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梅仙
摘要:本文分享了一個TPS項目策劃和推進案例,該項目通過對現有的產品的工藝、設備布置、工裝、節拍等的調研、針對瓶頸項進行改進,提高產品單件節拍,從而提高總體產能。
關鍵詞:TPS;標準化;瓶頸;平衡;ECRS
0引言
豐田生產方式,縮寫為TPS,目的是消除浪費,創造出高質量、高收益。豐田生產方式是誕生于1976年石油危機的時候。賣方市場逐漸轉變為買方市場,顧客的個性化越來越強烈。在這種背景下,泰勒創造的科學管理和福特創造的流水線生產方式,不再適應時代的需求,豐田式生產方式逐漸成為各制造業學習并推行的主流生產模式。
一、豐田生產方式的體系和基本思想
制造成本可分為三類,一是材料費,二是勞務費;三管理費用。提高利潤的方式有三種,一是提高銷售價格;二是多產多賣;三是降低成本。
在賣方市場的時候,定價權在于企業,因此銷售價格= 成本+ 利潤。隨著買方市場的到來,銷售價格取決于消費者,利潤= 銷售價格- 成本。
TPS就是通過徹底消除3MU來確立高質量高收益的體制。Muri就是超負荷的人或設備,Muda就是浪費,Mura就是不均衡。
真正的效率就是以最低的成本生產出可銷售的產品數量。例如,顧客需要的產品數量為100個,而實際生產了120個,那么多余20個產品將賣不出去,成為浪費。
一切浪費的根源在于生產過量,生產過量還包括提前生產。TPS的兩大支柱就是準時化和自動化。準時化就是適當的時候生產適當的量,自動化就是自動停機,不生產不合格品。為此,必須要消除生產過剩、不良品、停工等活、動作、搬運、加工本身、庫存等七種浪費。
1、策劃
公司于2007年,推行TPS,選取一個典型產品作為推進TPS的代表性產品。
該產品A生產流程如下:
采購→鑄造→機加→清洗→鍍鋅→清洗→裝配→入庫→出貨。
TPS實施的步驟,首先對整個流程的各個環節進行詳細的描述,運用工業工程的ECRS原則,進行分析和改善;然后對作業進行時間測定,聯合操作和人機工程的分析;再對動作進行分析。改善以后,必須進行標準化,包括作業順序的標準化,在制品數量的標準化,平面布置的標準化。在推行過程中,要逐步使得不合格品率無限趨向于零,使設備故障時間無限趨向于零。
2、分析:
例如A產品的機加到裝配的環節細化表示,以A支架機加為例的流程描述如下:
拉削定位面0.62Min
檢驗1Min
銑R2.6Min
檢驗1Min
鉆鉸導向孔及安裝孔12.6min檢驗1Min
搬運 70M
檢驗1Min
搬運 50M
清洗1Min
搬動 20M
電鍍2Min
檢驗1Min
搬運 60M
暫存1 天
搬運500M
吹掃1Min
通過對上流程的分析,我們發現只有加工和裝配操作是增值的,檢驗、搬運、儲存應盡可能減少,同時要做到生產的同期化,在適當的時候提供適當的量的產品。我們必須要在鉗體開始裝配時,保證產品A前鉗體、前支架、外協配件是齊全的,并且恰好同時到達裝配車間,數量匹配。
3、機加的現場調查和實施:
首先在機加車間進行TPS的一些基礎工作,做好5s工作,即整理、整頓、清掃、清潔、素養。
通過5s活動,設備完好率提高了20%,設備故障時間降低了23%,生產準備時間從原來的1 小時減少到20分鐘。工人的士氣大幅度上升,執行率從過去的70%,提升到了95%。
第二是標準化。首先將整個流程分段,分為鉗體機加、支架機加、清洗、電鍍、裝配。對各個工段進行詳細的分析,鉗體機加單元,從流程圖中可以看出,有4 個檢驗項目,機加完工后,還必須要搬運50米,到總檢的地方進行檢驗,檢驗工作繁多,重復,且不能為產品增值。運用工業工程的知識,按照ECRS原則,對檢驗工作進行合并,將檢驗工作放在機加完成后進行,并做好標記,一旦發生質量問題,能夠追溯。
A前鉗體原先各工序之間的時間相差很大,通過對刀具的挑選和數控程序的調整,得到了較為平衡的時間,由于OP40的車床每次只能裝夾1 件工件,因此配備了2 臺設備。改進前的A前鉗體的機加工單元的配置,見下統計:
OP10銑R:機器時間240S,工件數2,裝夾時間35S,設備數量1 臺,單件時間138S;
OP20鉆導向孔:機器時間141S,工件數2,裝夾時間20S,設備數量1臺,單件時間81S;
OP30鉆放氣孔及進油孔:機器時間192S,工件數2,裝夾時間20S,設備數量1 臺,單件時間106S;
OP40車缸孔:機器時間196S,工件數1,裝夾時間25S,設備數量2臺,單件時間111S;
改進前,工序間的滑道上擺放了20多件的在制品、工件容易碰傷、操作不按順序,沒有針對瓶頸時間去操作、從而造成產能的浪費。
A前鉗體的機加工單元進行工裝改進,改進后的配置,見下統計:
OP10銑R:機器時間200S,工件數2,裝夾時間35S,設備數量1 臺,單件時間118S;
OP20鉆導向孔:機器時間121S,工件數2,裝夾時間20S,設備數量1臺,單件時間71S;
OP30鉆放氣孔及進油孔:機器時間172S,工件數2,裝夾時間20S,設備數量1 臺,單件時間96S;
OP40車缸孔:機器時間196S,工件數1,裝夾時間25S,設備數量2臺,單件時間111S;
A前鉗體的機加工單元平面布置位置描述:
毛坯架
成品架??? OP10
OP40???? OP40
OP30???? OP20
從上示意圖中,得OP10到OP20距離較遠,OP30到OP40物流往回流,需要減少走動距離。從表1 可以看出,機器加工時間比較長,裝夾時間相對較短,工人空閑現象嚴重,采用兩個操作工,人工利用率低。而且動作不規范,沒有規定作業順序。
通過組合票的分析,可以知道采用一個人操作,時間上是否來得及,空閑時間有多少。
為了減少走動距離,調整OP10的設備位置,新的設備平面布置位置描述:
毛坯架OP10
OP30???? OP20
OP40???? OP40
成品架
通過工業工程手法,減少了走動距離6 米,減少了一個操作工。并將制品數量規定為8 個。節約人員后,提高了100%的人員使用率。
同樣,對A支架機加工也進行了優化和標準化。
通過分析,機加單元完工到總檢需要搬運50米,再搬運50米到清洗,再搬運20米到電鍍,電鍍后,在半成品倉庫存儲1 天。為此,將總檢和機加最后一序的檢驗工作合并,減少搬運距離100米。取消機加完工品在半成品倉庫的存放,在機加單元和裝配單元之間設立2 小時的庫存,并運用看板進行信息的傳遞。
4、裝配的現場調查和實施:
調研發現生產線很不平衡。高壓檢測環節是瓶頸。可用生產線平衡率圖來描述。
對于瓶頸工序,采用拆分和技術改進的方法,縮短時間,生產線產量提升了10%。通過人機工程的分析,將第1 序和第2 序合并,可減少1 個操作工,將第8 序和第9 序合并,減少了1 個員工。改進后的生產線平衡率可用圖來與前圖對比。
5結語
通過TPS的推行,A鉗體支架機加單元,由原來的每個班23人,降為15人,節省了34%的人工,為企業節約了勞務費24萬元/ 年。在制品數量,由原來的3 天,減少為1 天,節約固定占有資金60%。生產周期,由原來的5 天,縮短為3 天,縮短了40%。實施改善的生產線年產能平均提升了10%。
參考文獻:
【1】日,大野耐一,豐田式生產管理,1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