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重
摘要: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大量男性農民工為了尋找新的生計進城務工,我國農村產生了相當大數量的一個群體--留守婦女,她們身上肩負著本該由夫妻雙方共同承擔的勞動與責任,然而,她們在家庭與社會中的地位與其所承擔的責任并不匹配,依舊按照農村傳統的根深蒂固的性別觀念,認為女性從屬于男人。而其實在社會性別視角來看,在社會文化層面來講,兩性地位平等,應當將女性視為發展的主體。目前人們對于留守婦女群體的重視還不夠,對于留守婦女生存現狀與遭遇困境的了解與介入不夠,諸多問題只有已經產生了較為嚴重的后果才引起社會關注與重視。對于此,本文旨在社會性別視角下探索我國農村留守婦女的生活現狀,從社會工作介入層面探索困境解決途徑與群體發展途徑。
關鍵詞:社會性別;留守婦女;生存現狀;發展路徑
一、問題的提出
農村留守婦女是指丈夫長期進城務工、經商或從事其他生產經營活動,自己則留居農村的己婚婦女。農民工進城為農村與城市的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而留守婦女作為農民工外出的重要支持力量,可以說對于整個家庭乃至農村社會與城市化的發展做出了一定的犧牲。她們所需承擔的各種農業生產勞動、家務勞動、撫養子女、贍養父母等責任,所要承受的生理上的極限和心理上的壓力,都是十分巨大的。據《中國經濟周刊》報道,2006年我國農村目當前留守婦女人數已達到4700萬,而這一數量還在不斷地上升。2005年 11月,《半月談》發表題為《農村留守婦女心頭有“三座山”》的文章,描述了留守婦女“勞動強度高”、“精神負擔重”、“缺乏安全感”的生活特點[1]。同時,留守婦女不僅現在大量存在,同時也將在今后相當長時間中存在,有學者指出,只要土地作為農民的基本社會保障職能不變,農村留守婦女就會一直存在[2]。因而對于留守婦女相關問題的思考,就是十分重要且具有深遠意義的。
二、我國農村留守婦女生活現狀
2.1? 生理層面
留守婦女留守在農村,不僅需要照顧整個家庭成員的生活,同時身體也承擔著本應由丈夫和自身承擔的雙份農業生產勞作,會出現雙手老繭深厚、關節突出變大等生理特征。同時婦女缺少安全感,也容易成為被傷害的對象,人身安全容易受到威脅,留守婦女更可能成為性騷擾的受害者。有調查顯示,留守婦女相較于非留守婦女,更易產生身體各器官不同程度疼痛感、食欲不振、睡眠不好等,對留守婦女的身體健康帶來影響。
2.2? 心理層面
2.2.1????? 壓力感
丈夫在家庭事務中的長期缺席使得女性在家庭生產和再生產方面的貢獻顯性化,強化了她們的自主決策權[3],也為她們創造了新的能動空間[4],但這依然是一種“缺席領導權”[5],這使得留守婦女在丈夫不在的時期所做的所有的決策都面臨著巨大的心理壓力。
留守婦女的年齡階段大多處在30-50歲左右,根據家庭生命周期理論,這個年齡階段的婦女正處于撫養和教育子女、贍養父母階段,。這一階段,孩子的需要在家庭生活中占主導地位,對子女的教育需要消耗大量的物力人力,物力的需要導致家庭經濟壓力較大,面臨著家庭收支不平衡的壓力;而留守婦女的文化程度大多不高,人力的需要又使她們時常會感覺自己無能為力,力不從心。隨著時間推移,未婚成年子女進行婚嫁階段,按照我國農村傳統觀念與思想,對于有女孩的留守婦女家庭來說,面臨著年紀尚輕就要擇夫婿的壓力;而又男孩的留守婦女家庭壓力更為明顯,兒子結婚時父母要為其準備好房屋,置備好“三大件”,對于留守婦女來說壓力巨大。對于父母來說,他們身體健康狀況日益下降,不僅不能夠為留守婦女提供太多幫助,而且還需時刻關照他們的身體狀況與生活狀況。而留守婦女所需贍養是夫妻雙方的父母,壓力更加巨大。
2.2.2????? 孤獨感
丈夫的外出務工使得家庭成員減少,家庭氛圍難免變得冷清,而對于留守婦女來說,缺失的是婚姻關系中的另一半,這種冷情感與孤獨感于她們而言更甚。農村社區中其他人如男性村民、老人、村干部等在評價留守婦女與其他農村婦女的區別時,幾乎都用了“孤單”一詞[6]。留守婦女們白天獨自忙碌農活與家務,看到其他農村夫妻在一起的恩愛場景更加凸顯她們生活的寂寞;而到了晚上清閑下來,子女、父母在各自的房間入睡,清冷的夜孤枕難眠。長期以來,性一直被看作是生理問題,性的欲望與吃飽穿暖的欲望并列在一起,被視作是人的基本需求[7]。由于丈夫外出,留守婦女與丈夫性的權利和義務也因空間距離而難以實現,留守婦女的性需求沒有合理的途徑得以滿足。同時,從社會性別角度來看,社會規范兩性不同的性觀念,社會不斷壓抑女性的性欲望和性權力[8],灌輸給女性他們自身的性欲望與性器官是骯臟的思想。因而即使留守婦女的婚姻關系處于“低性滿足”狀態,卻需要不斷壓抑自己的情感表達,不能將自身在性上的孤獨感外現出來,只能自己獨自承受,更添孤獨之感。
2.3? 經濟社會地位
留守婦女留守農村后最大的改變是家庭角色的變化,由家庭中的次要角色上升為“雙主角”之一--獨立性增強、自由度更大、成就感增強等[9]。而由于留守婦女的收入來源主要是農業種植,大多遠低于進城務工丈夫的收入,造成留守婦女收入在家庭總收入中的比重下降,對丈夫經濟上依賴加重。雖在留守家庭留守大隊中承擔的責任更加重要,但在兩性關系中的地位卻是下降的。同時,由于留守婦女較為缺乏安全感,在社會中極易成為諸多傷害事件受害者,總體的社會地位也是不容樂觀。
2.4? 家庭關系
2.4.1????? 婚姻關系
法律上的婚姻關系定義是根據法律結成夫妻的關系,一般是指一夫一妻制的夫妻關系。長時間遠距離的分別,夫妻雙方的溝通交流減少,且大多數時候只能非面對面的溝通方式,久而久之雙方的默契程度降低、共同話題減少,必然導致留守婦女的婚姻質量大幅降低,婚姻的安全問題十分突出,這種婚姻狀態相較于常規婚姻關系來講,更像是一種“非常態化”的婚姻關系。有的學者認為這樣既有可能導致婚姻已經名存實亡[10],也有學者認為留守婦女生理需求長期得到不到滿足,在外界的誘惑下極易出現出軌行為[11],總而言之,雖可能存在即使兩地分居卻依舊關系緊密的情況,但總體來講,留守婦女的婚姻關系不容樂觀。
2.4.2????? 親子關系
留守兒童是指外出務工連續三個月以上的農民托留在戶籍所在地家鄉,由父、母單方或其他親屬監護接受義務教育的適齡兒童少年。因而留守婦女的子女屬于留守兒童的范疇,留守兒童相較于正常的在父母兩人愛護下長大的孩子來說,身心一般來說都十分的脆弱。留守婦女需要扮演“雙角色”,承擔沉重的家務勞作與農業生產活動,雖然孩子的需要在家庭生活中占主導地位,但由于精力有限,必然會出現無法兼顧孩子各方面感受的情況,可能使得親子關系變得緊張,甚至疏離,亦可能導致孩子由于缺乏父愛的關懷與安全感,過于叛逆,不受約束。
同時,對于留守婦女而言,就如前文所提到的,對于親子關系的維護與對子女的需求的滿足,可能會給他們造成過大的壓力,對于如何處理好親子關系感到十分迷茫,甚至采用極端措施選擇疏離或過于約束。
2.4.3????? 與父母的關系
已婚的婦女一般同男方的父母一起生活,對于留守婦女而言,就需要獨自處理與丈夫父母的關系,這也就意味著在沒有丈夫在中間協調可能出現的矛盾的情況下,留守婦女要妥善的獨立處理矛盾,并努力避免矛盾產生。一旦發生了矛盾,按照我國農村的傳統倫理,留守婦女若對父母有所觀點相悖產生反駁或不遵從父母意愿,就會被冠以“不孝”名頭。
三、我國農村留守婦女發展路徑探究
3.1? 構建起社會支持網絡,緩解生活困境
社會網絡指的是社會行動者之間的關系的集合。個體的社會支持網就是指個人能藉以獲得各種資源支持(如金錢、情感、友誼等)的社會網絡[12]。從前文來看,留守婦女各方面的生活處于一種較為孤立的狀態,若要緩解她們的生活困境,就要構建起其社會支持網絡。不同社會支持主體為留守婦女提供的支持存在著內容上的區別。正式支持主要從宏觀層面為留守婦女提供支持,如政府、基層婦聯組織等主要為留守婦女提供政策支持、輿論支持、權益保護等。非正式支持主要從微觀層面為留守婦女提供具體行動上的支持。[13]
3.1.1????? 正式支持網絡建構
正式支持網絡最重要的就是政府的支持。政府對于留守婦女給予的法律上的保障、行為上進行協調與輿論上的支持[14]。現有的這三方面的支持很少,且大多不可預見,在留守婦女這一群體已經遭到嚴重迫害后,相關法律法規才可能有所涉及與完善。且目前我國法律針對留守群體未能有針對特殊群體的專門立法,且有關婦聯等社會組織對留守婦女的保護與支持是更為片面且不完善的。
因而構建留守婦女正式支持網絡應當:(1)政府應該不斷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切實在法律層面維護留守婦女的合法權益;推動二元戶籍制度改革,縮小城鄉二元差別,實行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15];完善相關社會保障政策,在經濟層面給予適當生活補貼,緩解生存壓力。(2)充分發揮社會組織與團體的支持作用。加強農村基層婦女組織的建設[15];強化村委會對留守婦女的支持,開展多樣的文娛活動,豐富留守婦女日常生活,幫助其維護家庭關系,緩解心理壓力;建立心理健康咨詢室,組建女性互幫互助小組,即使發現并幫助她們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困難。
3.1.2????? 非正式支持網絡建構
非正式支持網絡中極為重要的一項是有關個人網絡的建構,主要包括親緣關系、地緣關系和私人關系三方面。其中,親緣關系的支持是作用最大的部分,主要體現在留守婦女的親生父母與相關家屬上。地緣關系的支持主要涉及鄰居、同村有類似經歷的留守女性。私人關系的支持來源主要是朋友、閨蜜,主要表現在心靈上的慰藉與情感交流上的傾訴伙伴。當然,社會工作者也是非正式支持網絡中重要的一項,也是目前最為缺少的一項,社會工作者可以為留守婦女提供專業的介入,幫助其整合梳理并構建個人網絡;采用個案工作方式解決極端困難留守婦女家庭的困境;采用社區社會工作與小組社會工作方法利用社區資源,加強留守婦女間的聯系與溝通,建立互助系統,促進留守婦女個人和農村社會的發展等。此外,社會工作者爭取政府對農村社會工作的支持,為相關社會制度的建立與社會政策的完善獻言獻策。
3.2? 助力鄉村柔性治理,推進民主進程
鄉村柔性治理是一種新型智慧型治理模式,旨在將農民置于鄉村治理的主體地位,給予農民充分的話語權,其實施必須以特定群體作為主體,這一群體的特點是熟悉鄉村事務、心思細膩、能夠善于運用情感治理技術將當地農民聯系起來[16]。這些特點與農村留守婦女正相契合。在當前農村空心化的背景下,農村留守婦女作為實質上的農民主體,對于鄉村柔性治理可以發揮出舉足輕重的作用。同時從社會性別視角來看,將婦女排除于公共生活和決策之外的社會,不能說是民主的社會,只有在政治決策由婦女和男子共同作出并顧及雙方的利益時,民主的概念才具有真正的、鮮活的意義和持久的影響[17],女性的政治參與是民主政治發展的需要。農村留守婦女參與到鄉村柔性治理之中,對于推進鄉村民主進程亦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由此可見,積極發揮留守婦女的獨特優勢,助力鄉村柔性治理,對于鄉村治理、構建基層社會治理新格局大有裨益。而若要推動留守婦女參加鄉村柔性治理,就需要不斷拓寬他們信息溝通的渠道,并且加大對其有關信息收集、整理等各方面的能力提升培訓,更為重要的是促進社會性別意識覺醒與賦權,切實培養女性意識,提高女性地位;建立留守婦女柔性治理團隊,推動其進行協同合作;同時給予其生活上的幫助與足夠的工資、補貼等經濟上的保障,使其無后顧之憂。
3.3? 農業知識學習實踐,推動農業發展
近些年來,由于男性農民工群體進城務工與農村空心化的形成,農業勞動呈現女性化態勢,她們對外支持丈夫進城參與城市建設,對內肩負建設家園的重任,扮演著農副業生產的生力軍和新生活的創造者的角色[18]。但由于長期在農業生產上都是做輔助工作,且對于農業知識的了解與掌握大多來自于以往的經驗、代代相傳的諺語,總體上來講,農業知識與技能都是較為缺乏的。社會對留守婦女的社會評價大都是,留守婦女的受教育程度低,身體素質不比男性,將留守婦女群體更多看成弱勢群體,甚至將其看做農村發展的阻礙因素。而若要發揮留守婦女潛能,助力農業振興,在學習農業知識與技能并在實踐中運用、充分掌握必不可少的基礎上,消除偏見與歧視,激發她們的熱情與積極性,充分發揮能動性與創造性也是十分重要的。可由政府出資,向社會工作機構購買服務,有社會工作機構鏈接資源,定期邀請相關農業專家等,開展一系列留守婦女農學知識學習講座、農業種植收獲技能培訓實踐活動等。社工針對留守婦女進行鼓勵,就學習與實踐的成果進行宣傳,盡可能減少乃至消除對留守婦女的歪曲認識,幫助其樹立自尊、自信,鼓勵其不斷發揮創造力,促進留守婦女在精細技術類生產活動、鄉村農業文明建設活動等領域發揮自身能力。
四、結論
“女人不是難題,而是解決之道;女人的困境不是悲劇,而是契機。[19]”雖然無論是從生理層面、心理層面,還是家庭關系、經濟社會地位等諸多層面來看,目前我國農村留守婦女的生活存在許多難題與困境,但她們身上蘊含著無限的潛力與能量。建立起留守婦女社會支持網絡,助人自助,解決自身困境,并實現自身發展,不僅對于推動社會進步與發展大有裨益,也是在社會文化層面對女性為家庭與社會所做出的貢獻的肯定,利于女性意識的覺醒與兩性互相尊重與平等觀念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魏翠妮.農村留守婦女問題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6.
[2]?? [美]凱特?米利特《性政治》,宋文偉譯,江蘇人民出版社年版,p37.
[3]?? Jacka T.Migration,Householding and the Well-Being of Left-Behind Women in Rural Ningxia.The China Jour-nal,2012:1-21
[4]?? 孟憲范.“男工女耕”與中國農村女性的發展.社會科學戰線,1995(1): 248-25
[5]?? 吳惠芳,葉敬忠.丈夫外出務工對農村留守婦女的心理影響分析[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40(03):138-147.
[6]?? 沈奕斐,被建構的女性,當代社會性別理論,上海人民出版社,p196-197
[7]?? 李銀河,性的問題,桂林?漓江出版社,p152
[8]?? [美]理查德?格里格、菲利普?津巴多《:心理學與生活》,王壘、王蘇等譯,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03年 [R.J.Gerrig&P.G.Zimba rdo,Psy-chology and Li f e,tr ans.by Wang Lei&Wang Su,et al,Beijing:Posts&Tele-com Press,2003.]
[9]?? 項麗萍.農村留守女:一個值得關注的弱勢群體[J].廣西社會科學,2006,(1).
[10] 吳惠芳,饒靜.農村留守婦女研究綜述[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2009,(2).
[11] 侯俊香,牛習昌.農村女性勞動力轉移的障礙與出路[J].經濟論壇,2004,( 2).
[12] 岳雷波.農村留守婦女問題與新農村建設[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03):25-26.
[13] TOM網“檢察院以嫖宿幼女罪而非強奸罪起訴”調查結果[EB/OL].[2012-03-06]http://vote.news.tom.com/r- 133337.html.
[14] 陳琦,何靜.農村留守婦女社會支持研究綜述——兼論社會工作的介入策略[J].婦女研究論叢,2015(02):106-112.
[15] 李包庚.農村青年留守婦女發展問題分析[J].當代青年研究,2012,(12).
[16] 陳藝華.留守婦女參與鄉村柔性治理有獨特優勢[N].中國人口報,2020-01-10(003).
[17] 參見消除對婦女歧視委員會1997年“第23號一般性建議政治和公共生活”,第14段。轉引自薛寧蘭著艱社會性別與婦女權利》,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年版,p105
[18] 周全德,齊建英.論農村“留守婦女”在新農村建設中的角色和作用[J].中華女子學院學報,2006(05):39-43.
[19] [美]尼克拉斯?D?克里斯多夫、雪莉·鄧恩:《天空的另一半》,吳茵茵譯,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