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莎
【摘? 要】隨著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新時期的民族音樂也逐漸登上了歷史舞臺。新民樂是當代器樂演奏的一個重要趨勢,其特點是把具有民族特色的樂器、作品風格、節奏與西方音樂予以融合。世界上有多少種音樂文化,新民樂的風格就有多少種可能性。在這一背景下,藝術家對民族器樂——阮進行了大膽探索,融合新的音樂元素,改編和創作了很多優秀的作品,有獨奏和重奏等多種形式,取得很好的成果,為阮的發展增加了新的色彩和活力。本文就阮與新民樂在發展中的融合展開探討。
【關鍵詞】新民樂;阮作品;發展;融合
引言
中華民族的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我國全體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我國的經濟、文化也隨之產生變化與發展、創新。人們的審美情趣也發生了不斷地變化,不僅局限于“衣、食、住、行”基本條件的滿足,更對我國的音樂文化產生了進一步的“需求”。在這個日新月異的現代化國家中,音樂文化也隨之進步與創新。
1.新民樂的詮釋與解讀
“新民樂”的概念最早出現在由中央電視臺海外頻道、廣州音樂臺和北京文藝廣播電臺的一檔節目,節目中提出“新型民樂”一詞。2000年2月7日,中央電視臺《新民樂》欄目開播,同年北京文藝臺創辦《新民樂》節目,使得“新民樂”這一新興詞語,一時間傳遍大街小巷。“新民樂”一詞可以從廣義與狹義兩個角度進行解讀與理解。在廣義的“新民樂”中,其涵蓋范圍廣泛,主要是指新創作、新改變、新理念等形式的傳統音樂,并融合現代創作手法、演繹、現代意識等形式的民樂,與此同時,新民樂又是從我國民族器樂以及民間戲曲等音樂中汲取養分而產生的音樂形式,因此其與傳統音樂即要區分又不可分割。并且,具有現代意識與傳統民樂相融合的作品,也可稱之為“新民樂”。與廣義的“新民樂”相比,狹義的“新民樂”則更加具體化。狹義的新民樂主要是指使用我國民族樂器表演且素材、元素主要來源于我國傳統音樂的表演形式。在創作上結合西方現代音樂特有的創作技巧、配器手法、編曲、演出形式等。總的來說,即用我國傳統樂器演奏使用西方創作技巧的以中國傳統音樂為素材的作品。這是中西音樂文化的融合和碰撞。
2.淺談阮與新民樂在發展中的融合
2.1“新民樂”出現的意義
因為“新民樂”的出現,我們可以通過“新民樂”來展現中國形象。如今民族樂器被越來越多的人所認可接受,古風歌曲傳遍大街小巷,民樂一次次地登上國際化的舞臺,走出國門,讓世界不同民族、不同國家的朋友認識并喜愛中國傳統文化。其次,通過“新民樂”研究中國文化發展,傳統文化中包含了傳統音樂,將傳統音樂拓展又可以分成好多個門類,例如傳統器樂、傳統歌舞、傳統戲曲等等。其中傳統器樂,即人們通常所說的民樂,是傳統音樂的主要代表,而當今社會民樂發展依然存有不足之處。文章旨在能解決部分群眾對民樂片面認識的問題,研究當代民樂與傳統民樂相比所產生的一些變革,對中國文化發展產生的影響。再者,通過“新民樂”激發國人愛國熱情。讓國人更了解傳統文化,熱愛祖國,堅定文化自信,增強民族凝聚力。因為中國的民族樂器歷史悠久,歷經幾千年的發展,它積淀了豐富的人文內涵,包含了深刻的哲學思想,是中華文化的集大成者。作為中國人首先就要對自己國家的文化熟悉、了解,然后才會熱愛并引以為豪,實現不斷的繼承發展傳統樂器和全面復興傳統文化,讓這些寶藏不再消亡,變得生生不息,源遠流長。
2.2新民樂發展中的阮作品
近年來,一些優秀的阮作曲家在作品創作上取得較多成果,例如劉星在《NewAgeMusic》(新世紀音樂)方面的創作,現已推出九張高品質CD,如《無所事事》《遠去的村莊》《湖》《樹》《無字天碟》等,其1992年出版的《一意孤行》至今仍在熱賣。NEWAGE是一種寧靜、安逸、閑息的音樂,純音樂作品占的比重較多,帶歌唱的音樂較少。這一音樂風格興起于20世紀70年代,盛行于80年代。NEWAGE可以是純ACOUSTIC(即以傳統自發聲樂器演奏)的,也可以是很電子化的,重點是營造出大自然平靜的氣氛或宇宙浩瀚的感覺。NEWAGE音樂風格多與音樂治療有關,也有不少與打坐冥想有關,這與其思潮哲學有很大關系。劉星創作的第一首阮協奏曲《云南回憶》,在創作素材選擇方面,運用了云南少數民族的一些曲調,突出中阮樂器的優美音色,并運用現代或者說頗具個性的作曲、配器手法,進行大膽的嘗試與開拓,使之成為一首民族器樂創作創新的成功之作。首先,整首樂曲充分運用和弦演奏技巧,強調四根弦掃弦演奏帶來的和聲效果,在和弦的運用方面具有與古典吉他相仿的音響效果,在聽覺上具有耳目一新的藝術效果。其次,整首樂曲的音型布局非常獨特。《云南回憶》在音樂結構上,劉星充分運用了各種節奏不同的切分音型和連續性的十六分音符、附點音符等,打破了傳統阮演奏過程中節奏重音的效果性,為這首曲子增添了旋律方面的律動性和活躍性。這些獨特的節奏組合交織在一起,使曲子增添了爵士樂的獨特味道。最后,樂曲的技術方面,還運用了大篇幅的連續快速單彈技巧,從一弦到四弦、四弦到一弦的快速過弦,以及在第二樂章中大量運用橫按等,使之形成獨特的音樂風格。縱觀全曲的發展,可以發現創作者非常重視對和弦的應用,作品中大量采用功能性以及色彩型的和弦,尤其是在第三樂章中,展現了阮樂溫暖、明亮的音色效果。這在傳統的阮曲創作中很少用到。傳統曲目的創作,四根弦同時奏響,二三四弦多半是空弦,用來增強音響效果,渲染樂曲氣氛。如今,在新民樂發展時期,優秀的音樂作曲家創作了大量的阮作品,促進中阮的普及和發展,受到越來越多的人喜愛。
2.3新民樂未來發展思路
未來,新民樂的發展思路是什么,難道就是讓我們拋棄傳統民樂嗎?不完全是,傳統民樂是我們民族的經典,流傳這么久,更是凝聚了幾代人的智慧,它的內涵、韻味都是讓我們不能完全拋棄的,聆聽傳統民樂是對我們心靈的洗禮。因此,首先,要繼續保護我們的傳統民樂,它是我們的文化瑰寶,不論任何時候都不能摒棄;其次,應該繼續開發新民樂,新民樂的發展應該更加具有世界性,要有一定的包容性,但不能失去它的民族性;最后,新民樂的發展不能一味照搬照抄。總結一句話,就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地發展新民樂。
3.結語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阮的改革和演奏藝術發展很快。20世紀50年代,藝術家對阮進行了一系列改革,使阮具有高音、中音、次中音和低音4個聲部,而自成一族。改革后的阮為四弦,采用金屬弦,調音方便,音域擴展到三個八度以上,音量增大。半音俱全,可任意轉調。在演奏技巧上,除傳統指法外,還吸收了其他中、外彈撥樂器的技法,大大豐富了阮的表現力。隨著樂器的改革,阮如今逐步得到豐富。我國許多音樂學院先后開設了阮的專業本科,大阮和中阮的獨奏曲也相繼涌現。新民樂作為時代產物,傳承了中國傳統民族音樂,吸收借鑒了西方優秀的音樂形式,與當代藝術文化形式有機結合,從誕生之日便深受廣大群眾熱愛。如今,藝術家積極地推動阮融入新民樂的發展之中,并在中西結合、古今貫通的氛圍下,創作出更多優秀的阮作品。
參考文獻
[1]劉金祥.淺議傳統民樂與新民樂的可融合性[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2018(10).
[2]高敏.也談“新民樂”[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2019(3).
[3]徐思.當代新民樂的藝術形態及發展勢態[J].江西財經大學,2018.
[4]徐思.芻議新民樂發展現狀及趨勢[J].北方音樂,2018,(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