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思
摘 要:三維模型基礎作為模型專業課中的基礎課,在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上應該充分激發學生的課堂興趣、發揮自主性。本文將對三維模型基礎的教學內容及方法進行系統的分析和探究。
關鍵詞:造型基礎;建構;三維立體教學
中圖分類號:G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6-0905(2020)22-0-02
三維模型課程作為三維動畫專業核心課程之一,是教學生運用軟件將二維設計稿制作成三維模型的課程。因此,對學生的空間造型能力和想象力要求很高。這對剛接觸模型課的新生來說具有一定的難度。例如:要建構一個人物模型,要求的造型能力如同雕塑專業學生應具備的空間感知能力和透視把握力度。然而,通過調研發現:模型基礎授課內容重實踐輕基礎理論;教學方法上主要是教師講解和示范步驟;學生造型基礎弱,接觸電腦設計晚,興趣低迷。本文立足于教學實際,將素描課程中的部分內容延展到模型課中來,一方面充實模型課程的理論基礎,另一方面利于指導學生解決基礎的三維造型問題。重新建構出一套更加適合現狀的教學體系,豐富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夯實前后課程內容的銜接、緊扣職業需求。[1]
一、高校動畫專業課程的普遍授課現狀
動畫專業分為二維動畫和三維動畫。三維動畫分為模型、動畫、特效三個方向。新生剛入學的基礎課程一般為素描、色彩、構成基礎等,到大二才開始學習專業軟件。《三維模型基礎》通常作為大二的第一門專業課程,后續課程為《模型設計與制作一》《場景設計》《模型設計與制作二》《材質貼圖》等課程。經調研發現:教授《三維模型基礎》的大部分教師都以實操案例講授為主,好處是可以讓大部分學生直觀地看到模型制作步驟,跟著老師一起動手進行模仿學習。然而,不同的學生接受能力和學習態度不一樣,有的主動、有的被動、有的基礎薄弱跟不上課程進度、有的對該專業尚不認同;當然,優秀的學生一直都有的。因此,在該課程時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領學生主動學習、深度了解專業去向和銜接好前置的徒手練習的基礎課內容比課程本身內容更加地重要。
二、美術基礎課延展到專業課程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美術基礎課包含素描、色彩、設計構成等內容。主要訓練學生的造型、設計基礎和鑒賞的綜合能力,對《三維模型基礎》的學習有直接促進作用。例如:學生根據一張角色設計圖進行建模。最直觀的模型評價就是造型相似度。建好的模型相貌是否相像?表情和姿勢是否到位?整體造型是否有美感?這些都與速寫、素描功底息息相關。良好的造型能力會表現出對人物造型細節處理更準確、對事物更具有敏銳的觀察和思考能力。另外,設計稿很多時候只有物體的一個角度,也就是二維狀態。建模需要學生強大的解剖知識、空間想象力和透視把握力度。造型能力弱在模型制作過程中經常出現局部比例失調、結構錯位、整體造型美感欠佳等情況。其次,對新生來說,模型課程中最難的部分是掌握模型的布線規律。模型的布線不是雜亂無序的,它是有規律的——線跟結構走。例如:MAYA中圓柱體的布線和結構和圓柱體石膏的結構,所畫的結構線是一模一樣的,并且同樣伴隨角度發生圓的透視變化。杯子等類圓柱模型的布線就是利用MAYA軟件工具中圓柱體基本形進行修改參數得來的。因此,將基礎課中結構素描的理解思路延展到模型制作中是必要的。因此,教師在教授軟件工具的同時也會略帶一下關于透視、人體解剖方面的知識。進而,已有知識與新的教學內容發生了緊密的捆綁,對消除學生學習新內容的恐懼和激發學習動機有著積極的作用,讓學生意識到這是在用電腦表現結構素描,培養了學生的自信心。[2]
三、三維立體教學模式的構建
知識不僅僅是通過傳授而得到的,學生可以在一定情境下,借助于教師或同學們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而獲得。“情景”“合作”“交流”和“意義建構”是構成學習的四個基本要素。三維立體教學模式的目的在于改變傳統教學模式里以教師的言傳身教為主,學生處于被動的聆聽狀態,特別是這類涉及軟件學習的課程,全部以教師的實操案例一個步驟一個步驟的示范講授。最終讓教學有效的延展到課堂之外,使學生獨立的學習之外結合成互助合作學習,師生達成有效的溝通,營造出團體協作精神。這些都是未來職業需求的重點。[3]
(一)三維立體之案例教學
模型基礎中的案例講解與練習通常分為道具、場景、和Q版人物三大模塊,每個模塊教學時間大概一到兩周。以道具案例來說,傳統教學中通常會選擇從簡單的一個小花盆模型開始擴展。花盆造型是六菱型土方花盆造型,再加上一些植物,單色渲染出效果圖,整個過程擠出工具使用率最高。教學反思以下幾個問題:為什么用花盆案例?這個案例是大部分學生感興趣的嗎?在花盆案例之外它還能用在哪里,并通過這個案例擴展出其他的案例?還有沒有比花盆更適合的案例?問題在此不急于回答。在素描基礎課訓練中有石膏幾何體這一段,石膏幾何體的訓練就是先畫立方體和球體的。生活中大到房屋建筑,小道鍋碗瓢盆或者一支筆,大致也就是概括出是立方體還是圓球體或類圓體的物質。比如,一個球體壓扁可以成為盤子,似圓非圓接近圓柱,圓柱最相近的就是杯子、瓶子、花盆或碗之類的。按照這個推理,顯然模型基礎中的范例道具選擇花盆是不合適的,例子的作用不能很好地起到舉一反三的作用。學生也很難將課堂上的所學擴展出去,三維立體的教學更多的希望學生能在課堂上找到學習的方法和發現事物的規律。
(二)三維立體教學的“導師制”
高校一門課程的開設,相應教師多在兩人以上。個別特殊學校除外,“導師制”的優勢在于彌補的個體教師對于學生的不足。每位教師從年紀、性格、教學風格、本碩研究方向和社會見習經歷都各不一樣,學生也會根據自己的好惡呈出對教師和學習的態度差異。態度決定學習成效。三維立體教學的“導師制”是將《三維模型基礎》課程分成了必修和“選修”,正常教學進度里的課程就是必修課,是學院統一安排的教師和班級,教學雙方都無法選擇,但是“選修”可以。能開設三維動畫的高校應當配備相當規模的電腦工作室,這是國家對高校辦學的硬性規定。基于這些電腦工作室,學院可以開設一門分段練習的輔導課,學生選擇時段,不同教師被安排在不同時段進工作室輔導,讓學生能自由選擇學習時段感受不同教師的風采。引導學生學習的基礎是學生有作業,要求協作完成,留有一定的難度,需要聽教師的輔導完成。
(三)實施多元化教學評價
一般高校的傳統教學評價方法由考勤、作業和學習態度這幾部分綜合組成。經過調研發現:考勤是最透明的,作業其次,學習態度最不好把握。通常以分數來標注成績是目前給予學生優劣判斷最直接的方案,沒有分數評判無法與大眾化教育接軌。從多年的教學反饋來看,學生不懼怕分數,害怕的是不公平;教師評價無法顧及所有學生的感受,這是很平常的事。作業水平的等級,學生自己是非常清楚的,公平與否可以讓需要公平的對象自己來評判。將教師的評價作為輔導,學生的集體評價作為主體,只分等級優良,最后結合考勤、學習態度和教師自己對作業的評價給學生具體的分數。前提是,教師必須說明每個分數段的占比,比如90分以上百分之十五左右、80到75占比百分之十,90至80分數段占比百分之七十五左右。這種“橄欖型”的分數段是比較科學的。其次是每個成績段的評價標準應當說在課程的開始,盡量形成明確的文字,讓學生有確切的參考對象。最后,每周一成績,做到所有成績都是教學過程中逐漸生成的。教師在整個評價過程中,做到耐性聽去學生自評,從中發現學生的成長狀態,遇到的問題,在教學中給予及時地調整和引導。用每周的成績刺激和引導學生發展,語言多鼓勵。最后的課程總成績做到真正大家高度認同的優秀作業必須90分以上;用功但作業一般的同學成績應當在90至80分這一段,該目的在于鼓勵這部分學生;個別的后進生需要把成績放在75至80分段,不到迫不得已不應給予學生太低的分數。學生來學校的目標是學習,成績是衡量一名學生在一個課程里的表現,不能因為一門課程的表現而下定論。“橄欖型”成績的兩端都是教師教學研討的對象,在課程結束時必須匯報和重點分析。《三維模型基礎》是學生接觸電腦繪圖的第一門課,該課程的學習興趣和認知遠遠超越課程內容本身,直接關乎學生對三維動畫專業學習的信心。俗話說“萬事開頭難”,學生的信心就是最好的學習動力和熱情。將學生自主評價、過程形成式匯總、教師輔導和綜合把控等多方因素評價學生是目前相對多元、科學的做法。在整個過程中,學生的主動參與在每一個教學環節也是對教師教學比較的考核,最后是通過課程調查表收集學生們的建議。
參考文獻:
[1]張宗波,王珉,牛文杰,劉廣斗.與三維造型技術相融合的工程圖學教學探索[J].高教學刊,2018(21):76-78.
[2]田劼,王紅堯.基于思維及工程力培養的工程圖學教改模式探究[J].教育現代化,2018,5(09):61-62+65.
[3]常青青,蔣正忠.基于三維CAD技術的機械制圖教學改革探討[J].輕工科技,2017,33(12):151-152.