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瑤
摘 要:鋼琴基礎課程教學的改革與發展既要充分尊重傳統教學模式,也要能夠適應現代音樂教育需求,適當變革考核方式,探索分級教學、分類考核,讓學生真正學有所思,學有所長。
關鍵詞:鋼琴基礎課程;分級考核;鋼琴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4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6-0905(2020)22-00-02
鋼琴基礎課程是我校教育學院音樂學專業所開設的一門專業基礎課程,共分3年6學期。前4個學期為面向全體學生的必修課程,后2個學期為選修課程。
通過對本課程的學習,學生需掌握鋼琴正確彈奏方式、演奏技巧,具備基本的鋼琴教學能力、伴奏能力,既能較好完成樂曲技能演奏,也可進行樂曲分析和基本講授。在5-6學期(選修學期),進一步加強對學生鋼琴基礎教學能力的指導,培養學生成為演奏與教學能力兼備的綜合性音樂人才。
鋼琴基礎課程每周1學時,課程根據學生演奏能力不同,分為“個別課”和“集體課”兩種方式進行授課。個別課為教師“1對1”授課,集體課為“1對多”授課,集體課針對的授課對象僅為大一年級鋼琴零基礎學生,每組學生數量不超過5人,學生在升入大二年級后全部轉為“1對1”個別課授課。
本課程期末考試要求學生背譜演奏。學生通過抽簽確定考試中正式演奏曲,滿分為100分。評分標準包括:技術能力(節奏、錯音、背譜完整性等)占比40%,音樂表現力(樂感、風格表現等)占比40%,臺風(舞臺形象、服裝禮儀等)占比20%。
考試成績由鋼琴教研組教師集體評判,取平均分作為學生演奏得分,該項成績占最后總評成績的70%。平時成績由各任課老師根據學生日常綜合表現給出,包括出勤情況、作業完成情況等,占最后總評成績的30%。
鋼琴基礎課程在考綱設計上,能夠做到考核要求明確,針對不同年級授課對象,設置不同考核要求,也會在基本技術練習方面逐級加大難度。期末考試設置平時成績、期末成績、臺風三項考評內容,臺風主要以“優、良、中、差”給出,但不占分數比例。
從近幾年的學生成績分布來看,此種考核方式,無法做到完全客觀展示學生的真實水平。學生鋼琴水平在進校前就參差不齊,差距明顯,由于無自主招生權,我們僅能通過入校后的摸底考試了解學生基本情況,除完全零基礎學生上“小組課”之外,其余學生全部為“一對一”教學。一對一教學的最大好處是可以基本做到因材施教,根據學生程度深淺,教授不同曲目。在考核中,學生可以根據考綱要求選擇適合自己的曲目進行演奏,比如大一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考試,要求演奏練習曲一首、古典主義時期奏鳴曲快板樂章一首。程度高的學生,彈奏的可能是車爾尼740及以上作品,甚至肖邦、李斯特,但程度低甚至零基礎的學生,彈奏的可能為車爾尼599甚至拜厄鋼琴基本教程等。奏鳴曲的選擇也差距極大,程度高的學生可以演繹古典三杰的大篇幅作品,基礎弱的學生僅能彈奏《小奏鳴曲集》中的小片段作品。[1]
由于沒有考核分級限制,再加上平時成績的比例影響,學生實際能力雖千差萬別,但最終綜合成績得分可能差距僅在一兩分之間。為更好地真實體現學生實際演奏水平,筆者在校級內涵建設項目中,嘗試開展鋼琴基礎課程分級考核研究,提出以下教學及考核意見建議:
一、在教學和考核中加大對學生基本技術彈奏能力的要求
目前基本技術的考核僅在期中考試進行,要求學生演奏教綱里規定的與音階、琶音。由于期中考試以考察為主,音階彈奏不占分數,學生明顯重視程度不足,出現較多渾水摸魚情況,有些學生雙手演奏不整齊、指法混亂。建議今后在期末考試中增加音階考核,并占一定比例分數要求,使學生真正做到正確、規范、嚴格演奏。同時,在日常教學中,除完成規定的考試大綱要求曲目教學之外,也應逐步加強對基本技術能力的訓練與培養,增加一些手指技巧能力練習,讓學生明確鋼琴學習絕不僅僅是盲目演奏,而應該是技術能力、音樂表現力的綜合運用。
二、建議對學生進行分級考核,或根據演奏曲目的難度差異,來確定學生的最終考試成績
分級考核將打破原有按照學號進行順序考試的原則,按照實際曲目難度或學生水平分A、B、C、D四檔進行分類考試。A類為彈奏車爾尼740以上程度作品的學生;B類為彈奏車爾尼299、克拉默、克列門蒂等作品類型學生;C類為彈奏車爾尼849、萊蒙、布格繆勒等作品學生;D類為彈奏車爾尼599、拜厄及其他基礎練習曲學生。
在進行考試評分表設計時,也應調整原先評分表以班級、學號為單位的編輯方式,改為在同一年級中按照A-D檔打通分類,同一檔位的學生集中考核,以此來進行甄別和評分。
三、設置期末成績評分折算比例
考試抽簽中,無論學生是否抽到練習曲(或另一首作品),都以學生所填報曲目中練習曲的程度作為評分依據:
從學生演奏程度及考試評分公允角度出發,期末現場演奏分數判定標準為:以學生實際練習曲演奏能力為基準,乘以一定比例系數,評定最后演奏分數的方式給出。
此項考核改革方案已在我校音樂學專業兩次期末考試中試用,從考試成績上看,學生的分數差距逐步拉開,也更正態分布。但同時也存在著部分學生為能確保更高分數,冒險嘗試演奏一些與實際能力不符的高難度作品,絕大多數評分教師能夠根據學生的演奏效果給予客觀評價,但這也同樣要求任課教師在平時教學中,循序漸進,切忌拔苗助長。
四、增加鋼琴基本教學法課程或在實際教學中增加對學生鋼琴基礎教學能力的培養與訓練
音樂學專業培養方案中設置的辦學定位是培養具有一定扎實的音樂理論及技能水平,能夠從事基礎音樂教育的應用型人才。從近幾年來就業數據中看,絕大多數學生的就業方向都為中小學音樂教師或者技能課教師。在大三年級第二學期的鋼琴基礎課程考綱要求中,期中考核以公開課授課考查,方法為:選其中一首曲目講解,由學生組合為“教師”與“學生”,在考場上“教師”要闡述自己的見解,并用方法教授“學生”。[2]
授課對象自由組合為“教師”與“學生”兩種身份,考試時需模擬鋼琴教學過程,“教師”要闡述自己的教學思路,“學生”需根據“教師”的要求進行現場學習,深入考察學生的基礎教學能力與理解能力。這種考核方式較新穎獨特,能較好地觀察到學生的基礎授課能力以及對所授曲目的理解程度。但從實際考試情況來看,大多數學生講授都無重點,無層次,想到哪里說到哪里,有的曲目本身難度大,學生很難駕馭和完成講解。
針對這一問題,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三點進行思考:
(一)是否在考綱中設置一些備選曲目供學生選擇?
曲目庫中曲目難度設置為練習曲和樂曲兩類型,選擇一些較經典的、結構較清晰的曲目供學生選擇。這樣能較好地避免學生在此項考核中選曲的盲目性,能更有針對性地選擇適合自己的作品進行教學。
(二)鋼琴實踐課程與音樂教學法、教案寫作課有機結合
雖然音樂教學法和教案寫作課程教學重點是圍繞一些理論課程進行的,但是基本方法在鋼琴、聲樂實踐課中同樣適用。我們在公開課授課考試中發現,學生在教學時,沒有提前設計好自己的整體授課框架,也沒有對教學重難點進行細致分析,比如技巧性的地方如何進行教學?如何能凸顯出旋律和伴奏的不同層次?我們在音樂教學法等課程教學中,可以組織一些專題課程,學生可根據自己想要講授的公開課,撰寫教學設計或教案,教師提出指導意見。也可根據學生選曲類型進行分組,小組內互評,讓學生真正掌握講授方法,重點分明。
(三)日常鋼琴教學中,逐步注重對鋼琴教學法內容的滲透
鋼琴教學,不僅要“會彈”,更要“會教”,教師在授課新曲時,應將授課的基本方法和作品段落劃分、演奏重難點等在教學中明確說明,并引導學生按照要求逐步練習。經過幾首作品的融匯教學,學生如基本能夠掌握教學方法,可以在課堂中進行反轉式教學,一首嶄新作品,學生直接進行授課準備,按照合理的步驟闡述教學思路,明確邏輯認知,這種方法不僅能給學生鋼琴教學帶來啟發,也從一定程度上能更好激發學生自主學習、主動學習,更好地完成作品演奏。
鋼琴基礎課程教學的改革與發展既要充分尊重傳統教學模式,也要能夠適應現代音樂教育需求,指導學生在逐步提升演奏技能的同時,掌握鋼琴教學的基本方法,涉獵不同體裁音樂作品,在各種風格類型的作品中找到適合自己的技術定位,更合理的進行曲目甄選與學習。探索分類教學、打通式教學、分級考核,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助力學生綜合音樂素質的培養與技能提升。
參考文獻:
[1]付熙璇.關于高校鋼琴課程考核評價方式優化的設想[J].黃河之聲.2015(03):20.
[2]唐劭.淺談完善鋼琴分級教學評價體系的重要性[J].藝術評鑒.2016(05):145-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