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猛


摘要:本文通過對農村產業融合理論和經典模式研究,提出了通過整合縣域已有公共事業資源,打造規模化、集約化和專業化的食材集中供應平臺,并以平臺為龍頭,帶動和促進本地農業及食品加工業發展,從而促進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一種新模式,為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提供一個可廣泛推廣的內生式發展模式。
一.打造穩定農產品銷售管道是促進農村三產融合的關鍵
按照日本學者金村奈良臣提出的“第六產業”概念,產業融合即是農業生產向第二三產業延伸,通過三產融合,形成集生產、加工、銷售、服務一體化的鏈條,讓農戶更多分享二三產業利潤。當前,學界歸納了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四種主要模式,一是農業內部整合模式,二是農業產業鏈延伸模式,三是農業功能拓展模式,四是技術滲透融合模。
2015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2017年黨的十九大,將“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支持和鼓勵農民就業創業,拓寬增收渠道”作為國家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舉措。農村產業融合是產業融合理論在農業中的拓展和應用。
農村產業融合的發展,形成全產業鏈貫通的產業體系是關鍵。就農業而言,全產業鏈的貫通就是要形成農產品的生產、加工、銷售和服務等關鍵環節的貫通。其中,需求和市場是關鍵。目前,我國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程度低,產業門類不全、鏈條不完整。一方面受限于我國農業生產的產業化程度不足,農產品深加工等領域發展水平落后;另一方面是滯銷問題普遍存在。2005年至2017年,全國共發生農產品滯銷事件2615件,涉及中國22個省,4個直轄市以及5 個民族自治區,其中約1/3的滯銷是因為盲目跟風種植所導致,1/3的滯銷是因為銷售本身導致。由此可見,促進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尋求穩定、可靠的農產品及加工產品銷售渠道是關鍵。
二.食材集中供應平臺可形成穩定農產品銷售渠道
我國很多地方采用引進龍頭食品加工企業、發展休閑旅游、發展農產品電商或扶貧電商等,旨在為本地農產品銷售打造一個基礎規模的銷售渠道。這些方式各有利弊,也為不少地區的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近年來,由于社會各界對食品安全的重視催生的團餐食材供應鏈服務行業,為農村產業融合帶來了新的發展契機。團餐食材供應鏈服務是為政府機關企事業單位、部隊、醫院、大中小學等單位食堂以及中大型餐飲企業等團餐用餐企業提供的包括原料采購、加工、檢測和配送的服務,是我國近年來快速興起發展的一種服務業態。2017年,全國團餐食材供應鏈市場規模已達到5500億元。
食材集中供應平臺是指由政府部門牽頭,整合區域內大中小學校、機關單位、企事業單位等公共事業單位食堂需求,引進有資質、有能力、有經驗的團餐供應鏈服務企業,打造面向公共事業單位食堂并逐步向中大型企業食堂及社會餐飲輻射的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的原料集中供應平臺。
打造食材集中供應平臺,首要目的是通過規模化、集約化和專業化的集中供應平臺,構筑公共事業單位食堂原料的唯一入口,打造一個區域性的食品安全閥門。食材原料的集中供應是要利用專業的平臺,對區域內食品原料供應商進行規范化管理,通過集中的采購、檢測、加工和配送等規范化作業環節,形成“政府監管平臺、平臺監管供應商”的閥門機制,從而實現將不安全食品排除在平臺之外,保障食品安全。食材集中供應方式也能夠大大降低市場監管部門的食品安全監管難度,降低機關單位食堂采購部門的采購管理難度。
打造食材集中供應平臺,可為當地農產品銷售提供一個穩定的銷售渠道。僅在校學生一項,據2018年教育事業統計,我國各地平均在校學生人數占總人口比例約20%。由此可見,公共事業單位因為其機制原因,就餐開餐相對穩定,整合以后需求量較大,能夠形成較大規模的農產品、食品需求。以筆者所在單位服務的縣份為例,一個全年地區總產值僅272.64億元(其中農業增加值僅65.3億元)的縣份,全年僅中小學生食材采購需求就達到了1.5億元,其中約1/3的食材是通過本地農業基地、食品加工廠或生產企業進行供應的。
三.以食材集中供應平臺為引領,探索促進農村產業融合
地方通過建食材集中供應平臺,在當地打造一個具有一定規模的農產品流通企業,以流通企業為引領,逐步推進農村三次產業融合發展。
一是依托食材集中供應平臺的規模化需求,通過合作幫扶的方式,建設大規模農業種養殖生產基地。
由食材集中供應平臺牽頭,與當地農戶及村民合作社展開合作,共建規模化的農村種植和養殖基地,發展訂單農業,實現本地食材本地產。通過發展訂單農業,以訂單的方式對農戶及合作社的種植和養殖進行統一的、可科學的規劃,解決農業生產中的盲目跟風問題,降低農產品滯銷的風險。通過訂單農業掌握農戶及合作社的種植和養殖生產計劃,按照生產周期和關鍵節點,整合和引進相關的技術專家或機構,對農戶和合作社提供有針對性的、及時的農業技術服務,提高農產品的質量,保障農產品的源頭安全。以食材集中供應平臺的訂單為保障,可引進相應的農業金融服務機構,為農戶及合作社量身定做對應的金融產品,解決其農業生產中的資金問題。
二是以食材集中供應平臺的需求為基礎,提升和規范當地農產品加工生產,培育一批可外銷的農產品加工食品。
在各地縣級城市往往有大量的具有特色的加工食品。但因為需求不穩定,生產環境衛生條件差、工藝傳統等原因,這些加工食品往往無法進入市場流通,更無法對外銷售。這也就限制了當地食品加工產業的發展,進而影響當地對應的農產品生產。
以集中供應平臺為主導打造農食加工產業孵化園,引進食材集中供應平臺需要及有外銷潛力的食品加工企業或小作坊,為其提供標準化的生產廠房、符合衛生條件的倉儲環境、食品檢驗中心、包裝生產線等基礎設施,幫助企業獲得或提升相應的生產資質和標準,使這些具有外銷潛力的農食加工品通過孵化園形成有資質的、規范化、可外銷的加工食品。同時,產業孵化園還可以利用園區企業的集約化需求,引進相應的包裝、品牌設計、營銷推廣、物流快遞等相應的配套服務企業,助推加工食品對外銷售。在此之前,食材集中供應平臺可為園區企業提供基礎的銷售量,解決加工食品的基礎銷售規模,為這些企業的生產和發展提供基本業務保障。
三是以食材集中供應平臺為基礎,不斷豐富和完善農產品銷售渠道。
主要是通過融入現有平臺、自建區域化平臺等方式,打造農產品的電商銷售渠道,支持和推動農產品銷售。其二,建立農產品集中交易中心,將農產品及食品向集中供應平臺的供應商、合作單位以及客戶進行推薦,進一步促進和帶動產品外銷。
四是以食材集中供應平臺為主體引進和建設各類服務平臺,引進農業生產、加工以及流通所需的技術、資金和配套服務。
1)? 建設一個全產業鏈貫通的信息技術服務平臺,將體系內的相應的生產、加工、物流、銷售等各環節進行貫通,一方面將相應的供銷信息通過平臺進行共享,另一方面則是形成全產業鏈無盲點、無斷點的安全追溯體系。
2)? 以集中供應平臺為牽頭,建設一個農業技術共享服務平臺,整合和引進農業生產和農產品加工相應的技術服務資源,為生產基地和加工企業提供技術指導、技術成果轉移等技術服務。
3)? 建立農產品商務服務平臺,引進農產品銷售相關的包裝、廣告、推廣、物流等商務服務企業,為產業孵化園企業提供配套的商業服務。
四.依托食材集中供應平臺促進農村產業融合的途徑
縣級地區依托食材集中供應平臺促進農村產業融合就是要以政府平臺企業為主體,整合社會化運營和服務企業,打造集農業生產、加工、銷售和服務于一體的產業生態環境:
第一,以縣政府及相關部門為代表的機關單位為領導主體,負責對整個平臺進行統一的規劃、部署和協調,在平臺建成后,對平臺的運營和服務情況進行監督和監管。保證平臺按既定方向和思路運轉。
第二,以當地國有投資平臺為平臺的主體單位,負責對平臺的建設進行投資和建設,執行和落實政府有關部門的規劃,參與到平臺運營當中,對平臺的運營主體進行日常監督和管理,確保平臺的服務質量和食品安全。使用國有投資平臺為主體主要原因是食材集中供應平臺以及相應的產業融合服務體系均屬于民生工程,其運營以公益性為主,營利性為輔。
第三,由國有投資平臺企業通過招投標或者戰略合作方式引進專業運營公司,包括團餐原料配送企業、專業產業園運營企業、農業技術服務企業等,利用有資質、有能力、有經驗的專業化企業,保障運營服務的專業性、安全行以及基本的營利性。只有平臺有盈利,才能保證平臺的正常運作,而國有投資平臺作為主體,可以整體防止壟斷行為,保障民生利益,從而確保平臺的良性循環。
五.依托食材集中供應平臺促進農村產業融合的意義
依托食材集中供應平臺促進農村產業融合,是各地方政府能夠主導促進產業融合內生發展的模式,具有可行性和廣泛的普適性。
首先,建設食材集中供應平臺具有可行性和普適性。食材集中供應平臺本身是各地方政府打造食品安全閥門,創新食品安全監管方式,提升本地食品安全管理水平的重要舉措。以政府機關及公共事業單位食堂為切入,可操作性強,且能夠起到良好的帶頭和示范作用,能夠支持和促進平臺服務社會化服務。
其次,通過整合本地餐飲食堂原料需求搭建的食材集中供應平臺,能夠對本地農產品和食品加工也起到良好的帶動作用。食材集中供應平臺主要服務和滿足本地人群就餐需要。本地人群的飲食習慣和結構則與當地的農業生產及加工食品生產高度匹配。因此,通過食材集中供應平臺整合的農產品及食品需求中本地農產品及食品需求將占極大比例,也就能夠促進和帶動本地農產品及食品產業的發展。
最后,通過規模化、集約化和專業化的食材集中采購平臺,才能夠帶動農業生產及食品加工等相關主體和企業形成產業聚集,能夠對農業生產和食品加工等主體提出統一的要求和規劃,具備打造統一的資金、技術、人才以及配套服務體系的能力。
依托食材集中供應平臺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實際上就是整合本地零散的農產品及加工食品需求,并充分發揮平臺的龍頭帶動作用,通過堆積市場需求、改善產業發展環境等方式,促進本地一、二產業發展,從而實現產業融合發展。
參考文獻:
[1]?? 今村奈良臣.把第六次產業的創造作為21世紀農業花行產業[J].月刊地域制作,1996(01):89.
[2]?? 吳銀娟.吳雨宵.余建斌,農村產業“鏈條聯通”融合發展模式研究——基于廣東省臺山市的典型案例,新疆農墾經濟,2020,(05),61-66,
[3]?? 李亞娟,馬驥.中國農產品滯銷情況分析——基于2005—2017年的新聞數據統計[J].農業展望,2019,15(11):129-134+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