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郁濃 唐英 熊逸凡 張震



[摘 要] 佛坪山茱萸,是陜西省漢中市佛坪縣特產,是中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目前,佛坪山茱萸的保護傳承、產品銷售面臨新的沖擊,佛坪山茱萸產業發展正處于轉型關鍵期。本文通過探究陜西省佛坪山茱萸種植區景觀規劃設計,探討佛坪山茱萸農業遺產可持續發展路徑與方法,以期實現佛坪山茱萸農業遺產永續。
[關鍵詞] 山茱萸;景觀規劃;佛坪縣
[中圖分類號] TU982.2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7909(2020)27-54-5
陜西省漢中市佛坪縣是我國山茱萸三大培植基地縣區之一[1]。佛坪山茱萸是我國的農業文化遺產,其歷史文化底蘊深厚、經濟開發價值較高,是鄉村振興中重要的農業文化遺產資源。在當前高速城鎮化進程中,佛坪山茱萸種植區在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產品銷售方面面臨巨大危機。本文通過優化佛坪山茱萸種植區的景觀規劃設計,以實現佛坪山茱萸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和當地經濟發展相協調,從而轉化“農業文化遺產”為“生產力”,最終實現佛坪縣“山茱萸保護、產業發展、農業增收、生活美好、生態保護”的美好鄉村建設目標[2]。
1 佛坪山茱萸農業文化遺產發展問題
一是品種混雜,良莠不齊。種植區內的很多山茱萸是通過實生繁育、野生改良獲得的,因長時間實生繁育,使得部分種類山茱萸性能退化,品質良莠不齊,嚴重影響了山茱萸產業進一步發展。二是空心化嚴重,發展動力不足。因佛坪縣大多青壯年常年在外務工,致使村落缺少發展動力,傳統民俗活動和物質文化遺產出現傳承斷代問題,鄉村青壯年流失嚴重使老齡化人口不斷增加,阻礙了佛坪山茱萸農業文化遺產的繼承與發展。三是產量及價格起伏大。佛坪山茱萸產量不穩固,大年產量高而市場收購價低,小年產量低而市場收購價格高,當地農民栽植山茱萸的動力受市場收購價格影響,市場收購價格忽高忽低嚴重銼削了種植戶的積極性[3]。四是技術力量薄弱,服務跟不上。村莊的原住民是山茱萸培植以及經營的主力軍,原住民在學習新技巧和認知新成果方面能力較弱,難以產生技術上的優勢,且服務較為落后,從而阻礙了山茱萸產業發展。
2 佛坪山茱萸種植區景觀規劃設計
2.1 場地區位及上位規劃
2.1.1 場地區位。場地位于陜西省漢中市佛坪縣沙窩村,總規劃面積23 hm2,山茱萸種植區0.4萬余hm2。基地周邊均為5A級景區,距離佛坪縣城僅12 km,游客資源豐富。
2.1.2 上位規劃。佛坪縣“十三五”期間空間布局,以產業發展為主線,以城鄉建設為重點,著力打造“一心一帶四板塊”的產城融合發展布局[4],以期實現山水生態城鎮與綠色生態產業有機融合。佛坪全域旅游空間結構可概括為“一軸兩翼三環四區”。
2.2 場地現狀
基地內存在為數不多的農家樂,居民點分布在西側,主要道路分布在東側。村莊現狀公共服務設施主要有村委會、衛生所、天王殿寺廟等。該村主要河流為兩河,夏季為豐水期,秋冬為枯水期[5]。景觀資源大致分為2種:第一種,農業景觀資源,沙窩村萬有頃山茱萸示范區,整個示范區面積達0.4萬余hm2,山茱萸植株40萬株且品種優良;第二種,自然景觀資源,沙窩村位于兩河邊緣,高差較大,呈現出“兩山夾一川”的山水格局。圖1為規劃地現場照片。
2.3 SWOT分析
本文通過SWOT分析法,對所要設計的基地進行全方位的分析得出以下結果。S(優勢),沙窩村區域內有農業文化遺產點,且周邊均為5A級景區,游客資源豐富;沙窩村臨近主要公路,交通便利;村莊景觀良好,特色明顯。W(劣勢),當地基礎設施不完善;沙窩村內建筑業態混雜不堪;沙窩村村民受教育程度普遍較低、教育意識不足[6];沙窩村村內山茱萸農業文化遺產資源尚未得到充分利用。O(機遇),沙窩村可發展特色旅游,例如,農業文化遺產景觀、山茱萸康養景觀等,可吸引諸多游客;國家政策的支持和扶持。T(威脅),沙窩村人口老齡化嚴重,青壯年勞動力外流,村莊活力喪失。
2.4 總體規劃設計思路
總體規劃設計思路如圖2所示。基地規劃3條相互交織的主線,以農業遺產為脈絡,3線相織塑造秀麗佛坪,
規劃將3條主線——生態線、生活線、生產線貫穿全園,形成3條主線、1張綠色織網、6大主題片區、24處主題場所,如圖3、4、5所示。
2.5 主題定位及功能
2.5.1 生態線——遺產為魂。生態線規劃針對佛坪
山茱萸遺產提出山茱萸動態保護、山茱萸文化演繹、山茱萸活化體驗3大設計策略[7]。①動態保護方面。規劃保護和修繕現有山茱萸種植區域,同時創造新的種植區域形成新舊山茱萸對話,打造林間漫步及景觀盒子,在降低對生態最小干擾的情況下讓人們進一步接近農業遺產;延續山茱萸歷史脈絡,同時帶動其他生態效能,形成良性循環、互為作用的整體生態系統(見圖6)。②文化演繹方面。規劃設計遺產元素,通過文化演繹的方式增加參與性,使游客及當地村民更好地體驗遺產文化價值,打造佛坪遺產品牌;結合文創開發完善收益模式,提供永續發展的活力;在遺產體驗區建立環抱式的遺產博物館,館前與全息投影技術相結合,展示農業遺產時光穿越的歷史記憶,并打造戶外遺產講堂。③活化體驗方面。近期規劃2.3 km南北貫通的遺產觀光廊道,串聯起沿線的遺產景點,促使人們可以與百年茱萸觸碰;在農業遺產區可以認知農業遺產,在產業區可以體驗遺產的耕作與加工[8]。遠期可開通觀光火車,開展一天2班次低速清潔能源觀光火車活化體驗(見圖7)。
2.5.2 生活線——遺產為源。生活線規劃貫徹還文于民與民客相融的理念,以原住民活動為導向,促使山茱萸種植、田間耕作、民俗鄉風與寓教于樂、游藝健身等體驗性活動相融合[9],讓游客從多重感官感受遺產文化與民俗鄉風,如圖8所示。基地生活線規劃打造了自然教育功能、文化價值體驗、生態價值體驗3大板塊,有機融合了村民原始性活動與游客體驗性活動。①自然教育板塊。依托得天獨厚的場地資源、豐富的文化傳承區位優勢,通過體驗式旅游空間載體,人們可在其中漫步、采摘、體驗耕作、認知民居等。將自然教育功能植入,豐富游客精神生活的同時增加農民就業機會。②文化價值體驗板塊。依托村莊悠久的農事生產歷史,將休閑農業與自然教育相結合,通過對農業遺產生產方式的體驗,結合遺產產品制作加工來豐富文化活動的體驗。主要打造3大文化課堂,農耕文化課堂中可進行農事體驗、作物認知;遺產文化課堂中可進行遺產種植、手工作坊;民俗文化課堂中可設立文化學堂節點,人們可以學習佛坪傳統延續鄉愁。
2.5.3 生產線——遺產為源。
梳理研究區域內產業發展問題,生產線規劃提出了2大策略,體驗式旅游、產業融合。①體驗式旅游。以遺產文化為基礎,山體為載體,在堅守生態本底的前提下,打造“遺產景觀+傳統風貌+自然風光”并行的體驗式旅游模式[10]。設置假日特色體驗一日游與休閑度假多日游,一日游中可以參觀遺產、品嘗特產、茱萸體驗等活動;多日游可進行漫步騎行,農事體驗、山間游覽等多種體驗方式,如圖9所示。
②產業融合。產業融合提出“生產+”模式,如圖10所示。第一產業中豐富產業鏈,利用立體農業山茱萸+花卉+藥材以及水產品高效混養等措施,豐富產業鏈的同時為第二產業的產品加工提供豐富的原材料產品,并為第三產業提供體驗性活動和生態科普自然空間。第二產業中對特色產品進行加工包裝,并通過電商對外銷售以及開展山茱萸主題工藝品超市,提高產品附加值[11]。第三產業中規劃生態化鄉村旅游延續山茱萸農業文化遺產,為體驗式生態旅游提供背景支撐,通過規劃設計提出遺產景觀、養生體驗、文創收藏、自然景觀、自然教育及節慶民俗等特色景觀體驗節點。通過重組產業結構使一二三產業相輔相成融合發展。
3 結語
關于佛坪山茱萸種植區的系統性規劃設計,主要以遺產為脈、3線相織塑造秀麗佛坪為出發點,將3條主線——生態線、生活線、生產線貫穿全園,促使園區變身遺產公園;遺產游覽漫步道貫穿全域,與24處主題場所一起演繹不同新舊融合,打造了豐富的空間場所;公共活動空間及重點設施散落排布;遺產特色凸顯人們在富有韻律變化的地形中引發對生活的無限遐想,在煥發新生的遺產中與百年茱萸觸碰,在遺產公園里漫游、嬉戲、盡情享受遺產地的自然樂趣。農業遺產歷經百年發展,遺產公園文脈傳新[12],對佛坪山茱萸種植區進行景觀規劃設計,能促使農業遺產保護和生活發展需求融于一體,可有效展現歷史順應未來發展趨勢的動態畫卷。
參考文獻
[1]杜建奇,余艷萍.對佛坪縣發展山茱萸產業的思考[J].陜西林業,2009(4):13.
[2]曹幸穗.農業文化遺產保護與新農村建設[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3):20-24.
[3]陳海鷹,曾小紅.利益相關者視角的鄉村生態旅游社區參與模式探討:以海口龍鱗村為例[J].廣東農業科學,2011(14):157-160.
[4]梁亮,張利赟,劉曉峰,等.陜西佛坪山茱萸規范化種植基地建設實踐[C]//中藥材規范化種植研究研討會,科技部中國21世紀議程管理中心,浙江省科技廳,2004:12-14.
[5]宋婕,梁亮,閆亞平,等.陜西佛坪山茱萸規范化種植基地適宜性研究[J].現代中藥研究與實踐,2004(5):9-13.
[6]李文華,劉某承,閔慶文.中國生態農業的發展與展望[J].資源科學,2010(6):1015-1021.
[7]閔慶文,孫業紅.農業文化遺產的概念、特點與保護要求[J].資源科學,2009(6):914-918.
[8]閔慶文,孫業紅,成升魁,等.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的旅游資源特征與開發[J].經濟地理,2007(05):856-859.
[9]朱海艷,段玲玲.新農村建設與鄉村旅游的互動發展研究:以佳縣赤牛坬村為例[J].榆林學院學報,2018(1):91-97.
[10]朱毅,劉濱,康小蘭.農業文化遺產地鄉村生態旅游開發的SWOT-PEST分析:以崇義客家梯田為例[J].三峽論壇(三峽文學·理論版),2019(5):95-99.
[11]張永勛,何璐璐,閔慶文.基于文獻統計的國內農業文化遺產研究進展[J].資源科學,2017(2):175-187.
[12]張會姣.淺析農村土地流轉模式及其效應創新[J].中國農業信息,2016(22):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