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佳 崔瑜 盛小芳 鄧夢情 肖存博
新冠疫情爆發以來,全國上下齊心協力,共同抗“疫”,隨著時間的推移,全國抗“疫”形式逐步向好。黨中央對于各公共部門的集中統一領導,執行重要任務的主要力量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為遏制疫情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一、疫情防控阻擊戰、中國志愿服務事業發展的背景、現狀
(一)疫情防控阻擊戰背景
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發生的傳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圍最廣、防控難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2020年 2月,國家衛健委宣布這次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傳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圍最廣、防控難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
面對來勢洶洶的疫情,國家緊急啟動重大危機一級響應,緊急調配物資和人員支援武漢,社會各界力量以各種方式積極籌備物質奔赴武漢,14億人民同舟共濟,眾志成城,同疫情展開頑強斗爭,付出巨大代價和犧牲。在廣大人民團體和志愿者的共同努力下,中國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向好、生產生活秩序加快恢復的態勢不斷鞏固和拓展。
二、基于WSR理論淺析疫情防控志愿服務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WSR是" 物理(Wuli)一事理(Shili)一人理(Renli)方法論" 的簡稱,是中國著名系統科學專家顧基發教授和朱志昌博士于1994年在英國HULL大學提出的。在觀察和分析問題時,尤其是觀察分析帶復雜特性的系統時,WSR體現其獨特性,并具有中國傳統的哲學思辨,是多種方法的綜合統一;根據具體情況,WSR將方法組群條理化、層次化、起到化繁為簡之功效;屬于定性與定量分析綜合集成的東方系統思想。
以西南地區C市A校B院為例,通過對同學進行深度訪談和發放問卷的形式得知,學院學生參與疫情防控阻擊戰的主要形式是參與志愿服務活動。據2 月24日A校團委數據顯示,學院共35名學生參與到疫情防控阻擊戰,但學院登記注冊的青年志愿者近千人,通過WSR理論模型,分析我國志愿服務事業的組織和工作有效覆蓋存在的空白,發現問題的主要表現形式是對志愿服務資源即青年的調動不充分,制度不完善,信息的不對等,存在地域的差異性,專業性不強等問題。
物理層面,志愿者參與疫情防控狙擊戰管理不到位?;仡櫼咔槌跗谶^程,不難發現,在面對可能威脅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的重大傳染病,尤其是未知傳染病疫情時未及時傾聽和回應專家意見,并合理合情地向公眾報告,賦予公眾知情權,部分領導、志愿者的做法充分暴露了領導的專業化能力不足,對重大危機的敏感程度不高,導致疫情大面積的擴散。在共青團的精神指引下,我國志愿服務事業長足發展,但在疫情爆發緊急時刻,部分志愿服務存在緊缺人手的情況,而部分有志愿服務經驗的青年學生沒有得到充分的動員,在制度上很少有年輕志愿者在志愿服務街道登記,存在供需兩端不平衡的情況。歸根結底,是應急志愿服務事業發展不夠充分。
事理層面,城市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管理應是系統性、全流程的,而不僅僅是對某個環節的處置,危機事前、事中、事后是一個系統整體,實踐中存在重事中應急與事后修復而輕事前預防的問題,往往忽視應急管理的重要基礎,即危機意識和應急意識。西南地區某市21名志愿者深入三河街道二臺子、五龍等志愿服務開展疫情防控援助,上門排查登記、宣傳科普健康知識、測量體溫4000余戶,送菜、扔垃圾,服務隔離人員30余戶,不可否認的是,志愿者參與疫情防控狙擊戰專業性不強,大多參與基礎性的工作。主要參與入戶測體溫,聯網大排查,登記外來人員,消毒公共環境等基礎工作,沒有能夠做到人盡其才,志愿服務資源利用效率較低下。
人理層面,志愿者參與疫情防控狙擊戰渠道相對狹窄。我國參與疫情防控的主要志愿者主要成分主要是:醫護防疫志愿者、志愿服務管理志愿者、后勤保障志愿者等等,我國的志愿服務事業在人員調動上呈現的主要形式是組織動員,而非自愿參與,其緣由在于志愿服務的理念不深,渠道搭建不到位,績效薪酬跟不上。
三、新冠疫情對于我國志愿服務事業發展的啟示
面對疫情防控阻擊戰的嚴峻形勢,暴露出團的組織和工作有效覆蓋存在的空白等問題,而對于基層的團組織,思考怎么才能最大程度的整合志愿者資源,充分展現青年生力軍和突擊隊的作為。有以下幾點思考:
應急志愿服務應該更加規范化。居民對志愿服務服務參與不足,總體參與率不高,而且也不平衡。大多數居民不愿參與志愿服務服務,參與人群分布不平衡,不同年齡、收入、文化程度、居住區域的人參與率有很大不同。即使一些志愿服務居民參與志愿服務服務,也是行政性地被動式參與,而不是發自內心的主動式參與。
應急志愿服務應該更加專業化。應當組織志愿者培訓講座,提高志愿服務的水平和質量,將個人的特長與所需要的工作更加緊密的結合起來,將志愿者視為工作開展過程中,團隊內可信賴的一分子。志愿者服務工作必須著眼于志愿服務群眾的利益,才能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諧因素,提高工作水平。因此,志愿服務組織要讓群眾真正參與到志愿服務建設之中,使其充分感受到志愿服務的發展與個人的發展息息相關、相輔相成,才能使其對志愿服務產生認同感和歸屬感,逐步形成個人與志愿服務之間的共同體意識。
應急志愿服務應該更加制度化,充實志愿服務疫情防控力量主要可以從機關和企事業單位抽調黨員干部下沉一線充當志愿者能夠短期解決志愿服務力量不足的困境。防疫期間,要制訂相關激勵措施,關心關愛參加疫情防控的志愿者,合理調度疫情防控一線工作人員,安排長時間、高負荷工作的人員進行輪休、補休,及時做好志愿者的健康體檢和心理減壓等工作。建立健全國家層面志愿者人才庫,加強志愿者的在地區層面的統籌管理,讓志愿者走到任何地方都有奉獻的機會。
作為對公共危機的回應,我國政府應積極借鑒發達國家的做法,建立危機管理績效評估的事前、事中、事后評價,同時建立健全法制保障,加大對公共危機的宣傳力度、提升公民的危機意識,積極動員全社會力量參與危機救治。在強化綜合減災的同時,建立國家綜合減災管理的“大部委制”和“分層分級”制,最大程度的降低災害損失,化危機為轉機,進一步提升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助推我國志愿服務事業再上新臺階。
作者簡介:
孫佳(1999-8),女,漢族。四川成都人。本科在讀四川大學研究方向:公共管理學;
崔瑜(1998-10),女,漢族。山東煙臺人。本科在讀西南石油大學研究方向:經濟管理、公共事業管理;
盛小芳(2000-1),女,漢族。四川巴中人。本科在讀西南石油大學研究方向:經濟管理、公共事業管理;
鄧夢情(2000-4)女,漢族,四川成都人,本科在讀西南石油大學研究方向:經濟管理、公共事業管理;
肖存博(1999-6),男,漢族。四川達州人。本科在讀西南石油大學研究方向:經濟管理、公共事業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