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作文教學是教師引導學生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自我表達和交流的過程,其根本目的在于教會學生習作的方法。但我國的作文教學一直處于一種艱難的境地,教師沒有成體系的作文教學方法,極大程度影響了學生對習作的興趣和創作。本文立足于初中習作教學方法上的問題,以解決問題為出發點,結合教育心理學中的認知策略,從教師“教”的方面提出一些切實可行的建議。
【關鍵詞】初中作文教學;習作教學方法;認知策略
1.認知策略的分類
認知策略是學習者加工信息的一些方法和技術,有助于有效地從記憶中提取信息,其基本功能有兩個方面:一是對信息進行有效的加工與整理;二是對信息進行分門別類的系統儲存。認知策略分為復述策略、精加工策略和組織策略。
復述策略是指在工作記憶中為了保持信息,運用內部語言在大腦中重現學習材料或刺激,以便將注意力維持在學習材料上的方法,包括:重復、抄寫、做記錄、畫線等。
精加工策略是指把新信息與頭腦中的舊信息聯系起來從而增加新信息意義的深層加工策略。對于比較復雜的學習,精細加工策略有說出大意、想象、總結、建立類比、用自己的話做筆記、解釋、提問以及回答問題、結合生活實際等。
組織策略是將經過精加工提煉出來的知識點加以構造,形成知識結構的更高水平的信息加工策略。組織策略主要有兩種:一種是歸類策略,用于概念、語詞、規則等知識的歸類整理;一種是綱要策略,主要用于對學習材料結構的把握。
2.認知策略在習作中的運用及對策
2.1復述策略在習作中的運用
復述是一種主要的記憶手段,許多新信息,如人名、外語單詞等,只有經過多次復述后,才能在短時間內記住并長期保持。在習作教學當中也可廣泛地運用到這個策略。習作的寫作過程需要進行素材的積累,而這些素材就像編碼一樣,通過記憶存儲在學生的頭腦中,在需要用的時候便提取出來,從而通過組織變成自己獨特的語言。
初中作文的體裁主要包括:記敘文、說明文、應用文、議論文。就記敘文做分析,記敘文寫作難度最低,學生只需要把自己的生活中的人事物記錄下來便可,但是想寫好一篇記敘文需要用許多的妙詞佳句,這些華麗的辭藻如何產生,它源于學生一定的語言積累,除了博覽群書以外,還應認識到“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做讀書筆記和摘抄。當學生讀到一篇美文,將其中運用修辭的段落進行畫線,對文中的不懂的詞句進行查閱、批注、賞析,對精彩的段落進行摘抄。僅將自己喜愛的好詞好句摘入自己的摘抄本并不意味著就能寫好作文,還需要背誦精彩的段落,以便于在以后的習作中進行仿寫,形成自己的語感。日積月累的過程中,復述策略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師應在習作教學中重視復述策略的使用,引導學生用科學的方式去學習如何通過積累而觸類旁通地完成習作,產生獨特的語感。而不是直接拿一篇應試范文直接讓學生進行仿寫,寫出千篇一律的假作文,使學生越來越厭倦枯燥的作文課,談“習作”色變。
2.2精加工策略在習作中的運用
精加工策略是指通過對學習材料進行深入細致的分析、加工,理解其內在的深層意義并促進記憶的一種策略。指對記憶的材料補充細節、舉出例子、作出推論,或使之與其他觀念形成聯想,以達到長期保持的目的。精加工策略也能運用在初中的習作指導中,在教學材料作文中得到充分的體現,如講解2015年湖北省武漢市中考作文:
初春,街心公園的樹爭先恐后地長滿了綠芽,有一棵樹卻遲遲沒有動靜。一段時間后,別的樹的葉子都已張開,這棵樹才剛剛冒出漱芽。一開始就比別人晚了一大步,不免讓人擔憂。不過這棵樹并不著急,還是按著自己的節奏不緊不慢地生長著。不經意間夏天來臨,抬頭望去,這棵樹與別的樹已無區別,濃濃的綠色在夏日的酷署里同樣可以遮陰納涼。此時,誰又在意它當初的滯后?
人的成長何嘗不是這樣?
請根據對上述文字的感悟和思考,寫一篇文章。
要求:依據材料的整體語意立意,自擬標題,不少于600字。
這個作文題非常考驗學生的審題能力,學生需要在理解材料的基礎上立意進行寫作,教師在啟發學生的思維的過程中可運用精細加工策略,對材料進行挖掘和深度加工。抓住兩個關鍵問句,三個關鍵陳述句。
兩個關鍵問句:(1).“人的成長何嘗不是這樣”,表明寫樹是為闡釋人成長的道理,寫作時必須扣住“成長”話題;(2).“此時,誰又在意它當初的滯后”――回到原文。本來這句話不說,對于寓言敘事沒有影響,但是,命題者通過強調,把我們引向“成長起步之后”的問題。
三個關鍵陳述句:(1).成長起步時,“(這棵樹)一開始就比別人晚了一大步”;(2).成長進行階段,“(這棵樹)按著自己的節奏不緊不慢地生長著”;(3).成長結果時,“這棵樹與別的樹已無區別”。另外,“不免讓人擔憂”“誰又在意它”則是從旁觀者角度看待成長滯后的問題。
啟發和引導教學中最精彩的環節,通過這一系列的教師的“挖掘和加工”,教師用自己的認知高度去啟發學生的認知,讓學生學會從不同的角度看待一個平常的事物,而達到學生認識事物的新高度,對材料有了更深刻的認識,才能寫出與眾不同的作文。除此之外,教師還要高度重視課堂中的總結,將本材料中的立意進行梳理,讓學生更加清楚能去構思自己的作文切入點。如教師將總結出的立意點板書在黑板上,“起點階段落后并不可怕,不斷成長就能達到一定的高度”,“今天的后來者不見得就是未來的落后者,關鍵看誰堅持成長”,“決定成長結果的,不是起點快慢,而是遵循規律、不斷進取”,“別被‘起跑線論一葉障目”加深學生的印象,給學生選擇和思考的空間。一篇真實感人的習作必然緊密結合生活,引起眾人共鳴。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運用精細加工策略中的“結合生活實際”,讓學生在作文中寫自己想寫的話,激發學生的創作熱情。在教學極具現實的材料作文,如,“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宣傳一浪高過一浪,因此引發了父母逼迫孩子補課、家長對孩子成績不好的焦慮,一些成績落后的同學對于未來的迷茫……”教師可鼓勵學生聯系自己的經歷、同齡人的經歷,結合家長的態度和社會案例,抒發真實的內心入文。
2.3組織策略在習作中的運用
組織策略是整合所學新舊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形成新的知識結構的策略。學習者根據知識經驗之間的關系,對學習材料進行系統、有序的分類、整理與概括,使之結構合理化。在習作的教學中,同樣廣泛地應用到組織策略,教師可引導學生在寫一篇新的習作時,先梳理一份嚴密的作文提綱。教會學生從審題、立意、選擇素材、組織語言四個方面來將習作進行一個大致的預設,以防學生寫跑題,記流水賬,作文邏輯不清。如教授習作“我的理想”,可根據作文中的經典結構引導學生有邏輯地組織提綱,突出自己習作的重點。
學生列完自己的作文提綱后,教師先對學生的提綱進行一次評價,指導學生如何構建一篇完整的作文框架,學生如有需要“返工”的情況,也不至于浪費太多的時間,將剛剛建起的“墻”全部推翻。在完成提綱的基礎上,教師可讓學生根據提綱盡情發揮自己的文采,使之在寫作規范內,自由表達,精煉語言,從中受益,完成一次有效的習作練習。
參考文獻
[1] 張大均.教育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2] 蘇巧新. 初中寫作教學現狀調查及其管理對策研究[D].湖南大學,2013.
作者簡介:向麗,女, 湖北師范大學文學院,學科教學(語文)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