洪汝河、沙潁河中下游、澮河、沱河、新汴河偏少5 成以上,西淝河利辛站雨量最小,比常年同期偏少8.8成[6]。
7月份流域內大部分地區雨量較常年同期偏少,一般偏少2-6成,其中淮河息縣站偏少9.9成。8月份淮河流域平均雨量為71mm,比常年同期偏少52%,其中淮河水系月平均雨量為55mm,比常年同期偏少62%。
3???? 災情特征分析
3.1? 旱災發生頻次高
據統計,自公元前246年橫跨至2000年,流域內發生旱災共計936次,而在這漫長的2246年中,流域性旱災共計70次。而集中性的災情爆發在黃河奪淮以后,致使無數人民流離失所,嚴重危害了社會穩定與國家安全。
3.2? 災情持續時間長
溫帶季風氣候的周期性影響,導致了淮河流域的水旱災害呈現波動性的周期演變,持續時間長。1635-1679年,以及1918-1962年都是歷史上及其嚴重的干旱頻發年。除去這兩個特長干旱年,還有1508-1509、1986-1989以及1999-2001。
3.3? 災害影響范圍大
在1635-1679年內,淮河流域旱災頻發,影響范圍廣。1639-1641年內,自1639年開始,淮河流域就出現了大面積干旱,河流干涸,而后旱情逐步嚴重,1940年春末以及整個夏季,流域內降水量稀少,河湖龜裂,導致嚴重的饑荒,社會發生巨大動蕩。
參考文獻:
[1]?? 陳小鳳,王再明,胡軍,等.淮河流域近60年來干旱災害特征分析[J].南水北調與水利科技,2013,11(6):20-24.
[2]?? 李茂松,李森,李育慧.中國近50年旱災災情分析[J].中國農業氣象,2003,24(1):7-10.
[3]?? 楊傳國,陳喜,張潤潤,等.淮河流域近500年洪旱事件演變特征分析[J].水科學進展,2014,25(4):503-510.
[4]?? 王崠,徐京京,周亮廣,等.近60a來淮河流域干旱變化特征[J].水土保持通報,2015,35(3):338-343.
[5]?? 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員會水文局.淮河流域片水旱災害分析[R].2002.
[6]?? 安徽省水利廳.安徽省水旱災害[M].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1998.
基金項目:揚州大學大學生科技創新基金項目(X201909040)
作者簡介:
褚聰(1999-),男,漢族,江蘇淮安,揚州大學水利科學與工程學院
王景才,男,揚州大學水利科學與工程學院,主要從事流域水文水資源演變與水文模擬、水旱災害形成機理及防災減災、生態水文、農業水土資源高效利用等方向的研究,本文通訊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