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丹
【摘? 要】本文對新中國的外交發展進行了梳理,具體分為四個發展階段:新中國成立初期、改革開放前期、改革開放后期、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時期。中國外交的發展史也是新中國的崛起史,如果說改革開放以前的中國外交是基于革命和民族的視角,那么改革開放后的中國外交則是基于發展和世界的視角。新時代新形勢,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將繼續弘揚優良傳統,堅定不移高舉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旗幟,堅定不移地走和平發展道路。
【關鍵詞】中國;改革開放;大國外交
1.新中國成立初期三大外交政策的形成
1948年年底,隨著遼沈戰役的勝利,一大批大城市被解放,這就不可避免的帶來了人民解放軍以及人民政權與駐扎在這些大城市的西方國家外交代表進行接觸的問題,考慮到建國后即將面臨的形勢,中國共產黨不得不開始全盤考慮外交政策。
從1948年年底到1949年3月中共七屆二中全會,中國共產黨領導人著重提出了“另起爐灶”“打掃屋子再請客”兩項原則。“另起爐灶”是指新中國政府不繼承國民黨政府同各國舊有的外交關系,要在新的基礎上同各國建立新的外交關系,對于駐在舊中國的各國使節,我們把他們當作普通僑民對待①;“打掃屋子再請客”是指在肅清帝國主義在華特權和勢力之前,既不急于獲得帝國主義國家的外交承認,也不急于同他們建立外交關系,等到清除了帝國主義國家在中國的特權、勢力和影響之后,再讓外國客人進來。七屆二中全會到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國共產黨側重提出了“一邊倒”的外交政策。“一邊倒”是指在美蘇冷戰的兩極格局之下,我國站在以蘇聯為首的和平主義陣營之內,①與蘇聯結成同盟。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通過了具有臨時憲法性質的《共同綱領》,標志著新中國三大外交政策的最終形成。
2.改革開放前的外交發展
新中國成立后,處于冷戰的大背景下,新中國的對外發展在改革開放前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1949-1960年、1960-1971年、1972-1981年。
第一階段:1949-1960。中國“聯蘇反美”,又被稱為中國外交史上的“一邊倒”時期。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0月2日,蘇聯政府照會表示,蘇聯基于力求與中國人民建立真正友好關系的一貫愿望,決定中蘇之間建立外交關系,并且互派大使。12月6日,毛澤東前往蘇聯進行訪問。②1950年2月14日,中蘇簽訂了《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毛澤東訪蘇和《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的簽訂是中國落實“一邊倒”政策的重要步驟。“一邊倒”戰略的實施既使新中國提前收回了蘇聯在東北享有的特權,又獲得了來自蘇聯的寶貴援助。更為重要的是,通過“一邊倒”新中國獲取了來自蘇聯的強有力支持,從而抵御外部威脅進而鞏固了新生的革命政權。另一方面,受冷戰國際格局的制約,美國等國家對新中國采取了敵視的態度,從而限制了新中國外交的活動空間。1950-1953年朝鮮戰爭、1954年金門轟炸、1955年美臺《共同防御條約》的簽訂,都是美國針對中國的挑釁行為。1956年,以蘇共二十大為轉折點,中蘇關系開始出現波動。1958,中蘇兩國在長波電臺、核潛艇艦隊問題、臺海問題上均產生了不同程度的分歧,加上“八二三”炮擊金門事件,蘇聯在1959年停止了對華軍事援助并于第二年撤走了全部在華援助專家,中蘇關系開始破裂。
第二階段:1960—1971。中國反蘇反美,即兩面開弓,兩個拳頭打敵人。這一階段是中國外交發展較為艱難的時期,中蘇關系惡化,中美關系也沒有緩和。自1960開始,中蘇就兩國邊界問題不斷進行磋商和對話,都沒能達成一致意見。1962年,在中印邊界沖突問題上,蘇聯采取了支持印度貶低中國的行為,使得中蘇關系進一步惡化。1965年莫斯科三月會議使國際共產主義運動正式分裂,中蘇兩黨關系中斷。到了1970年,兩國關系發展到在珍寶島上兵戎相見的地步,珍寶島事件使中蘇兩國正式交惡。在中蘇關系破裂的同時,中美關系也沒有得到有效緩和。美國政府繼續支持蔣介石集團在臺灣海峽地區進行挑釁,同時還在臺灣成立了“美軍駐臺協防軍援司令部”,嚴重破壞中國主權,干涉中國內政。在與美蘇兩國關系均沒有緩和的情況下,中國尋找了來自中間地帶的友誼;中國和亞非拉國家的關系得到發展,尤其是中非關系。此外,中日民間外交十分活躍,中法兩國也在這一時期得到了建交。1971年4月,美國乒乓球代表團訪華,開啟了“小球轉動大球”的乒乓外交。7月,基辛格秘密訪華,經過會談雙方達成協議,并宣布了尼克松總統即將訪華的消息,中美關系出現緩和。
第三階段:1972—1981。中國“聯美反蘇”,又被稱為一條線、一大片。一條線、一大片是指維度大致相同的國家聯合起來、整個第三世界都要聯合起來組成反對蘇聯霸權主義的國際統一戰線。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中美發表《聯合公報》,中美關系實現了正常化。同年,中日兩國簽署《中日聯合聲明》,中日關系實現了正常化。1973年2月,毛澤東在會見基辛格時提出建立反對蘇聯霸權主義統一戰線的外交戰略。出于共同反對蘇聯霸權主義擴張的需求,大多數西方國家也積極與中國進行接觸。1972年和1973年這兩年,除愛爾蘭外,所有歐洲共同體成員國都同中國建立了正式的外交關系。1978年12月16日,中美建交聯合公報正式發布,中美建交。這一時期,雖然與蘇聯陣營國家的關系比較冷淡,但中國通過與美國及其他發達國家建交,在對外關系方面取得了突破,改善了自己的安全環境。
3.改革開放后的外交發展
在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確定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為國家中心任務和對外開放的方針之后,中國外交進一步活躍。80年代初,中國領導人對世界格局作出新的判斷,對中國外交政策進行了重大調整。為了給國內經濟建設提供良好的國際環境,1982年9月,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在中共十二大上宣布中國堅持獨立自主的對外政策:“中國決不依附于任何大國或者國家集團,決不屈服于任何大國的壓力。”“對一切國際問題,中國將根據其本身的是非曲直和從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發來決定自己的立場。”鄧小平進一步指出:“中國的對外政策是獨立自主的,是真正的不結盟。”中共十二大還提出了新的處理黨際關系的準則,“獨立自主、完全平等、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內部事務”,以此來改善同東歐國家的關系。此外,鄧小平在1985年3月提出了“和平與發展”是當今世界的兩大主題。對世界格局的這個判斷成為此后相當長時期里決定中國外交政策的基本依據。
為了維護和平和發展經濟,中國領導人還提出了建立新的國際秩序的看法。鄧小平于1988年明確提出:需要建立新的國際秩序以及國際經濟新秩序、國際政治新秩序。他進一步指出建立國際新秩序應當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為指導國際關系的準則。按照新的外交政策,中國在80年代與世界各國普遍發展友好合作關系,到1989年底,同中國建交的國家已達131個。此外,從80年代開始,中國積極地參與多邊外交,一是參與聯合國及其專門機構開展的維和活動;二是中國加入了其他許多重要的國際專業組織。
1989年蘇東劇變,1991年蘇聯解體,冷戰結束。世界格局的變化給中國外交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壓力。根據變化后的新形勢,中國進一步調整了對東歐國家的方針政策,其中心內容是:互相尊重、求同存異、平等互利、穩步發展、按照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發展國家關系。這一外交方針的貫徹實施使中國渡過了冷戰后的外交難關,打開了中國外交的新局面。同時,針對冷戰后的復雜局面,鄧小平也提出了“冷靜觀察、穩住陣腳、沉著應對、韜光養晦,有所作為”的20字指導方針。其中核心內容是“韜光養晦、有所作為”。“韜光養晦”主要概括為不抗旗、不當頭、不樹敵、不對抗、超脫和超越意識形態。此后,“韜光養晦”一直是中國外交的重要指導思想。
進入21世紀,中國成功的加入了世界貿易組織、參與并創建了一系列的國際機制,提出了“和平發展”、“和諧世界”的新理念。2003年12月,溫家寶首次全面闡述了“中國和平崛起”的思想。2004年4月12日,胡錦濤發表演講《中國的發展,亞洲的機遇》,指出中國將堅持和平發展的道路,高舉和平、發展、合作的旗幟。2005年4月,胡錦濤在出席亞非峰會上發表《努力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的演講,向世界展示了中國渴盼和平、維護和平的決心,給世界秩序帶來了良好的影響。胡錦濤進一步提出了“大國是關鍵、周邊是首要、發展中國家是基礎、多邊是重要舞臺”的外交政策。中國尤為重視與周邊國家的關系,更是提出了“與鄰為善、以鄰為伴”的方針和“睦鄰、安鄰、富鄰”的政策,加強睦鄰友好,推進地區合作。
4.中國特色大國外交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新一屆領導集體準確把握世界格局變化和中國發展大勢,提出了一系列指導中國外交發展的新理念,中國外交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
在保持外交大政方針延續性和穩定性的基礎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一系列指導中國外交發展的理念,比如“人類命運共同體”、“新型國際關系”以及“一帶一路”倡議,豐富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外交理論。
一定意義上來說,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就是新時代中國外交的目標模式和努力方向。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目標指引,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戰略布局更加清晰,一是構建總體穩定、均衡發展的大國關系框架;二是以親誠惠容理念打造周邊關系;三是以正確義利觀指導發展中國家;四是在多邊外交中積極參與全球治理并爭取話語權。③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根本路徑是構建新型國際關系,進而推動國際體系和國際秩序朝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變革。
中國將堅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始終不渝走和平發展道路、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堅持正確義利觀,始終做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
注釋
①周恩來:《我們的外交方針和任務》,《周恩來選集》(下卷),第85-87頁。
②謝益顯主編:《中國外交史》(1949-1979),河南人民出版社,第13頁。
③劉建飛:《新時代中國外交戰略中的中美關系》,《中美關系研究》,第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