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舒悅
【摘? 要】 民刑交叉問題歷來是司法實踐中的難點,而近年諸如“P2P”平臺網貸案件等經濟領域的民刑交叉案件更是層出不窮。經濟犯罪與普通財產犯罪的界限不清及對民刑交叉產生原因的分類不足,使得經濟領域民刑交叉案件在實體責任的認定和民刑程序先后的選擇上困難重重。鑒于程序法“刑民并存,分案處理”的理論在實踐中沒有很好的落實,有必要加以反思,變“先刑為主”,為“民刑共存”。
【關鍵詞】經濟犯罪;民刑交叉;適用;民刑并存
引言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先后出臺一系列扶持民營經濟發展的改革舉措,強調為民營企業發展營造良好的法治環境和營商環境;兩高一部也為此陸續發聲,指出努力營造法治化營商環境需要準確把握法律政策界限,嚴格區分經濟糾紛與經濟犯罪。
特別是今年以來,疫情對我國經濟發展產生了一定的負面影響,為了保護和推動民營經濟,司法機關也出臺了一系列的措施,比如:最高人民檢察院出臺了《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充分發揮檢察職能服務保障“六穩”“六保”的意見》,指出:堅決防止和糾正以刑事案件名義插手民事糾紛、經濟糾紛等各類違法行為,重點監督糾正以非法立案為利害關系人追款討債,干預法院正在審理或者已經裁判的經濟糾紛,將合同糾紛立為詐騙、民事侵權立為職務侵占、行業拆借立為挪用資金、買賣糾紛立為強迫交易、正常經營行為立為非法經營等問題。而杜絕此類現象的前提就是清晰界定特定經濟行為“刑”“民”的屬性。所以現階段,正確把握經濟領域的民刑交叉問題可謂是破解經濟發展與社會治理的關鍵。
1.民刑交叉案件緣起
“所謂刑民交叉案件,又稱刑民交織、刑民互涉案件,是指既涉及刑事法律關系,又涉及民事法律關系,且相互之間存在交叉、牽連、影響的案件”。
1998年出臺的《民刑交叉規定》第一條和第十條采用了“同一法律事實”和“同一法律關系”的表述方式。有學者據此對民刑交叉問題的產生原因進行以下歸納:(1)因不同法律事實分別涉及刑事法律關系和民事法律關系, 但法律事實之間具有一定的牽連關系;(2)因同一法律事實涉及的法律關系,一時難以確定是刑事法律關系還是民事法律關系;(3)因同一法律事實同時侵犯了刑事法律關系和民事法律關系, 從而構成刑民案件交叉。又有學者認為其中的第二類最終會在案件的審判中歸為第一類或第三類,因此此類型沒有單獨存在的必要,于是在第一類、第三類的認定標準基礎之上,將民刑交叉案件進一步分為牽連型和競合型。
以法律事實和法律關系為基礎的分類在當下司法實踐中對部分民刑交叉問題的程序適用確有意義,但明顯存在明顯缺陷:此種分類僅僅依據法條表象,未能把握民刑交叉案件產生的實質。由于法律事實、法律關系均是指法律規范調整下的事實和關系,只要法律規范性質不同,相應法律關系或法律事實當然不同。
從本質上來說,民刑交叉案件的產生源于不同法律對社會關系的調整,隨著社會結構完善和優化,對個人利益的保護勢必意味著民法更多的介入,而一旦民法介入到了原來單一的刑法體系中,就會出現法條競合。而正是因為此種法條競合的規制不清晰明確,直接導致民刑交叉案件成為司法實踐中實體法和程序法的共同難點。
2.經濟類民刑交叉案件現存問題
2.1經濟活動領域民刑交叉案件的實體界限尚未厘清
案件是“刑”還是“民”,是有客觀標準的,即對照法律條文,根據相應經濟行為的動因和程度確定的責任界限,一般體現在經濟犯罪的立案標準中。緊扣實體法規范,從概念中分別把握民刑責任的范疇,是正確歸責的前提和基礎。《刑法》中有關經濟犯罪的罪名在法條中通常會附帶“數額較大”、“情節嚴重”等具體要求,對于不符合相應條件的案件,應作為經濟糾紛處理,公安機關不得非法越權插手干預。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法律調整的社會關系日趨復雜,經濟案件中法律責任的認定與劃分逐漸成為處理經濟領域中民刑交叉案件的爭議焦點。然而,目前有關民刑交叉問題的討論大多從程序選擇的角度出發,經濟違法行為的入刑標準尚不明確,“選擇性司法”的情況時有發生,經濟案件的定性依然面臨著一定的困難。以吳英非法集資案為例,由于現行法律對民間借貸和非法集資的認定不清,在社會上引發了巨大爭議,也使得我國民營企業尋求融資渠道陷入新的困境。
2.2經濟犯罪與經濟糾紛民刑交叉案件的程序選擇有待規范
經濟領域民刑交叉問題不僅涉及實體層面法律責任的認定與歸結,更與處理程序的順位選擇息息相關。我國現行的部分司法解釋和規范性文件已經確立了“先刑后民”、“民刑并行”等處理原則,但在具體的適用中,“民刑并行”的法律適用標準不清,可操作性較弱,“先刑后民”事實上成為司法機關處理此類問題的基本原則。然而在實踐中普遍采用“先刑后民”模式存在一定弊端:
第一,限制了當事人的訴訟權益。
在經濟活動領域,司法解釋明確規定審理經濟糾紛后認為有經濟犯罪嫌疑的,應當駁回起訴。先刑后民原則的普遍適用會阻礙原告對有犯罪嫌疑的糾紛提起民事訴訟。同時,對于被告而言,由于首先進入了刑事程序,而我國的公訴“幾乎是在有罪必捕的慣性軌道上進行”,被告由于被采取強制性措施而喪失了民事訴訟中自由搜證、提起反訴等權利。
第二,縮減了受害人的受償范圍。
首先,與直接通過民事程序審理相較,先完成刑事程序使原告等待審判結果、獲得賠償的期限有所延長。且被告一直在未歸案或刑事審判長期未結案的情況下,原告的訴訟請求也將長時間處于懸而未決的狀態。其次,刑事審判程序在前,即先實施沒收財產、罰金等刑法的強制性措施,被告很可能沒有足夠的財產對受害方進行補償。再次,刑事附帶民事不包含精神損害賠償,明顯不利于救濟被害方。
第三,增加了當事人的負擔和風險。
這類風險主要出現在案件審理出現反復時。當案件被認定為民刑交叉案件,而審理后卻發現只是普通民事糾紛,又返回民事訴訟程序進行審理,這時案件的訴訟時效可能已經過期,當事人通常會喪失勝訴的權利,但又需承擔已經進行的訴訟的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